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领娶17岁美貌妻子,妻子离婚后嫁富商,晚年结局如何?

在中国的抗战战场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保家卫国、叱咤四方的英雄将领,郑洞国便在其列。

这位出身国民党的将领,曾经在1942年后,率领有着“天下第一军”美称的新一军屡战屡胜,几乎全歼当时日寇所谓的“王牌军队”18师团,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曾经愚忠于蒋介石的将领又幡然醒悟,投身如新中国的建设,直至因病去世;

在死后,郑洞国甚至受到海峡两岸共同的缅怀和追悼,可以说极尽哀荣。

尽管他毕生大小战役无数,却几乎未曾受过伤。因此,郑洞国也被人称为“福将”,而他的传奇远不至此。

在生活里,郑洞国更是拥有一波三折的感情经历:原配覃腊娥因病早逝,这之后,郑洞国又迎娶了一位17岁的美貌妻子,尽管年龄上相差十几岁,可是,两人还是恩爱不移地度过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动荡岁月。

然而,过去的恩爱转眼即逝,在晚年时,郑洞国再次和这位娇妻分居两地,直至离婚。

而这位从17岁开始就追随郑洞国的女子,又和自己的丈夫发生过什么,在离开郑洞国后,她又去了哪里呢?

这一切,还是要从郑洞国开始说起……

一、首次见面,两人一见钟情

1918年,15岁的郑洞国在父母的安排下,和比自己大八岁的覃腊娥成了婚。

尽管是包办婚姻,两人毫无感情基础,然而出身农村的覃腊娥性格温厚,朴实勤劳,在郑洞国后来的回忆当中,“妻子的性情和母亲相仿,做事勤勉,为人谦和,多年里从未和我红过脸。”

在覃腊娥的操持下,郑家的生活虽然平平淡淡,却细水长流。

在婚后的五六年中,郑洞国和覃腊娥先后生下了三个孩子,直到1924年,期盼着大展宏图的郑洞国几经辗转,考入了黄埔军校,夫妻俩随即被迫开始了分隔两地的生活。

郑洞国原本想着战争后再将覃腊娥接到身边,可是没想到,六年后,一心为国的郑洞国收到了妻子因伤寒急病离世的消息。

由于当时离家千里,郑洞国连妻子的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温馨小家也随着妻子的离世烟消云散。

这件事给了郑洞国十分沉重的打击,他一度自闭,婉言谢绝了身边所有人的好意介绍,只一心扑在抗击外敌的战斗当中,这样的生活一过就又是三年。

1933年的一日,郑洞国前往南京办事,顺路探望自己生病的同乡肖执中,没想到在同乡的床边正陪坐着一位身姿窈窕的少女,而这个姑娘,正是肖执中的堂妹,陈碧莲。

当时的陈碧莲尽管只有十七岁,然而容貌姣好,姿态灵动,早已经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人。

她梳着当时最流行的发髻和刘海,穿着修身的旗袍,柳眉下的一双杏眼明丽清澈,只一眼,就深深地烙在了郑洞国的心中。

对于陈碧莲来说,在豆蔻年华里见到潇洒英武的郑洞国,同样让她春心萌动:郑洞国身上那被战争淬炼的霸道果决,以及丧偶后沉淀下来的一股沉静内敛的气质,同样迷住了年纪尚小的陈碧莲。

其实,陈碧莲的父亲陈红藻早年留学日本中央大学,归国后,陈鸿藻在当地的律法界也颇有名气。

因此,家境优渥的陈碧莲在父亲的指导下,从小就学会了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语,还写得一手好书法,日常喜欢和闺蜜朋友一起办舞会、逛花园,小资风范十足。

相对而言,郑洞国的乡下地主出身就有点“不够格”了。

在这样的家境对比下,加上又有十几岁的年龄差距,郑洞国甚至还有三个孩子要照顾,陈碧莲的父母一开始并不看好两人的结合。

不过,一心向往帅气军人的陈碧莲把亲朋好友的劝说统统抛诸脑后,仅仅几个月后,两个人便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二、千里随军,最终却成怨偶

