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耀25岁时的人生观
我在很早的时候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2021年,在许多人和事的启发之下,有了一些成果,我大致认定这就是人生最终的真相,特在此整理成文,以记录自己长期探索的人生命题在25岁时所得到的结论。
在此之前我将提前说明两点:
第一,为使论据充足,文中我会引用大量真实案例与文章片段,因为这些人以及这些文章的作者,他们处在人生的另一阶段,而我无法跨越时间,去到他们的年龄,当然,那一日终会到来。不过我坚信,人生的真相是唯一的,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自己,最终都将得到同样的答案。
第二,即便对于同一命题,若不经过自己亲身实践与探索,期望将他人的观点借来作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终点,定不能成功。因为,别人所表达的,是他长期经受等待和煎熬后,在日复一日的思虑和苦痛中凝结起来的东西。如若你没有经受过那一过程而只看到结果,往往不能够深刻理解他文字背后所对应的现实意义。但了解一下别人的思考,终归还是有益无害的。
我的结论是:
本质上我们活着是在追求“快乐的体验或感受”,也可以称之为是幸福感。而且我们不是在追求某一时刻的快乐体验最大,而是在追求一生中平均的快乐体验最大化。
2021年火爆全球的韩剧《鱿鱼游戏》中,站在整个游戏食物链顶端的“吴一男”,在剧终时揭露了人生的一个真相:
“你知道身无分文的人跟家财万贯的人共通点是什么吗?就是人生毫无乐趣可言,如果拥有家财万贯,不管买什么或吃什么来满足口腹之欲,最终都会变得了无生趣。”
——韩剧《鱿鱼游戏》
身无分文之人什么都买不起,什么都享受不到,因此人生毫无乐趣;而家财万贯之人,则是因为什么都可以买到、什么都玩腻了,所以人生毫无乐趣。
当一个人的物质极大丰富,要是没有更崇高的目标,必然会沦落到无限追求生理感官刺激。
了无生趣,所以拿钱来找乐子。人命对于这些人来说如蝼蚁,那么渺小、那么微弱、那么不值一提。而践踏生命的人,最终他们自己也被病魔夺走了生命,所以,失去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
由此可以发现:原来,能从生活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最大的富翁。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本质上我们活着是在追求“快乐的体验或感受”,也可以称为是幸福感(罗素的《幸福之路》便是专门探讨这一命题)。而且我们不是在追求某一时刻的快乐体验最大,而是在追求一生中平均的快乐体验最大化。
因此,我认为,活着的每一天,我们只面临两个问题,那就是:这样做我「此刻」会快乐吗,和这样做我「未来」会快乐吗?
这是每一天,生活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所有问题,我们做选择时的共同底层逻辑。
比如:
我想开通公众号写文章记录生活,我该这样做吗?——这样做你此刻快乐吗,未来会快乐吗?如果你回答,把美好的时刻记录下来,我真的很快乐,那就值得做。
我想考雅思,但是备考太痛苦了,我到底该不该考呢?——这样做你此刻快乐吗?(不快乐),未来你会快乐吗?(考过了以后找工作薪资更高,当然很快乐)。为了未来长时间的薪资高可获得更多的快乐,当然值得考。
我想买一个一万元的包包,虽然拿着有面子,但是那么贵我一定会心疼很长时间,要不要买呢?——这样做买的时候快乐吗?(不快乐),未来快乐吗?(心疼一万元也不快乐)。那当然不值得买。
有人说,我工作不快乐,但我还是在工作。——那是因为,工作获得的薪酬,足以让我们在工作之外的自由时间里获得快乐的体验。
个人的人生没有意义。但人类全体存在是有意义的,即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
加繆在《局外人》中有这样的描述:
他问我是否愿意去那儿(巴黎新办事处)工作。这意味着我能住在巴黎,每年还有一段度假旅行的时间。“您还年轻,这看上去是您应该享受的生活。”我说是的,但就事论事,我觉得怎样都好。然后他问我是不是对改变自己的人生并不感兴趣,我回答说,人生不可能真正改变,实际上,每种人生的价值相差无几,现在的生活我也毫不厌倦。他看上去颇为不悦,说我总是答非所问,说我胸无大志,这对事业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我回去接着工作了。我觉得最好不要惹恼他,但我实在找不到改变生活的理由。仔细想想,我并没有不幸福。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一度对职业生涯很有抱负。但当我不得不放弃学业时,我发现这种抱负压根无关紧要。
——加繆 《局外人》 秦三澍译·2020版
俗人的生活确实毫无意义,很多人根本不敢承认。活在生活会有意义的幻想中对未来抱有希望,对其他生活方式抱有憧憬。或者折磨他人,或者活在对爱或者权力或自由的信仰中。那抛掉这些从此之后呢,人生可不是毫无意义吗。只有诚实的认识到生活毫无意义,才是创造意义的开始。
