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群文阅读,基于“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而展开的一个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它彻底打破了在理解课文实施的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模式的垄断局面,突破了围绕一个文本进行细致烦琐的解读。本文以《儿童视角,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教学实践为例,初探如何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展开群文阅读教学。深研鲁迅作品,设计群文议题“儿童视角,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发展高阶思维为目标,精心搭建群文文本。剪裁组织文本时注意把握三个原则:组合文本的整体性原则、节选文本的经典性原则、文本建构的延展性原则。通过群文阅读的比较、整合、大阅读量,走近真实的鲁迅。理解鲁迅作品思想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关键词】群文阅读 儿童视角 生命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群文阅读,正是基于“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而展开的一个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它彻底打破了在理解课文实施的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模式的垄断局面,突破了围绕一个文本进行细致烦琐的解读。所谓“群文阅读”,即紧紧抓住一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群文”,并以此为蓝本,指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行为,进行积极的语言建构。其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之上的“群文”,帮助学生实现了真正的阅读参与,自然学会阅读,克服了单篇阅读的零碎,而走向了对阅读的整体建构。同时,它借助对一组“群文”的研读,通过横向比较,提取整合,纵深挖掘,不断发现阅读问题,培养并训练了师生的高阶思维,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夯实了基础。初中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众多,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风筝》、《社戏》、《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众多名篇,涵盖了散文、小说、杂文等众多的文学体裁。新颁的部编教材,即使删掉部分作品,但鲁迅文章仍然在教材里据有不可撼动的地位。鲁迅作品以其内容的丰富、思想的深邃及文字的犀利为人所景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鲁迅,是每个国人无法回避的存在。鲁迅及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常常令初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望而生畏,如何引导他们认识、理解并亲近鲁迅呢?群文阅读的首倡者赵镜中先生曾提到,群文阅读统整的方向可以从文学特质的讨论、阅读形式与练习的讨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来考量。我通过反复考量鲁迅小说的文学特质,将《社戏》、《故乡》、《孔乙己》三篇出现在八、九年级的小说,精心剪裁为一组群文,巧妙设计“儿童视角”这一阅读议题,从“儿童对世界对世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在七年级学生中进行了鲁迅小说群文阅读教学初探。下面我结合自己《儿童视角,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展开群文阅读教学。
罗伯特·马扎诺思维技能培养的研究成果中,提出了高阶思维的维度。高阶思维的本质由布鲁诺的认知领域六级目标而来,是一种复杂的、需要人们付出努力,非技能方式的思维类型,教育者希望促进并发展思维品质。“元认识”“批判性思维”即是“高阶思维”的同义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新课标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会、训练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标之一。教师创编群文阅读教学蓝本,指导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实现大容量阅读,学会横向比较、提取整合的阅读策略,最终达到并实现思维的纵深发展。鲁迅作品里存在着大量的儿童书写。他通过儿童形象,寄寓对民族的展望,表现对国民的批判与憧憬。儿童,在鲁迅作品里有着特殊的价值与地位。其作品里童心的挣扎,既带有鲁迅自身对旧忆的反叛,也在最黑暗最绝望的状况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寄托的温情的“造梦”空间。鲁迅作品的深刻性、复杂性在儿童书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搭建好鲁迅群文阅读文本,是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群文议题,是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原点与核心。群文阅读文本的选取、剪裁、组合都将建立在群文议题之上,群文阅读教学更是围绕群文议题而展开。因此,精心设计群文议题成为重中之重。它考验着教师是否具备对文本的深度把握能力,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文学阅读素养,对一组同质或异质作品能提炼,能驾驭;围绕议题能运用,能创造。单就设计群文议题本身,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阶思维与相当的教学智慧。做到既能掌控运用群文文本,又能熟悉驾驭指导学生。本人通过深研《社戏》、《故乡》、《孔乙己》三篇小说的共同文学特质,将群文议题锁定在“儿童视角”上,群文阅读教学目标聚焦如下:1.认识并分析鲁迅笔下儿童眼里的乡村、城镇及置身其中的人物形象。2.探讨鲁迅借助儿童视角抒写独特的生命体验,传递鲁迅对儿童的深切关注。其教学落脚点在“儿童独特的生命体验”上凸显。这一教学落脚点的设计,既契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又有效缩短学生与鲁迅作品的阅读距离;既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可以实现单篇阅读中重点语段的品读训练。其浅近的教学契入角度,纵深剖析的教学空间,为师生在课堂上集体建构群文阅读教与学提供了操作的可行性。