才女与将军的结合,让两人的婚姻一度成为了当地的佳话。

可惜,由于时局所致,婚后的郑洞国很快又投入了战争当中,聚少离多的夫妻两人也一直未能再有生育,而渴望有个孩子陪在身边的陈碧莲,索性收养了弟弟陈泽森的女儿聊以慰藉。

和老实敦厚的覃腊娥不同,大方活泼的陈碧莲给了郑洞国“不一样的亮色”。

图 郑洞国(右)

在四处征战的时候,陈碧莲从来不肯沉闷地在家中对郑洞国“翘首以盼”,只要一听说郑洞国所在的部队回到后方休整了,陈碧莲就会立刻动身,找准一切机会,冒险也要和丈夫相聚。

这样的一次次“千里追夫”,让郑洞国对陈碧莲的感情也日渐深厚,这份“夫妻共患难”的深情,更是在1939年达到了顶点。

当时,日寇正在计划侵略云南,而当时对于前线士兵,国民政府的要求是“与云南共存亡”。

为了让他们能够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政府特地批准士兵们的妻子可以“随军”。

原本陈碧莲就一直在找机会,闻听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前往前线和郑洞国“相聚”,这份义无反顾的情谊,让郑洞国感受到了来自陈碧莲的浓重爱意。

同时,漂亮爽快的陈碧莲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带着部分军人家属在部队里活跃气氛,这让她逐渐“小有名气”,被全军上下一致评价为“怒江之花”。

在这之后,陈碧莲“随军”的次数越来越多:4年后,郑洞国被调往印度担任新一军军长,陈碧莲不忍分别,咬着牙坐上了跨越雪山的“生死航线”,陪同郑洞国在印度一呆就是两年。

解放战争时期,郑洞国在东北弃暗投明,而为了挽回颜面,国民党政府次日就在报刊上发表了《郑洞国壮烈成仁,三百官兵全体殉职》的悼文。

毫不知内情的陈碧莲看到文章肝肠寸断,痛苦多日,才从其他渠道得知丈夫只是投诚,还被送到了哈尔滨进行学习。

陈碧莲闻听消息后,欣喜若狂,急急忙忙地收拾了行李,再次奔赴哈尔滨——这一次,这位在秦淮河畔长大的江南女子为了陪伴郑洞国,又在寒冷干燥的东北,足足呆了三年之久。

1951年,郑洞国离开东北,返回上海治疗胃病,陈碧莲同行。

在上海出院后,郑洞国在家赋闲了一年,和陈碧莲度过了一段稳定闲适的时光。

可是很快,分离或者“随军”,又一次成为了陈碧莲的选择:1952年6月,思想上“改头换面”的郑洞国就接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希望他能前往北京担任水利部参事,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图 郑洞国(前排右一)

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也许是因为长期四处奔波积累下来的怨气,这一次,陈碧莲无视了郑洞国的苦苦劝说和子女的挽留请求,坚持以“北方寒冷、水土不服、不愿北上”为由,固执地留在了上海,并且和郑洞国一南一北,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冷战。

1953年,郑洞国在北京收到了妻子的来信,随信附上的还有一封离婚协议书——这对于郑洞国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图 郑洞国(后排右一)

出于自身尊严的维护和对妻子的尊重,犹豫多天后,郑洞国还是赌气在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且附言给陈碧莲道:“自此一别两宽,当是各自安好。”

这对曾经部队里人人艳羡的“模范夫妻”,最终这样潦草地结了尾。

三、一别两宽,再续前缘遭拒

离婚后没多久,风韵犹存的陈碧莲就在上海一位钟姓富商的追求之下,再次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再婚后的陈碧莲过得却并不幸福。

随着新中国对公私合营企业的改造,陈碧莲的第二任丈夫公司被收归国有,他本人也因为资本问题跟着锒铛入狱,在狱中的劳改过程里,这位钟姓丈夫又落下了一身伤病。

等到丈夫出狱后,病困交加的陈碧莲夫妻俩被迫回到了苏州的乡下老家,靠着当时和郑洞国离婚后分得的一点财产艰难度日。

图 郑洞国(后排中)

