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绘古 丹青留今——59年前的太晖楚墓的考古保护
昨日偶尔翻到一组彩绘,看到这组彩绘不免让我想起了1962年太晖古楚墓考古发掘。
江陵古楚墓的考古发掘在考古界引起了再三的轰动,曾先后出土了“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曾侯乙编钟、被誉为“四大战国简”中的第一简“包山简”。而“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就是在1962年太晖古楚墓考古发掘中出土的。
文物发掘以后,保护就是第一要义。郭德维教授《在江陵寻觅发掘楚墓的日子里》回忆称“这件文物出土后,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如何能够更好的保护它。当时乃至现在,出土的古代漆木器脱水是一大难题,不能脱水,就不能长期保存,像这么珍贵、这么重要的艺术品,若在我们手中腐烂了,不是太可惜吗?我们想到的办法第一尽快做复制品。然有两个问题:第一,高明的、能把这件文物复制下来的的工匠,一下不易找到;第二,即使能找到高明的工匠,至少也得半年或更多的时间才能复制下来,并且不敢保证一定能复制得很准。若在这半年多的时间内,一下就坏了呢,那我们不成了千古罪人?第二个办法是:把它画下来,最好尽快地画下来。因当时彩照不普及,在国内还难解决胶卷及冲扩问题。因而我们想到了绘画。后来,我们通过湖北省文化局,在湖北美术学院找到了一位著名的工艺大师——李一夫教授。李教授虽是丹青老手,然而这次他却犯难了,倒不是他画不好这件文物(要他画得和原件一模一样,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颜色拿不准。他考虑器物上原来的彩绘,都是用的矿物颜料,用现在的国画、水彩或油画颜料画就会不准。而当时究竟用的是什么矿物颜料,他拿不准,此是一。其二,器物上的色彩经过两千多年,到底发生变化没有?器物出土也已有了几个月,色彩有没有变化?它的本色应该是什么呢?他考虑,要复原,就要复原其本色,即原来是什么色彩,就要复原成什么色彩。而对其本色,他感到难以拿准。这样,开始以为简单的事,也就变得复杂和困难起来。后来,他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琢磨、推敲,并和我们商量、研究,终于把这件文物画好了。”
李一夫先生曾任教于西南联大,是老资历的工艺美术大师。1988年张金庚主编的《工艺美术手册》对李一夫先生的介绍如下“李一夫 工艺美术教育家。广东台山人。1941年毕业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潜心研究图案装啭和美术研究工作。相继任教于杭州艺专图案系及重庆西南联大,台北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从香港回到祖国,在湖北艺术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培养出大批美术教学和没计人才。” 今日再次欣赏李一夫先生用矿物颜料绘制的大作,仍然色彩鲜艳,精美无比,令人叹为绝技。
而且这组彩绘非但有艺术价值,亦对于这些漆器等物品的文物保护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另,这组彩绘共保存下来了8张,又还有一张墓坑图。不过奇怪的是湖北省博物馆的《湖北江陵太晖观楚墓清理简报》并无此图,图中标注的“方形双阶梯墓坑”及“这种形制的墓坑全国很少发现”非但不见于相关的《简报》亦不见于其他考古材料,实乃珍贵之资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