——书友对《局外人》评论
一个比较宏大的视角是:
如果将宇宙诞生后的138亿年,浓缩为一年,从农业文明开始计算,人类文明只占其中的30秒,郑和下西洋就在前一秒完成。
地球诞生至今,经历多少次的气候变换,行星撞击,大气变化,火山喷发,然后有了有机物、细胞,最终进化为我们这一代的生命。而这一代的人类又经历了多少的疾病,寒冬,战争,最终我们这60亿人(地球上此刻还活着的人类)幸运的活了下来。
我们活下来的意义就是为了地球生命和地球文明的延续,我们只是传承过程中的一粒尘埃。
作为个人,我们的生命又毫无意义,我们只是短短的数十年不到百年。
大多数人,在地球文明中的位置,只是地球文明的传承者,可能仅有亿分之几的人能够成为地球部分文明的创造者。而他们定是有着最聪明的头脑和最好的资源。
当历史向前,后人回顾之时,不是某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时代的缩略图,除非你个人主导了这个时代,否则你就是隐藏在时代中的一粒沙,与沙海中的其他沙没有任何分别,后人无法区分。
一个时代经历了权利的争夺,王朝的更替,身在其中的人面对妻离子散,面对骨肉分离,面对从将军变为奴隶。而这一切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而已,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可有可无。宇宙生万物,你我皆尘埃!
我们的归宿是一样的,均是走向死亡。
终有一天,人类苦苦花费千年建立的这一切文明,也会消失覆灭。
个人的一生不值一提,就像斯巴达克斯和他的朋友们,每个人所经历的的悲欢离合,都是他们自己人生中的悲悯,历史不需记录个人卑微的一生和他们的情感,历史将一视同仁,所有人没有面孔,只有一个代号。
这是历史的本质,也是未来的真相。
未来即过去。
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情,记得大胆放手去做,因为历史根本不会记住你。
我们企图找到一个我们心目中真实相信的,接近信仰一样的人生使命,然后就可以义无反顾的向着它奔去。但是,最后发现,那个所谓的人生信仰只是我们思想中杜撰的柏拉图,现实中根本并不存在。所以,不必再去寻找。
30岁,西南财大硕士,百万粉丝公知网红,曹将,在博文中的自白:
某天和一位同事聊天,她突然问我:你希望未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听到这句话时,我很恍惚。因为这个问题,在 20 岁前经常会被问到,在 30 岁前偶尔会被问到,在 30 岁后却很少出现。
当时,我没有答案。现在也是。
但是我知道,我不想自己成为一个没意义的人,不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没意义。这很矫情,但是人生就那么几十年,能好好干活的时间就那么十几年。过了这段时间,你想有意义,身体也不允许。我很喜欢《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一句话: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是的,不浪费每一天,不浪费还有动力、还有能力的每一天,就是我的意义。
——《工作七年我的一些感受》曹将
35岁,北航硕士,前京东产品经理,唐韧,在博文中的一段话:
学会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放下对成就的执念,这是很多人都缺失的一种心态,归根结底,就是不甘心。
有这种心态非常好,但人活一辈子,死磕固然需要,但别产生执念。合理评估自己,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也变成了一种能力。北京,是唯一选择吗?很多人会说没得选,没办法,只能这样。但实际上,有很多选择,只不过自己不愿接受和承认罢了。我知道,变换城市、变换圈子、甚至降低薪资,这是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的,但相比自己的感受,就看自己怎么衡量。如果为了留在大城市而留,搞得自己非常疲惫,甚至怀疑人生,为什么不和自己和解?很多的励志故事并不适用所有人,包括我。
正如前面所说,北京是年轻人的熔炉,它能再造并重塑你,但无法禁锢你。
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禁锢自己。
——《北京10年,难说再见》 唐韧
35岁,前丁香医生产品总监,刘少楠,在采访中提到:
有 35 岁危机的人,可能没有找到它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也就是,我这辈子用来干嘛?他们没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哲学。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安来自于有欲望。比如我想要一个大房子,那我就会有贷款,进而我需要更高的收入。但我现在的能力似乎没办法做到。所以我会不安;还要无畏,就是有些东西,我想清楚了我就是不要了,放弃它,我也能坦然面对。
