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在西周属常规操作,以分封制的瓦解,揭示贵族精神底层逻辑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夏商时代的诸侯,简单来说当时各邦国都是按敌我关系看待彼此的。

祭祖文化早期作用就是区分敌我,你和我不是一个祖宗就不会一条心。

商朝祭祀青铜器

长此以往中原必然小国林立,于是周朝创立分封制将子孙派到各地,并与各国不断联姻。

几代人后“中国”概念在血缘共同体基础上出现,那么接下来历史又会如何发展?

一、周礼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春秋战国,然后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

如果要理解秦始皇大一统,你必须先弄明白春秋战国的演变路径。

而要真正了解春秋战国,溯本追源还得先搞清楚周朝分封制的运行逻辑。

大家传统印象中往往把分封制看得特别简单,不就是把天下拆了分给子孙当王爷么?

这种看法用来评价西晋司马氏,明朝朱氏可谓非常准确,但周朝的情况不一样。

武王伐纣后天下小国多如牛毛,大家语言不通,习俗不一,周不过是个盟主而已。

你干得好大家听你的,干不好大家就要群起而攻之。

至于大一统,什么大一统?听都没听说过。各诸侯内政就从来没让人干涉过。

稳健的帝国总是持续输出自己的秩序和价值观,融合吸纳周边势力,武力属于最后保障。

随着时间推移王朝内部凝聚力极强,即便遭遇重大挫折也能同舟共济。

脆弱的帝国往往狂飙突进,用军队横扫天下,短时间内也许能创造惊人的战绩。

可是武力无法永远掩盖矛盾,随着缔造者去世王朝可能迅速土崩瓦解,例如蒙古帝国。

周朝无疑是非常稳健的,分封制就是典型的秩序输出。

上篇文章(蓝字为链接)所讲,面对地方邦国势力犬牙交错的广阔区域,周天子用“掺沙子”的办法将勋贵子孙都分封了出去。

这些封国与原来的邦国互相联姻,几代之后所有诸侯都沾亲带故。

原理很简单,实际操作中要解决的麻烦也不少。比如:

几代后亲戚关系弄不清怎么办?

亲戚之间打起来了怎么办?

那么多亲戚怎么分封最合适?

为了处理以上问题周朝制定了严密的规章制度,这就是后来的《周礼》。

举个简单的例子,直到今天部分比较闭塞的农村里你还能看到很多规矩。

祭祖谁站的近,谁离得远,谁先跪拜等等都有严格限制。

这就是《周礼》的传承,每个人出生后什么血脉,什么地位,享受什么待遇都规定的清清楚楚。

即便在不同诸侯国长大,第一次见面时稍微查下就知道双方的血缘和等级了。

《周礼》中祭祀时的吉礼

分封制核心原则是嫡长子继承。《春秋公羊传》将其高度概括为: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换句话说周天子的位置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就算本事再大也得靠边站。

如果生在秦朝,小儿子们如果不造反恐怕也只能吃吃喝喝虚度光阴了。

可是周朝不同,小儿子虽然当不了天子但是可以当诸侯啊。《礼记》曰: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小儿子们跑到地方上当国王,那小儿子的小儿子们呢?可以当卿大夫。

诸侯国要接着拿出土地分封下去。卿大夫之后就是士,也得有土地分封才行。

当然士这个阶层人数就很多了,来源相当复杂,很多不是周天子的嫡系血脉。

参与灭商的各邦国甚至是普通的士兵都可能属于士这个阶层。

是不是觉得剧情有点熟悉?这不就是汉朝的“推恩令”吗?

周朝诸侯国内部也不是统一的,每代人也必须把土地分出去,长此以往岂不是越分越小?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出现春秋战国这样的情况?

二、贵族政体

帝国衰落标志往往是军事上的惨败,要理解分封制的崩溃当然也要从这方面入手。

从后人角度看,我们知道郡县制帝国调动资源的效率要比分封制高很多。

可是周朝不知道啊!当时人们打仗是怎么操作的呢?

