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白露山麓话酒俗
白露山麓话酒俗
早在宋朝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遂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说明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淳朴。这农民酿制的腊月酒在宋朝就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家乡尽人皆知的“缸米黄”。
冬至前后,农家始酿年酒,大户用酒缸,小户用酒坛,酿酒米多者上担,少者数十斤。酒熟初酿,俗称“缸米黄”。在日常生活中,酒与人们更是密切相关,结婚要喝喜酒,生孩子要吃满月酒,过生日要喝寿酒,造房子要吃上梁酒,欢迎贵宾要吃接风酒、洗尘酒等。
白露山麓话酒俗包括人生酒俗、节令酒俗、生活酒俗三大类。人生酒俗包括一个人从出生到寿终的酒俗,出生要有满月酒,周岁要有得周酒,逢十为寿酒。等到人去世了,要办丧酒,死后生日和死日又要做忌日酒等。
满月酒:孩子满月时,要剃头。这时家里要祭祖,摆酒宴请,还要向邻里亲友分送“红鸡蛋”,外婆家也要办礼物,如孩子衣服、面条之类及“满月粽”送至女婿家,“满月粽”以馈邻舍乡亲。剃头时,桌上要点燃红蜡烛,孩子由长辈抱着拜过天地祖宗,就由理发师用一盅酒代水,给孩子润发,然后剃成“瓦片头”。喝“满月酒”时,亲友们轮流抱过孩子,赐以红包,作为见面礼,席间有的长辈还用筷头蘸酒给孩子吮,希望孩子长大后有福分喝“福水”。
孩子长到一周岁时,俗称“得周”。外婆家又要送“得周粽”、馒首、扎糕,俗称“担得周”。主家同样要设宴请“得周酒”,并把“得周粽”、馒首、扎糕分送左邻右舍。
生日酒:诞辰谓“生日”,俗以农历计算。生日吃“生日面条”,内放两只鸡蛋。逢十生日,谓大生日。外婆要为外甥、外甥女“担十岁”。岳母要给女婿三十岁、四十岁送生日礼。礼品以衣服鞋帽为主,谓之“取头取脚”。现今有父母给儿女“过生日”,设大蛋糕小宴。
祝寿酒:习俗以五十岁始庆寿,逢十称大寿。儿女为父母“做寿”,要提前一年,俗叫“做九不做十”。贺寿之日,女婿要担寿酒、送寿联、寿轴,至朋亲友亦送寿礼。主家要设酒席招待祝寿者,将“寿桃馒头”分给乡亲邻里。
在白露山麓的婚嫁酒俗中,还有会亲酒、定亲酒、结婚酒、回门酒等。
会亲酒:俗称“媒酒”。媒人陪同男方上女家作客,谓之“相亲”,俗叫“看姑娘”。若女方对男方称心,则以煮鸡子招待,如不称心,便以清茶一杯了之。解放后新例:女方同意后,由父母、兄嫂或媒人陪同姑娘去男方看一次,称“望人家”、“嬉侬家”。男方父母见到姑娘送“相见包”,所包钱币要逢双或逢八。双方同意要请“媒酒”。
定亲酒:定亲古称“纳彩”,俗称“压帖”。压帖要择定吉日,由男方央媒将庚帖送往女方,庚帖上写出生年、月、日、时,各用干支两字替代,俗叫“八字帖”,亦叫“龙凤帖”。庚帖,男女双方各填一张,双方生辰八字经推算无冲克,由男家择吉日行聘。行聘之日,男女双方媒人将聘礼送到女家,谓之“定亲”,俗叫“送定”。女方设宴招待亲友、媒人,媒人坐首席首位,俗称“定亲酒”。
结婚酒:经过一番准备,选定吉日良辰,男女双方举行婚礼,俗称“拜堂”。新娘坐于新房席内,叫“新妇席”。来宾中以新大舅和媒人为尊,坐于上席。宴毕,宾客闹新房,闹房的人向新娘讨红蛋、喜糖,谓之“讨果子”,向新人敬酒,新人须来者不拒。婚礼进行到最后一个项目,便是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以示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回门酒:婚后第二、三日,新女婿要陪新娘去娘家及娘家亲属家见面,谓之“回门”,也称“认亲戚”,新娘家设宴殷勤款待,俗叫“请新女婿”。
在生活习俗中,至今还留存“洗秧盆”、“彭秧盆”、“洗稻桶”的风俗。完成插秧,俗称“洗秧盆”、“彭秧盆”。家主备酒菜,以酬帮忙的种田人,称插债。割完稻称“洗稻桶”,备酒食以宴劳者。
白露山麓酒俗还包括节令酒俗,一年到头,老酒真是喝不完。比如端午酒: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门前要挂菖蒲、艾叶,中午要喝端午酒,并要置办“五黄”,即黄鱼、黄鳝、黄梅、黄瓜和雄黄酒。端午节不仅大人喝酒、在小孩面额上还要蘸上雄黄酒写上个“王”字,以避邪祟。此外,还要把雄黄酒喷洒在屋内各个角落,家家户户打扫灰尘。因为过了端午,盛夏来临,所以喝端午酒、洒扫庭院过端午节,实在是个很好的卫生节日。此风俗一直流行至今。以酒为礼、以酒抒情、以酒祁福、以酒表意、以酒会友,构成了白露山麓一幅多彩的民风习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