如 Lightory 所说,快乐是等于欲望被满足。而幸福等于你的能力比你的欲望大一分。
人生哲学的终极问题是如何找到幸福。
——《35岁再创业》刘少楠
30岁,千万营收创业者,北京大学,刘思毅在博文中说:
今天早上和一个前同事聊天,聊到他的困惑,聊到他的所谓「30 岁危机」。
我们这样的人,接受过一些好的教育,看到过一些顶级的前辈,在北京看过移动互联网真正的大浪,反而迷失了。大多数的我们,可能从未想过要怎么度过我们的一生,甚至没有想过怎么度过我们的大学,大学就结束了。
钱理群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时候,我还在大学,当时嗤之以鼻,觉得「又如何」,利己主义又如何,
但现在现在,到了 30 岁,我逐渐明白,利己主义最重要的伤害,是终究陷入「一片虚无」。物质的追逐很快到达作为「一种纯粹目标」的上限后,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要赋予自己的人生其他意义。
我们这一群人, 25 岁左右,工作两三年,最晚在 30 岁之前,接受本科教育后的年轻人在温饱之后,遭遇第一次人生危机:人生方向第一次摆在我们面前,真正一个人回答:你要怎么度过你的几十年人生呢?
我有几点,期待与同龄人碰撞:
虚无是一生共处的命题,面对它、思索它、思考它、解构它,人生主题变幻莫测,切换速度比我们想象中的快,极少人能够在生前就明确地感知到天命,我并不认为我们必须要明确回答 —— 你此生要干嘛。此生这个概念,是你死后要去回望的,或者你要死的暮年去回望的,现在就活着,也挺好啊。
活在当下地去设定短期目标,完成阶段性反馈,目标明确、行为清楚、有短期明确反馈,就会进入正向循环,虚无之前,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来;我们似乎要把创业,把生活当作一个没有终点站的攀登,沿途的风景要好好看。
——《突然进入30岁危机》刘思毅
40岁,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东莞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总:
黎总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职业经理人。2018年,我与黎总有过一面之缘,他当时的样子如左图,2019年在朋友圈看到黎总偶尔发关于人生困惑和回归家庭的内容,瞬间满头白发。同时,他的朋友圈签名也改为:
是知,如是见,不生法相。敛定,谦卑,随遇而安。
我虽无法得知黎总的真实内心经历,但可以感受到,他也在逐渐接纳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无法改变世界的事实。
(黎总|左2018,右2019)
某大厂产品,路德维希对职友的描述:
产品 D 在核⼼ BU 的ᇿ⽴业务⾥做产品,过去是创业公司合伙⼈,⽬前职级不⾼,愿意来有三个原因:1 ⽼板很熟,能否给做事的空间 2 稳定⼯作下更多照顾家庭⽣活 3 破除和缓解⾃⼰的 ego。考虑先待两年,看能不能做出成绩再说。
产品 X 是⾼ P,刚刚空降来,⼯作内容上很不适应,在寻找⾃⼰的空间。虽说难受,但经济压⼒较⼤,必须先待够两年再说。
产品 C 是⾼ P,也空降来,接⼿了20+ 的团队,⽐较得⽼板器᯿。那块产品属于不太影响核⼼增⻓指标的,因此当前的 KPI 压⼒尚可。⽬前⾯临的主要问题是,⽼板⾃⼰⼿伸得太⻓,在考虑如何⾃⼰更有话语权和影响⼒。
产品 L 三年前到阿⾥,做的事情相对闭环,也有成绩。可惜每年都有⼀次拥抱变化,⽼板来回换,升职困难,负责的事情也很难有⼤的变化。⽬前要等晋升,再考虑之后的安排。
——《阿里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路德维希
上面我引入了五个身边的例子,他们是世俗意义上较为成功的人,可能不算最顶尖的人,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大概可以以他们为参照。我们发现,人到中年的他们似乎都在表达:
无法找到那个可以奉为人生使命的东西,只能走好眼前的路。
想必,人生使命那鬼东西压根就不存在,至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存在人生使命。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有如下的描述,我希望你也可以多读几次,深刻的去理解下面译文中所表达的深意,有必要提醒您的是,它并不容易理解:
唯一让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
