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越冬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1.原池越冬前的底质处理

鱼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不单单是合适的水温,还有适宜的水质条件和溶氧水平。由于越冬阶段,鱼类的投喂量极少,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残饵对水质的影响也有限,对水体底层水质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池塘的底质。

因此,利用原塘并池越冬在越冬前必须要做好底质的处理,在水温低的季节,可以使用过氧化钙等颗粒增氧片和过硫酸氢钾等氧化型底质改良剂进行改底。

2.越冬前病害的处理及鱼体体质的保健

越冬期间,由于养殖水环境的变化,进入越冬的鱼,如果鱼的体质较差或者本身的病害问题未能及时处理,鱼的抗应激能力差,越冬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比较高的死亡率。

因此,在越冬前必须仔细观察鱼体,最好打样进行解剖,以便及时发现病害问题,及时处理。对于肝胆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体质较差的鱼,需要及时投喂1个疗程的肝胆利康散或者板黄散+免疫多糖或者水产专用多维制成的药饵进行保健,增强鱼的体质及抗应激能力。

3.越冬过程中的溶氧管理

(1)越冬水体溶氧的来源。越冬池封冰后,冰层的覆盖阻碍了水体和空气的气体交换,水中的氧气主要来源是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保持水中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可以不断地补充水中的氧气,满足越冬鱼类的需要。

越冬池注水时,应保证水中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注入部分含浮游植物多的肥水,作为引种之用。如果越冬池水质清瘦,可以施用少量肥水产品提高水的肥度。施肥时间不宜过早,最好在临封冰前进行,以免藻类过早繁殖。透明度应保持在 30~50 厘米,浮游植物过多和过少都不好,浮游藻类过少则水体的光合作用强度和产氧能力不足,导致越冬期冰下水体缺氧;藻类过多则夜间呼吸作用耗氧过大,导致水体夜间溶氧过低,均不利于越冬的进行。

除此之外,在越冬期间,为了增加冰的透光率和冰下水体光合作用的产氧量,下雪过后需要及时清扫。

如果越冬期间水体的浮游藻类少,光合作用产氧不足,还可以使用相关的冰下增氧设备,但是需要注意增氧的水层,不能对鱼类栖息的下层水体直接进行增氧,以免曝气增氧过程中带入的冷空气造成下层水体水温的下降。

越冬期间还可以采取开冰眼进行补水增氧等操作,提高水体的溶解氧。

对于水体不结冰、越冬期间表层水温在 0~4℃的越冬池,冬季可以使用增氧机械和定期使用化学增氧剂进行增氧,但不宜使用涌浪机等促进水体上下层强对流的机械,以免打破水体分层,造成底层水温的下降。

(2)减少养殖水体溶氧的消耗。减少浮游动物的耗氧。剑水蚤和轮虫较多时,为减少耗氧可用0.5克/米

3 含量为80%的晶体敌百虫进行杀灭,或者使用吸虫宝进行处理。

越冬前及时对养殖水体进行处理,特别是有机质多、水质过浓的“老水”,越冬前通过使用EM菌等微生物制剂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或者适当换水,减少水体中有机质积累,来降低越冬期水体中有机质分解耗氧。

4.越冬前后的投喂管理

(1)越冬前投喂的注意事项。什么时候停止投喂。由于在越冬期间,鱼类基本不再摄食,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完全依赖于机体自身存储的营养物质,过早的停食会导致体重下降过快,体质变差,造成越冬过程中的抗应激能力下降。为保证越冬期间鱼类生理活动正常的营养需求,越冬前应投喂营养均衡的优质全价配合饲料,饲料的投喂应一直延续到水温在5~6℃、鱼类基本停止摄食为止。

投喂量和投饵频率。当水温低于15℃时,鱼类的摄食量急剧下降,建议每天中午投喂1次即可。在越冬之前,很多养殖户都有“保膘”的心理,为了减少越冬期鱼的掉膘,投喂量比较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越冬前期也不宜过量投喂,否则会因鱼类的摄食量超过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求,导致鱼类出现营养代谢相关的疾病,抗应激能力下降,越冬期死亡率偏高。

(2)开春化冰后开始投喂的注意事项。越冬化冰之后,冰上的积雪融化的雪水以及积雪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到养殖水体中,因此,需要进行解毒再进行投喂。经过漫长的越冬期,鱼类机体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体质下降,这个时候开始投喂后,投喂量应该逐渐加大,不能突然加大,以避免鱼类消化系统的短期不适应而造成消化不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