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高中语文教和学 2024-06-22 02:40:02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贯耳壶,腹部的4个字呈横斜状排列;而江苏高邮龙虬发现的刻文陶片,可以分为两组,4个字的那组应是竖排。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对新行款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新需求。根据早期汉字的应用情况,我们不难猜测,它就是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所以,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因为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是“方便说”,或是“持简习惯说”,都略显牵强。“方便说”认为,汉字字形便于竖写,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这是汉字书写的决定性条件。但事实上,尚没有真正讲究书写顺序的初期汉字,是无所谓竖写横写的,这时候的书写是为字形服务,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而就竹简而言,客观上也没有明确的适宜横写或竖写,同样构不成竖写字序的决定性因素。“持简习惯说”认为.古人应是席地而坐,左手持简,置于胸前,右手执笔而书。正是持简的习惯性动作决定了字序的下行。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古人必须有竖向持简的习惯,而这其实是很难确定的。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所说:“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别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比如,甲骨是种不易写也不易刻的“不方便”材料,却被选为早期一个重要的书写载体,可见古人有时候对书写的目的更为重视,方便性反而是其次的。这样,就剩下第二点,即活动本身。它具有两个先天优势。首先,地位优势。“生民之初,必方士为政”,当时以卜问吉凶、占福祸、决犹豫、定嫌疑,占卜可以用来指导一切活动。其次,亲缘优势。很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诞生与巫及其活动有密切关联。那么,汉字应用相关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会遵循巫相关活动的需求而甲骨占卜是先民最重要的巫术活动之一。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来看,它绝大部分是占卜的结果,即神意由甲骨兆相表达出来的文字呈现,是一种来自神灵的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从形式上正好吻合这个特点。对于这种“天垂象”式的自上而下,我们还可以找到几个辅证:其一,骨板上多个段落阅读次序的设定。一个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就是从下一段开始,按照次序逐段上读。这正好切合处于下方的占卜者先问问题,然后逐步往上,高居在上的神灵给予昭示的过程,也与占卜活动的性质相契合。其二,对应“上达”“下传”方式。古代常用火烟作为祭祀“上达”的媒介,它是自下而上;那么表示“下传”内容的神昭示文字。自然就是自上而下了。(选自《中国青年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汉字最初的行款是自由的,字序没有明确的规则,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B.汉字早期应用于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这对新行款的出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C.甲骨和竹简材料本身及活动性质的影响两个方面决定了汉字行款采用什么样式。D.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对汉字新行款的形成,不像竹简那样有决定性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明确反对竹简在汉字行款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式,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C.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主要运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明确了甲骨在汉字行款形式形成中的作用。D.文章引用李零教授的话,是为了说明“持简习惯说”难以令人信服,其预设的前提往往主观,未必准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便说”和“持简习惯说”均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们作为一种假说的存在意义。B.远古先民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占卜来指导,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说法。C.用甲骨来占卜是先民重要的巫术活动,与之相关的需求对汉字应用规则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D.甲骨骨板上的汉字,书写时要自上而下,阅读时要自下而上,这是符合神意从天而降的“天垂象”的形式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材料二:……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材料三: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后,各平台迅速响应。……等处罚。(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材料四: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畜牧业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年8月18日)4.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2013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种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C.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谐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D.2020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悲观预计破亿,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朱雨绸缪的呼吁。B.我国虽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而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C.多个网络平台的一些美食直播严重误导观众,在社会舆论对吃播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后,各平台迅速出台了对吃播问题节目的处罚揩施。D.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6.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城里乡下黄大刚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结了果。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定要吃芹菜,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菜上门。“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兰花嗔怪道。豆花一愣。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B.