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隍庙及打地气 文史广东
《时事画报》这幅图(下图),是描绘广州城隍庙里市民打地气的情状。所附文字大意是:打地气这种陋习,虽然经过警局宣布禁止,可是无知男女当它是官样文章,并不理会,照做无误。每年农历七月廿四神诞,庙里庙外挤满了人,或坐或卧,长龙一直排到藩司衙门前(今财厅前路口)。巡警巡逻见此情状,也无可奈何。
文章末尾还加上评语云:广东人迷信,是其特质使然,但那些善长仁翁老在提倡迷信,那又怎能责怪乡愚们呢。况且他们只属于习俗相沿的行为罢了,更何能责怪他们。
话是这么说,但老百姓为何如此崇信城隍神,相沿成俗,历久不改?那得从它的历史说起。
广州城隍庙全称广东都城隍庙,是省一级的城隍庙。每年农历七月廿四神诞,据说同时又是广州建城开始的日子,这天人们都照例到庙里打地气,通宵坐卧,以吸取庙里的地气,直到天明在神前上完香才离去,以求一年家宅平安,纳福消灾。
清末陈坤《岭南杂事诗钞》曾有诗记其事云:“茫茫人海爱奔波,一夕神前意欲何。不识今年同伴里,得来地气阿谁多。”这一风俗不知起于何时,不过清代同治年间已有记载,当时的南海县知县杜凤治就有亲身经历和记述。他说:这天须要随同广州知府及总督、巡抚到庙里行礼祭奠,人们从白天起已开始聚集了。他在午夜三点多到达时,庙里庙外已聚集万人以上,挤得全无隙地,人龙排到了双门底(今北京路)、清风桥(今吉祥路南端)一带。庙祝趁此机会出售神符,庙里每年上缴广州府的公费五千两银子,就靠这样一笔收入。而这还是近年衰减了的数目,在十年前则可收入过万云云。
其实,除这一天的巨额收入外,庙里平时也不乏敛财手段。民间认为人死了棺木出城下葬过程,亡魂难免遭到恶鬼骚扰阻碍,不能及时到地府报到转世投胎,于是向庙祝购买城隍神符,庙祝在神符上盖上城隍大印后,便成为路条,恶鬼见之退避,亡魂便可通行无阻。
城隍神据说是受命于天,来捍卫本城,消灾弭祸的,故地位与城市首长同等,并且还有爵位等级之分。爵号是由朝廷颁予,省级封以王爵,府级封以公爵,州封以侯爵,县封以伯爵。所以广州城隍的封号是忠祐王广东都城隍。城市首长管的是阳间事情,城隍则管阴间的事,阴阳协济,共保一方太平,为庶民造福。故凡遇到水灾、旱灾、虫灾、流行疫病等不测事变时,非人力所能解决,城中上下主要官员便要沐浴斋宿,到庙里拜祭,祈求神助,并筑起祭坛,请道士诵经,或求雨,或求晴,或求驱除制造疫病的厉鬼。
新上任官员,除向上级报到外,另一重要事情,便是必须在三天内去城隍庙拜祭,与神建立联系。祭前一天要在庙里斋宿,其间不见客,不饮酒,不办任何事情,以澄清俗念,保持虔敬心态。次日黎明前即上殿拜祭,然后在神前恭读自己撰写的祭文。这祭文就是他的官守誓词,内容极尽誓神劈愿之能事,大意是:我到此为官,誓必奉公守法,不敢有丝毫违越。倘于诉讼中敢受百姓一文钱,愿受电击雷劈;倘吃老百姓一顿饭,又或办事不尽心尽力,或纵容下级、差役欺压百姓,也愿受神的严厉惩罚。区区此诚,惟神鉴察云云。其实这不过是例行公事,又有多少官员能遵守自己的誓言呢。
神灵本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难以捉摸,人们于是发挥想象力,私拟一些历史人物来充当本城的城隍神,使之有坚实可信的形象。所选的都是忠义刚正、廉洁爱民之人,例如北京城隍神是文天祥,杭州是明代有“冷面寒铁”之称、刚直之声震天下的御史周新(广东南海县人,居于广州仰忠街),广东都城隍先是明代忠臣、因参劾奸臣严嵩而被杀的杨继盛,后为尽人皆知的海瑞。可见,百姓虽有此陋习,但在民智未开的历史环境下,实在无法避免,只能随着时代进步而消除。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却让人感受到他们崇尚正义、追求平安生活的善良心愿。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来源:广州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