家庭、社区、社会。如果不这么想,那么,死亡只能是一种恐惧;但是如果这么想,就不是。罗伊斯认为,忠诚“通过显示为之服务的外在事务, 以及乐于提供服务的内在意愿,解决了我们庸常的存在的悖论。在这种服务中,我们的存在不是受到挫折,而是得到丰富和表达”。近期,心理学家使用“超越”(transcendence)一词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自我实现之上,他们提出人们有一种看见和帮助别人实现潜力的超越性愿望。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都学会从简单的愉悦中寻求慰藉——友情、日常的例行公事、好食物的味道,以及阳光照在脸上的那种温暖。我们对于实现和积累的奖赏兴趣变小了,对于仅仅活着的奖赏兴趣加大了。然而,一方面我们感觉没那么雄心勃勃了,同时,我们对于我们的遗产又更加关心了。我们深深感到一种需要,必须确认外在于我们,使我们觉得活着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目标。
罗伊斯把这种为超越我们自身的理由献身的行为称为忠诚。他认为这是个人主义的对立面。个人主义以个人利益为首,把个人的痛苦、愉快和存在作为最大的关切。对于一个个人主义者,忠诚于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是奇怪之举。当这种忠诚涉及自我牺牲的时候,它甚至会令人惊恐——这种错误的、不理性的倾向会使个人受到暴君的剥削。没什么比个人利益更要紧,因为你死了你就不存在了,自我牺牲毫无意义。罗伊斯对个人主义观念完全不予赞同。“我们一直都有私心,”他写到,“但是自私的神圣权利从来没有得到过更有力的辩护。”事实上,他辩白道,人类需要忠诚。忠诚不一定带来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为了使生活能够忍受,我们都需要献身于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只受欲望的引导,而欲望是转瞬即逝、变幻莫测、无法满足的。最终,它们带来的只是折磨。
罗伊斯关注的不是衰老的考验,而是一个谜,这个谜对于任何一个思考其必死性的人至关根本。罗伊斯想弄明白: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他认为,答案是: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对他来说,这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需求。这个理由可大(家庭、国家、原则)可小(一项建筑工程、照顾一个宠物)。重要的是,在给这个理由赋予价值、将其视为值得为之牺牲之物的同时,我们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
我们所要求的就是可以做我们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故事总在改变。在生命历程中,我们会遭遇无法想象的困难。我们的关切和愿望可能会改变。但是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想要保持按照与自己个性和忠诚一致的方式,塑造自己生活的自由。
另外托马斯帮助大通纪念疗养院引进了动物、植物和儿童(他把这个方案称为“伊甸选择”),由此他给居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忠诚的小口子,一个有限的但是真正能使他们抓住某种超越单纯存在的东西的机会。他们也如饥似渴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
给别人创造一种实现他们价值的口子,也可以说是生态。这是在马斯洛需求成层次之上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可自行百度了解)。
我们应该怎么活这貌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前文所有内容可以得到我的答案:
①本质上我们活着是在追求“快乐的体验或感受”,能从生活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最大的富翁。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也是我认为应该选择的活法。大致等于及时行乐+长期快乐。
②同时我们应该尽力选择一份我们可以把心思全心放在上面的事业去做,以作糊口之用。
③长远来看,切记不要把金钱作为目的与结果,我认为那终有一天会使你感到虚无。但它可以是短期目标。
④不要庸人自扰。没本事,还tm想的贼多。至少先要有本事。用数据和结果来证明。
⑤无知者往往不为以上问题所困扰。
以上几条皆是认知,而具体方向是什么,却需要每个人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全文完)
——佳耀
2021年10月10日 于浙江 · 宁波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