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C.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D.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 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8.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9.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雍熙三年,太宗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时李继迁久叛,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未即从沆言,灵州陷。沆为相,王旦参政事。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遂封岱、祠汾,靡有暇日。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流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赠太尉。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节选自《宋史·李沆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B.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C.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D.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定谥号有法:肇敏行成曰真,贵贤亲亲曰仁;文中真宗、仁宗都是谥号。B.“待罪”在文中是传主谦言,表示自己担心因失职而获罪,并非真的有罪。C.“赠”某官职;指朝廷授予已故官员或现职官员的已故直系亲属荣誉职衔。D.古代儒教将供祀祖先的地方称“庙”,官宦的和帝 王的对应称家庙和太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沆入职不久,即得到赏识提拔。他应宰相之召,负责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太宗十分满意;后来,他又被太宗提名,不仅加官晋爵.还获得了特别跃升。B.李沆料事如神;经常有先见之明。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宋军在强敌面前难以坚守灵州;他也曾担忧真宗在太平年问会渐生奢侈之心;这些都不幸被他言中了。C.李沆备受重视,影响力持久不衰。他不赞成皇帝册立刘贵妃:当场烧掉诏书,并附上自己的意见:此议最终作罢;他对梅询的评价,多年后仍被皇帝看重。D.李沆忠良纯厚,居高位仍尚节俭。他为人光明磊落,不喜欢暗中奏报;他总拿一些艰难的国事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他对于厅堂的狭小逼仄,表现得很不介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2)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北戍琅邪城①诗江孝嗣②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注]①琅邪城:东晋在南京北所建。②江孝嗣:南北朝时南朝齐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通过描述诗人北赴边城途中的典型情节和内心活动,刻画出一位戍边者形象。B.职责在身,诗人策马急赴戍所,风餐露宿,昼夜兼程,日落西山也毫无止歇之念。C.离家渐远,更兼路途辛苦,诗人见路旁的芳树不禁念起为牵挂自己而惆怅的佳人。D.诗歌最后四句以“安得”“谁能”两处反诘,以及按剑的动作,卒章明志,表情强烈。15.诗中人物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的用典出自《离骚》里的“ , ”两句。(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自己年老气衰而遭受欺侮后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的两句是“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 ”和“ ”写的是辛弃疾由眼前景物怀想到的两位历史人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A)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之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书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同样突出,一批批传世书简已成为重要典籍,记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人与人之间,每当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有了或长或短的分离,书简总能及时派上用场。古时,书简是重要通信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及至时下,通讯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便捷,音频视频瞬间抵达,书简似不再有 。然而,疫情 ,“隔离”骤然闯入我们的生活。“隔离”状态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乡土情、家国情,来得浓烈、来得澎湃。(B)除了手机上的音频,视频,书简又一度登场,共同表达情感的浓烈与澎湃。《战“疫”书简》共5辑。所列各篇,并非 ,而是你中有我,相互包涵。亲情中含家国之思,成长中有笃志之愿。不论信出何人,谁在阅信,都是 。每一封书简,都是一次深情的目送。每一次捧信阅读,都会感觉到身后站着很多很多的人:(C)你为这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岁月静好奔赴前线,逆行战疫.他为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平安健康坚守后方,深情守望。(D)一封书信,串连起前方和后方,凸显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17.依据上下文内容及标点符号,选出文段中ABCD四处画波浪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书简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B.人类通过书简传递情感,表达信息。C.书简是人类传递情感、表达信息的重要载体。D.人类通过书简表达情感,传递信息。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立锥之地 突如其来 泾渭分明 如沐春风B.一席之地 突如其来 泾渭分明 见字如面C.一席之地 不期而至 自成一格 如沐春风D.立锥之地 不期而至 自成一格 见宇如面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食品到了“保质期”就扔掉,这种人们习 以为常的做法,① 。因为一些所谓“保质期”的标法,并不恰当。在许多人的眼里,“在XX之前使用”“在XX之前销售”“在XX日过期”这几种标示都是指“保质期”,都被当作了“过期日期”,既然食物过期了就应该扔掉。而现在相关部门推荐使用“在XX之前使用最佳”的方式。这种标注方式告诉消费者。在这个时间内食用的话,② ,但即使过了这个日期,只要食物没有腐坏,就仍然允许销售,可以食用或者捐赠。③ ,将大大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8月2日7时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3000牛发动机点火20秒;成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此前,“天问一号”已飞行9天17个小时,距离地球超过300万公里。由于深空探测器长时间处于无动力飞行,微小的位置速度误差会逐渐累积和放大。科研人员根据探测器实际飞行轨道与设计轨道之间的偏差,进行对应的探测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预定的轨道上。此次操控在修正轨道偏差的同时,还验证了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后续,“天问一号”探测器还将经历数次中途修正,6个多月后抵达火星。