有了群文议题,聚焦好群文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围绕“儿童视角,生命体验”这两个关键词,精心剪裁组织群文阅读文本,其搭建群文舞台,组合文本时注意把握了以下三个原则:群文阅读教学同样可以实现单篇阅读教学中的品评、鉴赏、分析、概括等阅读训练,结合鲁迅小说,围绕“世界”(环境)这一聚焦点,我精心剪裁了《社戏》、《故乡》及《孔乙己》里关于乡村和城镇环境描写的经典段落,将他们组合命名为文本一。其文本内容的叠加,完善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符合文本组合的整体性原则。1. 初步认识鲁迅笔下儿童眼里的世界——乡村与城镇环节一:学生分两个小组阅读“儿童眼里的乡村”、“儿童眼里的城镇”文本。设计意图:主要是基于对课前阅读不充分,或者压根没作阅读的预设,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阅读时间里,借助分组共享,实现最大化阅读。环节二:学生先独立阅读,完成阅读卡片,再小组内部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最后汇报分享。
乡村环境: ;
人们关系(儿童之间、大人之间、大人与儿童之间): 。
(2)儿童眼里的“城镇”:
城镇酒店环境: ;
人们关系(掌柜与主顾、主顾与主顾、掌柜与伙计、主顾与伙计): 。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指向明确,帮助学生聚焦思维,实现阅读效率的最大化。其组合剪裁后的文本一,帮助学生从横向上初步感知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的乡村与城镇环境。一幅完整而清晰的旧中国全景图充分显现。为下一步纵深探究人物活动,分析人物形象,预见人物命运搭建了舞台背景。教学环节一:要求学生找出文本中抒写了儿童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这些独特的生命体验。(1)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3)......
设计意图:海明威关于小说创作提出过著名的“冰山原理”,他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鲁迅作品完全符合海明威这一创作原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正是基于其简约的文字里蕴藏的丰富信息而难以被人发现和解读。指导学生发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深入细致地剖析,从而达到“一叶知秋”、“管中窥豹”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二:思考这些独特的生命体验暗示儿童向往怎样的世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纵向思维的深度,挖掘文本背后的创作意图,从解构文本走向解构鲁迅的情感世界,熟悉并亲近鲁迅。
提供给学生的群文文本,其节选摘录的部分或者片断,一定是可以相对独立存在的,同时又必须尊重并遵循单个文本的写作意图及经典性原则。不影响学生后续对整篇阅读的理解,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我精心剪裁《社戏》、《故乡》及《孔乙己》里的人物形象塑造部分选段,组合而成文本二,其选文内容主要呈现“世人”(儿童、成人)。1. 要求学生阅读文本二:初步认识人物。用一两个词语完成给人物画像。汇报交流。其阅读卡片如下所示:
环境
|
乡村
|
城镇
|
人物
|
双喜
|
阿发
|
|
掌柜
|
长衫主顾
|
短衣帮
|
孔乙己
|
|
|
|
|
|
|
|
|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要能说出这一教学环节在单篇阅读中已充分训练中,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一般掌握较好,基本不存在多大困难。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的难度也在文本一里,充分把握“城镇世界”里人们之间的关系中得到了部分分解。根据群文议题,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教师精心剪裁并建构好一组文本。通过这组文本,教师在有限时间里实现对学生群文阅读思维的建构和指导。小的阅读切口,超大的阅读容量;精心设计的阅读环节,适当的群文阅读留白。对课下学生的主动阅读,延展阅读埋梗。学生将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群文阅读策略,主动建构其感兴趣的文本,从而展开大阅读范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文本建构时,遵循延展性原则。可适当考虑剔除掉文本中的同质部分及一些细枝末节的表现。而保留异质或者最主要核心部分。如我在文本建构过程中,选取了“双喜主动提议借用八叔航船”与“提醒阿发娘要哭”的两处情节,来展现双喜“善解人意的聪明和非同寻常的领导力”,剔除掉双喜钓虾时与六一公公的对话部分。
三、比较整合阅读,走近真实的鲁迅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汪晖曾如此评价鲁迅:“他精神结构充满了悖论:他否定了希望,但也否定了绝望;他相信历史的进步,又相信历史的循环;他献身民族的解放,又诅咒这样的灭亡;他无情地否定了旧制度,又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的批判者——自我”(《反抗绝望》)。
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在他所刻画的儿童心理体验上也有充分体现。为了帮助学生走近更真实的鲁迅,我设计了群文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比较整合阅读,其教学设计如下:
1. 深入探究:儿童看“儿童”,儿童有哪些独特的生命体验?