从优渥的律师女儿,到英雄的将军妻子,陈碧莲尽管四处奔波,却是第一次品尝到经济拮据、生活窘迫的滋味。

由于缺钱缺医,第二任丈夫很快就在潦倒中病逝了。

再次孑然一身的陈碧莲四处托人,终于再次回到了上海。

只不过,这个昔日的大家闺秀风光不再,她找了一处小房间,依靠着弟弟的接济和丈夫去世后留下的一丁点遗产艰难度日。

而在另一边,郑洞国则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并且在和陈碧莲离婚三年后,再次迎娶了第三任妻子、同为江南女子的顾贤娟,随后诞下了郑洞国的小女儿郑安玉,一家人过上了其乐融融的平静生活。

也许是老天作弄,1972年,顾秀娟因病去世。

闻听郑洞国再次恢复单身,陈碧莲匆匆来到了北京,希望能够和郑洞国再续前缘,然而抵达北京后,陈碧莲却“近乡情怯”地暂住在了老友的家中,思考着如何和郑洞国表达情感。

令她没想到的是,郑洞国确实来见她了,却是带着自己的小女儿郑安玉一起来的。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在委婉地告诉陈碧莲,自己已经另娶过他人,无意再和陈碧莲“破镜重圆”。

陈碧莲和郑洞国生活长达二十余年,如何不知道郑洞国的意思?

在郑洞国离开后不久,陈碧莲便怅然若失地返回了上海,不过,由于她过去待几个孩子都视如己出,所以,她就此成为了郑家子孙口中的“上海奶奶”。

在郑洞国子孙的记忆里,郑洞国并非对陈碧莲毫无感情。

1986年,郑洞国的孙辈曾经偶然在上海探望了一次陈碧莲,返回北京后,孙辈无意间提起陈碧莲,说这位“上海奶奶”如今居住在上海的一个杂乱的小楼当中,写字时有些手抖,却还忙着给孙辈做红烧肉,打包叫他们带回北京——当孙辈们说起这些时,郑洞国只是坐在旁边,默默地听着,伸手摸了摸陈碧莲送来的饭钵,并不回答。

只是,当孙辈们再次试探撮合两人时,郑洞国却沉默以对;说得多了,这位已经高龄的固执老人便怫然作色,孙辈们便也只好结束了话题。

四、孑然一身,晚年独自生活

也许,郑洞国的心中早已放下了陈碧莲;又或者,他始终不肯原谅当年妻子的执拗与离去。

可是,无论郑洞国的心中所想如何,这一切都随着1991年他的去世,而最终尘埃落定。

在郑洞国的葬礼上,已经白发苍苍的陈碧莲此生最后一次踏入了北京。

她穿着一袭黑衣,戴着一条黑色的丝巾,悲伤而凄然地送别了自己的这位前夫。

在这之后,陈碧莲回到上海,始终独居在那栋破旧的老楼当中。

由于之前实在贫穷潦倒,且身后唯有一个养女,陈碧莲曾经无奈地写信给政府,希望能够以郑洞国前夫人的名义,得到政府些许照顾。

在这之后,经过中央批准,陈碧莲被政府安排至上海市文史馆担任馆员,这份工作所带来的一点微薄薪水,在过去的陈碧莲眼中或许不算什么,然而如今,却成为了这位“怒江之花”的最后依靠。

2002年,郑家的孙辈曾经再次探望陈碧莲。

当时的陈碧莲已经老态龙钟,她拉着孙辈的手,动情地叹息道:“我这一生最值得留恋的时光,是和你们祖父在一起的二十年岁月;而最后悔的错误,也是和他离婚啊。”

可是,往事已逝,陈碧莲再如何后悔,最终也回不到从前。

2006年,孑然一身的陈碧莲在上海去世,她曲折而充满悔恨的后半生,也最终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顾这位美人的一生,前半生的许多艰难或许是由于时代所至,然而后半生的悔恨,却是一时的冲动所导致。

可见“三思而后行”,是每个人应当坚持的真理。

如今,婚姻早已经是自由和平等的选择,然而冲动所导致的婚姻和分别,都是错误的选择。

当我们站在这个如今这个快速而浮躁的世界当中时,更应该沉淀下来,用心选择自己的方向和伴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前行,前往更光辉璀璨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