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三——万承县讲史,万世传承入大新·崇左
万承县,一个在广西地界上存过几十年的县,建制于民国十八年七月(1929年),撤消于1951年4月,前后不过二十一二年。
万承,作为县制,他的历史虽短,但“万承”二字所代表的地名行政历史,却是很长,打开史书往前一翻,足有1300余年,据老辈人口口相传,“万承”二字,本来就有着“万世传承”意思,只不过,风雨变换,时代更叠,地方山水“万世传承”依然,只是意思上和最初想表达内容的却早已物是人非了。
“万承”之名,已经成为地方的一个历史曾用名,成为地方的一个历史人文内容,他的过往几乎消失于无形,很少被人提起了。
这个地方在哪?如果按历史沿革发展规则来说,承接“万承”,最后中心历史的,就是今天崇左市大新县龙门乡!那从“万承”到“龙门”,这1300余年间,这里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风雨呢?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那就从这个名字的出现讲起了。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他开创了被后人称道的一个大唐盛世,在他治理下,各种远征近交的政策,使得四海皆平,万国来朝,达到一个当时称之为空前的,繁荣的社会高度。
当然,关于唐太宗的事,这里就不用多说了。只说在这个政治,社会背景下,为了减少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也为了减少地区的不稳定,达到统治的目的,大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了怀柔政策,推行了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开创了适合这些地区的羁縻府州,都督府,总管府等等,之类的制度。
这些制度最大的亮点,通俗的说,就是名义上地方归中央统治,实际地方则由长居本地的人管治,这些人在地方有一定的威望或是影响力,由朝廷册封成为地方长官,成为官府系统的编制,并且此地位,官职可以世袭。正好,现在广西西部的大片区域,就适合大唐的这种政策推行与实施,唐贞观初年,在这里设立了邕州都督府。
这个邕州都督府管治多大,说多了就离题了,反正算起来现广西一大片区域都归他管,地方州县加起得有几十个,现在崇左地区一带就是其管治区之一。当中有一个建制,叫左江镇,当然,这个行政意义上的左江镇的“镇”和现在的“镇”是不一样的,等级对应要高一点。
这个左江镇下设置的,是邕州都督府中特别仅有的六个蛮州。分别为:思同,万形,万承,波州,上思诚州,下思诚州。
万承,作为行政地名,此时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史书记载,万承州唐以前叫万阳,至于为什么改,那应该就是当时设置建制时,封了一个地方首领作为当地老大,至于这个老大姓什么,叫什么,现在查不到记录了。
一般人都期望千秋万代,有财富,有权力的人更是希望,所以,这个首领得到了封赐,为了达到一脉相传,“万世传承”的美好愿望,就把他的封地万阳,改为万承了。
民国《万承县志》
唐中期后,这个区域变化很大,主要是事多,先是唐德宗时期(公元779年 - 805年),西原黄峒的黄世卿起兵占了现在崇左及周边一大片区域,具体到万承这个地方,当时是什么情况,史籍中也没有细说。总之,不管万承州这里谁当家,但他还是得听命于黄世卿家族,这黄氏家族就是这一片区最大的话事人。
到宋仁宗(皇佑年)时,广源州蛮侬智高起事了,他还建了个“南天国”,大宋朝廷当然不会容忍他这样做的。虽说北宋,南宋对北边的战事都不太行,但对南边用兵还是有把握的,仁宗点了“面涅将军”狄青的将,令其南征侬智高。