环节一:鲁迅借“儿童之眼”看世人,让儿童去看儿童,你认为他们彼此能读懂对方吗?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童懂儿童——观点一:儿童看儿童,年纪相仿,心性相近,意趣相同,因此,心意更相通。如看过戏的少年们叹息同情我的缺位社戏。大家陪我坐八叔航船再去赵庄看戏。观点二:儿童看儿童,没有成人世界所谓的阶层意识。有的,只有平等相待的友情。如我家雇工忙月的儿子,怕羞的闰土只是不怕少爷的我。环节二:儿童懂儿童,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城里乡下孩子有没有彼此不懂对方的时候呢?观点一:城市少爷关在书塾苦读的“我”,看乡村忙月的儿子闰土,流露不尽的羡慕。“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真的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吗?观点二:乡下孩子嘲笑我不会放牛。“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设计意图:让儿童理解儿童,让儿童分析儿童,通过比较、整合,学生会发现,即使处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社会背景中,作为儿童的心理状态大同小异。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乏雷同相似。正是鲁迅敏锐的目光,热爱儿童的赤子情怀,才创作出了超越时空的有生命力的作品。学生解读鲁迅,亲近鲁迅。
2. 深入探究:儿童看“成人”,你在文本中又读出了儿童哪些独特的生命体验?
观点一:儿童看掌柜:已看出掌柜的世故圆滑、“往酒掺水作假”欺骗主顾。可掌柜却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观点二:儿童看主顾:社会的三教九流,上下阶层在儿童的眼里不过是“长衫”与“短衣”衣着之别,不过是“里面”与“外面”方位之分,不过是“盐煮笋、茴香豆”与“好酒好菜”内容之差,不过是“站着喝酒”与“慢慢坐喝”方式之异。观点三:儿童看孔乙己,迂腐可笑,是大家的“笑料”,要偷人东西,懒汉,但却是酒店里最讲诚信的顾客。
......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边界,让学生作纵深思考,积极预见。如果儿童浸染在冷漠的看客世界里,其命运当会如何?鲁迅在他的小说里寄予了对儿童,对未来怎样的思考。顺理成章地引出最后一个教学设计。3. “鲁迅之眼”:鲁迅借儿童的视角看“世界”,看“世人”,他对儿童寄予了怎样的期待?他希望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
(让学生自由发言)
如2:孩子天心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有丰富的想象力。如4:做一个纯朴、善良、机敏、勇敢,充满童真童趣的人。(适时投影)教师过渡语:鲁迅为什么这么关注儿童?学生齐读以下:
1、“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
——《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书》(1915)
2、“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随感录二十五》
教师作结语:飞越沧桑的世事,鲁迅以儿童独特的视角,淋漓尽致抒写对生命、对世界的独特体验。相逢群文阅读,研读鲁迅,愿我们拥有一双永恒的“儿童之眼”,去觅阅读之趣,去寻世界之美。
【文献参考】
1.《小学教学研究》(《“三化”言意兼得——以《渔歌子》一课为例浅议高年级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陆静怡)2018.2. 43页
2. 殷静《鲁迅的儿童书写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16.6
3. 《小学语文教学》(《“鲁迅笔下的儿童”群文阅读教学与评析》)2017.1-2期 77-78页
4. 于泽元《群文阅读教学价值选择及课堂标准》树人教育研究院“群文阅读” 2018.5.11.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备注:本论文已在《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10期上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