周天子叫诸侯带兵前来集合,诸侯叫卿大夫点齐人马,卿大夫让士准备武器。

没错,全是私兵。后世王朝常见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补给,统一后勤什么都不存在的。

如此拼凑出的军队现代人看来根本就没啥战斗力。

但是当时大家都是这样的,你组织能力30分,别人60分,就会被降维打击。

所以汉朝颁布“推恩令”后没几年所有诸侯国就完全丧失抵抗能力了。

换言之要是大家都是30分,就算分数不高也没啥关系。

组织动员杂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西周军队是典型的贵族军队。《周礼》曰:

“军将皆命卿,师帅皆中大夫,旅帅皆下大夫,卒长皆上士,两司马皆中士。”

司马属于基层军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班长或排长,“士”才有资格任职。

再往下普通士兵至少得是“国人”才入得了军营。

何谓国人?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城里人,大致相当于明治维新前日本武士阶层。

贵族必定是国人,国人不一定是贵族,也包括部分有钱的平民或周朝部落非嫡系血脉等等。

国人暴动可以理解为贵族暴动

后世儒家“君子六艺”自此发源,《周礼》规定: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用现代语言翻译就是文科、理科、军事知识都得会。

精英教育可以培养出高端人才,但成本也是相当惊人的。

如果你规定只有这些用海量资源堆出来的英才才有资格上战场会怎么样?

首先,贵族垄断了王朝统治。

其次,军队短期战斗力很强。

最后,周王朝打不起持久战。

横向对比当时中原各势力发展水平,周朝军队武力值绝对天下无敌。

射箭、驾车、格斗样样精通的贵族碰上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结局怎样不言而喻。

然而贵族军队也有致命弱点,根本经不起消耗战。

平民可以输上十次八次,贵族哪怕遭遇一两次惨败就无法承受了。

《左传》中很出名的宋襄公的故事中提到周朝诸侯国打仗: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

都战场上相见了双方还要彬彬有礼,不搞阴谋诡计,不赶尽杀绝,为什么?

不分场合讲仁义,宋襄公没弄懂周礼的本意

因为双方士兵都是高培养成本的贵族,诸侯国分封联姻个个沾亲带故不说,打太狠就算赢了也得不偿失。

大家有矛盾实在解决不了,挑个日子比划比划分个高低,点到为止然后再签份不太过分的协定不香么?

内斗如此,对外战争可就是另外一幅模样了,这也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三、衰落

周天子丧失权威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几个重要节点都是军事上的惨败。

其实周朝刚刚立国时地理位置就不太理想,西边犬戎部长期威胁王朝核心区域。

犬戎当时很强大,与周对抗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对方。

这样的情况下周昭王进行了军事冒险,远征荆楚地区。

战略上可以理解,荆楚富裕之地一旦打下来必然大幅提升国力,再对付犬戎就轻松多了。

很可惜周朝战败了,《竹书纪年》记载:

“其王南巡不返。”

核心军团宗周六师全军覆没,天子也死在了汉水。

此后这支部队编制仍在,却很少有什么战绩了,显然严重的损失让周朝无力弥补。

随后继位的穆王非常热衷于开疆扩土,他甚至编练了成周八师。

算上另一支核心军团殷八师和名存实亡的宗周六师,王朝军队总数理论上达到了惊人的22个师。

数十年间周朝到处打仗威震八方,史墙盘铭文载:

“只显穆王,刑帅宇诲。”

你可以将这个时期类比汉武盛世。然而汉武帝后西汉走向巅峰,周穆王后西周快速衰败。

恭王登基后朝廷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而且周军开始屡战屡败。

到了懿王时代因为诸戎侵袭,周朝被迫迁都槐里。

再往后夷王时期诸侯都不来朝贡了。

大家现在明白周天子到底是怎么丧失的权威了吧?周朝贵族军队不能打持久战。

犬戎还有其他化外之地的蛮族部落几代人不断和你玩消耗,精英贵族早在一场场胜利中被拼光了。

所以周天子丧失权威是因为军事崩溃,军事崩溃导致了分封制崩溃。

说的再明白些,目前学术界公认结论,分封制经济基础是井田制,井田制什么时候瓦解的?春秋中后期。

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战争消耗,西周秩序至少还能再延续好几代人。

当然这并不可惜,正如前文所说分封制创造了华夏共同体,大一统开始萌芽。

从萌芽到成熟还有很多路要走,是否夭折也很难讲。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分封制不崩溃,大一统萌芽就无法发展壮大。

接下来的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第二次集体塑造,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周礼》

《礼记》

《左传》

《竹书纪年》

《史墙盘铭文》

《春秋公羊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