显然,侬智高不是狄青的对手,最后被灭。而随狄青南征的北方将士,很多则因此都留了下来,被分封戎边,从此,这一带也多了很多外来人口,他们也成为了今天很多广西人的祖先。正如广西西部一带,很多地方的姓氏家谱中,都说有这么一段:先祖由宋代随狄青南征而来。
清雍正《太平府志》万承土州境域图
狄青征平了地方,分封了自己的将士在各处,自然就开始重新划分地方行政范围了,崇左一带,改以“寨”为行政单位来划分,分为五寨:一太平寨,又名武寨,治所在丽江;二古万,治所在左州一带;三迁隆寨,治所在现在南宁周边;四永平寨,治所在宁明一带;五横山寨,治所在田州境,现田阳范围。
万承州属太平寨所辖六州之一。不过,还是因为史籍文献的缺失,宋代这个万承州的事情也记录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皇祐五年(1053),被分封于万承州的第一任土官,叫许朝烈,这就是许氏家族统治万承的开始了。
同时,正是这次分封,唐代的万形州被撤消了,整体并入万承州,之后,元朝沿袭。
清《广西省舆地分图》万承州境图
到明代,太祖出兵南征,大明军队到现在广西西部一带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遭过什么抵抗,很多当地的世袭土官,不像广西东部那样,那么多战事,那么多抗争,这些土官十个有十一个都是选择直接归附大明,换来的,自然就是朱元璋的继续世袭分封了。
当时什么情况,什么内情,那不用说,那时代的环境下,面对改朝换代,那种世袭制度下,地方的土官首领,选择抵抗,那被灭是自然的,属地也必定被改土归流;选择归附,那大明朝也没理由动刀枪,对比之下,当然是顺势而为获得的利益最大了。加上当时大明朝实行的靖边政策,他虽有心改土归流地方,但也不得不承认土官世袭的现状,大部分地方的统治制度还是维持不变。
这个时候,在万承土州当土知州的人,叫许郭安(有的史籍叫许安),因领州归附,所以获授世袭知州,大明朝只派了个流官吏目来协助,说白了,就是大明朝可以答应原来的土官世袭,条件就是得让朝廷任命一个二把手,起到个监督作用,是大明朝的政策底线之一。
清光绪万承土州位置图
至于统治万承的许氏家族谱系是如何,各类史籍是有所断代的,暂时没看到有系统的记载,所以也就不知道最后许氏在万承土知州这个位置上传了多少代。
只知道,出现在史籍的这系许家人,却是很多故事的。
明永乐时,交趾(安南)将领陈季扩,拒绝接受大明任命他为交趾右布政使的诏令,并起兵抗令,于是大明朝派出张辅、沐晟率军征讨,当时在广西各处的土官,很多都要出兵出力去协助的。因为这些地方土官,实际上很多就是世袭戎边的人,是他们的义务之一。
万承土州的许郭安就这么的随军出征交趾了,最后“死于军”,所以,由他的儿子永诚世袭(按规律是长房),再传下去,那就一言难尽了。
按古代这种世袭制度,一般都是由长子一脉传承,关于许氏从明到清之间对万承土州知州的家族传承,也基本按此规则,但不同史籍有不同说法,不过意思都一样,许氏家族人脉不兴旺,从历史结果往前看,最终世袭之位都是在家族中转来转去。
如永诚一系长孙只传了四代,就因无嗣,那就传次系了。次系的荣高,又传两代,长子犯罪被处死,又传次系。后世的各种情况,或兵事,或犯罪,或无嗣,在其后世谱系中不断的更换。
当然,不管如何,古代这种传位制度,一般只认血脉,所以许氏家族内部再怎么变化,长孙也好,次孙也罢,反正都一直掌握着万承的统治权。
民国二十二年《万承县志》万承县全图
一直到清代末年,都知道,到了清光绪年间,在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上到国家,下到地方,影响很大。
到清末同治年起,万承许氏家族命运就发生变了,连续三代因为没有好好治理地方,反倒祸害地方,三代人都被地方乡民联合越级到太平府,省府桂林申告,因为历史环境原因,三代人结果各异。
同治二年(1863年),时任土官许可均在被当地九甲乡民联名控告的情况下,花了点钱,向上打点,结果当然没什么事了,反倒把带头联名的两位乡民咔嚓了。
光绪初,时任土官许绍纲同样被九甲乡民联名控告,这次上级有专人来查,结果许绍纲在调查期间自杀了,但领头告官的乡民何旭如也被流放甘肃去了。
