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长大后是否有出息,从小时候吃饭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文|凝妈
出去吃饭的时候,最怕遇到家长带孩子去,不仅仅是因为孩子闹腾,还因为孩子特别难缠,全桌人都要为他让步,还不能打发满意,经常以哭闹收场。
有一次亲戚家的孩子过百日,摆了十几桌,每桌上都有两三个孩子,可够热闹的。
有的孩子想吃肉,家长就把肉转到孩子跟前,对着盘子狼吞虎咽。有的孩子想吃炸货,家长就把盘子端到孩子眼前,让孩子吃个够。有时候两个孩子抢同一盘菜,彼此不想让,全桌人都感觉很尴尬。
一般贵点的饭菜,在开饭前,都被几个孩子扒拉差不多,大人们只能吃剩下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只能忍气吞声。不过也有私下嘀咕的:这孩子这么自私,将来肯定没出息。
李玫瑾教授说过:当孩子想到别人的时候,就会有好人缘,当他有危难的时候,就会有人帮他。
同时,李教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在饭桌上一定立规矩,如果孩子有三种表现,将来就没有好人缘。
1、总是把饭菜端到眼前的孩子
很多家长特别疼爱孩子,有好吃的一定留给孩子,自己都不舍得吃,让孩子吃独食。不仅在家里如此,到外面吃饭也不懂收敛,看到孩子爱吃的,不顾别人吃不吃,就把盘子端到孩子眼前,让孩子可劲吃。
这种行为就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感受。小时候没有分享的意识,长大后走入社会,习以为常,同样不懂分享,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容易没朋友。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有朋友,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将举步维艰。
2、不能耐心等待的孩子
孩子小时候,胃容量小,容易饿。在吃正餐前,大人会让孩子先吃。但是等孩子长大了,还是让孩子享受特权,孩子就会变成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唯我独尊。
孩子放学早,大人下班晚,很多孩子等不及大人吃饭,自己着急吃饭,这样虽然填饱了肚子,却失去了培养好性格的机会。
到社会上遇到的痛苦比饿肚子还要多,还要难受。孩子没有耐心等待一顿饭菜,不仅仅没有学会尊重别人,还可能遇到困难缩头乌龟、一事无成。
3、不懂礼貌的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被大人保护得很好,吃饭由大人喂、吃完饭后由大人帮忙收拾,孩子只需提供一张嘴。孩子能好好吃饭,已经是大人求之不得的事情。
但是孩子长大以后,跟大人一桌子吃饭,如果还是吃完饭,嘴巴一抹直接走人,就会影响后续的发展。
孩子饭量小、吃饭快,比父母吃完早,这很正常。但是不和父母打招呼,直接走人,也是自私、不礼貌的表现。将来走入社会,和朋友聚餐也是一样的处理方式,朋友会感觉这人没教养,不想继续往来。
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四五岁上饭桌,和大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就要立规矩。让孩子明白主次、知道人与人是平等的,要学会分享。饭桌上有规矩的孩子,将来做事就有规矩,而且眼里有别人。
1、有好吃的,要均分
不能让孩子吃独食,这个毛病是大人惯出来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很期望分享,从而获得归属感和愉悦感,但是大人总表示拒绝,让孩子懒得再分享。
如果有好吃的东西,大人孩子都要吃,让孩子认识到他不没有特权,家庭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2、大人不在,要提前预留一部分饭菜
有时候大人工作忙,不能及时赶回来,这时不能把吃剩下的饭菜留给他。而是预先把饭菜盛放到一个单独盘子里,让他吃到干净、没有破坏的饭菜。
剩饭剩菜,经过多人夹取之后,一时味道会变差,而是容易滋生细菌,影响身体健康。那个没回来吃饭的大人其实是最辛苦的,他应该享受更好的饭菜。
3、大人为先,孩子为后
在大人坐下之后,孩子才能坐下,不能让孩子早早地就坐在饭桌前等待。大人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孩子才能拿起筷子吃饭。让孩子从这个规矩中分清主次,长者为先。
将来走入社会,孩子也就能够分清主次。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会非常有分寸,不会太随意。
4、孩子帮忙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不能只是享受,也要付出劳动。在吃饭这件事上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摆放碗筷,摆放桌椅。记的小时候,我总是给爸爸盛汤,小心地端到桌前。爸爸开始吃饭以后,我才能吃饭。
5、孩子吃完饭学会告辞
孩子如果早早吃完饭,要跟父母说一声“吃好了!”让父母知道不用再操心孩子吃饭,也知道剩下的饭菜该如何处理,做到心中有数。
别看这一小小的动作,却是在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将来孩子走入社会,将会被人认为考虑周到,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会获得更多机会。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小事情蕴含大道理,在饭桌上孩子的表现,会影响未来品质。所以,一定早跟孩子立规矩,让孩子有规可循,将来就是一个守规矩的人,更容易获得好人缘,将来有一番作为,大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