光绪十三,十四年(1887年)左右,被流放的何旭如从甘肃逃回来了,他又联名控告时任土官许荣,结果许荣被革职了。
民国1946年万承县图
从这一年起,许荣的被革职,也宣告了许氏家族走向末途的开始,“万世传承”已经遥不可及了。除了这些内部原因,其实更重要的,是当时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清朝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各种势力开始分据着清政府,一些新的制度慢慢的开始萌芽生根,这类似的地方也都面临着改土归流的历史潮流。
对于这种地方,清政府实行了“弹压”制度,这个制度也是比较复杂的,简单说,就是对那些世袭土官任职的地方,为了推行改土归流而产生的过渡政策。万承土州的许氏被革职,清朝廷就派了一个汪姓官员来任弹压委员,成为万承州的领导人。
但是,这个汪姓官员来到地方,也是为害乡里,动不动就百姓乡民下狠手,也引发民怨,没几年,也被革职了。戏剧的是,汪姓弹压官被革职后,朝廷再次启用许氏家族的许绍绪任土司协理,这也算是万承州许氏家族最后一位当家了。
清雍正《太平府志》万承土州厢里篇
光绪三十年,改土归流开始大范围实施,这也是大世所趋,附近的安平土州,下雷土州,全茗土州,茗盈土州等,陆续停止了土官世袭,纷纷改由弹压委员统治,任命弹压官。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太平府知府驱逐最后一任万承土官,彻底告终土官世袭, 第一任知州逊清才。
许氏家族的“万世传承”愿望,到此结束,许氏900年的万承荣光,慢慢落幕,并淡出地方历史。
正如地方土官的统治历史一样,万承这个行政区域,也是一直跟随着变化的。明以前的久远,历史难考,到清代康熙时,万承土州分五坊五峒,共十甲。
即:练坊上甲,在城坊中甲,盆坊北甲,盛坊令甲,冈坊下甲,武安峒外甲,咘迷峒陆甲,那显峒田甲,武城峒盛甲,上莫峒立甲,共计七十四个村。
大新县图
不过在康熙三十二年,东边相邻的都结土州却与万承土州有了土地的争议,并上告到太平府,都结土州方面认为,另外还有十五村是被万承土州侵占的,两方都主张是自己的地盘,最后由太平府派出勘查官员,重新核查后,令两方各守其土,那十五村由都结土州管治。
同样是都结土州,在清中后期的某一代(可能是光绪年),都结农氏与万承许氏联姻了,都结农氏把邻近的十个村送给万承作为陪嫁,并且单独成一甲,叫填禄甲。
按现在《大新县志》所载,到清末,万承土州,加上填禄甲,也是划分为六坊十甲八十七个,这些地方名字和清代《太平府志》所载也就有所不同了,可以视为地方发展改名所致。
民国二十二年万承县乡村概述表
民国建立以后,直到1927年前后,时局的改变,推行民团区的设立,清代沿袭下来的土州行政区域纷纷改县,在1929年,原万承土州整体改设为万承县,万承作为县制的历史也就开始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全县划分为6个乡,65个村(街),682个甲,
另据口碑资料,民国三十二年增设思达乡,民国三十五年增设大新乡。思达乡辖福隆街、平良街、德山、斗光、 三治、九堪、龙润、仁化、五兆村,大新乡辖大岭街、新民、回生、 宝山、重建村。
后来的历史也就清晰很多了。
1949年12月22日,万承县全县境解放,人民政府成立,开始了新的建设工作。
到1951年4月,养利、万承两县合并为养利万承联合县(内定称为大新县),同年9月,养利万承联合县与雷平县合并为大新县,县城设在桃城街。
而万承县城中心则成为大新县的万宝乡,并在后来成为今天的“龙门”。
大新县龙门乡(网络图)
所以,人是一辈子,万世传承总有终,只有这片土地,才能真正的万世传承。那在这片万世传承的土地上,还有什么样的人文历史故事呢?又留到改天再说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