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唐朝一代明相狄仁杰,早年在并州都督府担任法曹时,有一次,与狄仁杰同任法曹的郑崇质奉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出差办事,但郑崇质的母亲此时正在生病,狄仁杰很为他担忧,便主动向上司——长史蔺仁基说明原因,请求代郑崇质前往。蔺仁基了解了情况后,不仅答应了狄仁杰,而且深为感动。因为那时,蔺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之间正闹别扭,常常意见不一。蔺仁基主动找到李孝廉说:“狄仁杰与郑崇质都是法曹。却能主动将困难揽给自己,对别人给予体贴照顾,对照狄仁杰的高尚品行,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从此,两个人又和好如初,并且对狄仁杰给予非常高的评价:“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狄仁杰、蔺仁基二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B A.“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概括不全,根据原文第一段“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可知,原因还有当时尚无“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C.“甲骨和竹简材料本身及活动性质的影响两个方面决定了”不全面,根据第二段“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可知,选项忽视了“主要”。D.“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根据第三段“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可知,是学者们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更看重活动本身的影响。2.C.“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错误,首段并没有提出中心论点“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而是只列举了考古中字序的特点。3.D.“书写时要自上而下,阅读时要自下而上”错误,根据第十段“骨板上多个段落阅读次序的设定。一个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可知,“自上而下”是指阅读多个段落时的次序。4. A.“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应是在“脱贫攻坚完成后”,见材料一“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将未然理解成了已然。5.B.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这一现状,并未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6.根据材料一“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概括出有助于我国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顺利完成;根据材料二“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概括出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减少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影响;根据材料四“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概括出有助于减轻个人的疾病负担;根据材料四“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概括出有助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7.B8.①面对兰花对自己生活的羡慕,豆花感到不安,不想因自己的优裕让豆花自卑。②兰花收豆花菜钱,豆花一下子不适应,心里不舒服。③兰花老远就招呼豆花买菜,豆花无法选择又不好意思砍价,心里憋屈。④看到兰花背个袋子走路费力,豆花疏远排斥,冷漠以对,不愿帮助。⑤兰花除夕送菜还不要钱,豆花为自己的言行而羞愧。9.①突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豆花和兰花在乡下互相送菜,互不要钱,不计得失;在城里兰花一心想把菜卖给豆花,爱自夸,豆花则心存芥蒂。②突出主题。在对比中说明在城里人们的生活因牵涉交易而复杂,在乡下更重视人情,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给读者提供认识价值。③结构全篇。通过“城里”和“乡下”生活的转换对比,构建全文的叙事结构。10.D (1)“准”作“问之”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BC;“终能”是个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译文:寇准与丁谓友好,多次认为丁谓有才而向李沆推荐,李沆不用丁谓。寇准问李沆,李沆说:“看他为人处事,可以让他的职位居于别人之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宰相您能一直压抑他使他居于别人之下吗?”11.A“文中真宗、仁宗都是谥号”错误,真宗和仁宗是庙号。12.A“他应宰相之召,负责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理解错误。原文“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李沆参加的是宰相组织的以起草诏书为试题的一场考试,而非实际起草诏书工作。13.①中外:朝廷内外;咸:都;苟:如果;缘边:周围。译文:朝廷内外都认为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失去灵州,那么它周围各州郡都无法守住。②枝叶:指琐碎的空话;居位:任职;莫:没有谁;干:请求,干谒。译文:言谈中没有琐碎的空话,任职时谨慎细致,行动上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靠私情去请求他。参考译文: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中进士,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升任右赞善大夫。宰相府召他考试写约束边将的诏书,呈奏御览,宋太宗看后很高兴。雍熙三年,太宗说:“李沆、宋湜,都是有才能的人。”一并授他们右补阙、知制诰。李沆职位最低,特别升其职于上。宋真宗即皇位,任命李沆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天晚上,真宗派人持他的手诏想册封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用蜡烛烧掉诏书,附带让使者捎去自己的奏议:“你只说李沆认为不行。“皇帝的这个主张就此停办了。真宗因李沆没有秘密奏折,对他说:“别人都有秘密奏折,唯独你没有,为什么?”李沆回答说:“我蒙皇恩授以宰相职,公事就公开说明,何必用秘密上奏的方式?”当时李继迁反叛朝廷已很久,朝廷内外都认为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失去灵州,那么它周围各州郡都无法守住。皇帝向李沆询问,李沆说:“李继迁不死,灵州终将不是朝廷所能拥有的。不如派使者秘密传令给各州将领,让他们各自率领军队和百姓撤出城堡而归集一处,如果这样,那么关右的百姓就能休养生息了。”没有立即采纳李的建议,灵州陷落了。李沆任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契丹与宋和亲,王旦问这怎么样,李沆说:“好当然是好事,然而边疆的忧患平息后,恐怕皇上渐渐产生奢侈放纵的想法。”王旦对此不以为然。李沆又每日把各地发生的水、旱、盗贼等事件上奏真宗。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契丹已经修和,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阴,没有闲停下来的时日。寇准与丁谓友好,多次认为丁谓有才而向李沆推荐,李沆不用丁谓。寇准问李沆,李沆说:“看他为人处事,可以让他的职位居于别人之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宰相您能一直压抑他使他居于别人之下吗?”李沆笑着说:“将来你后悔,就会想起我的话。”寇准后来被丁谓排挤,才信服李沆的话。景德元年七月,李沆去世,终年五十八岁。朝廷赠李沆太尉。宋仁宗登皇位,诏令李沆的灵位在宋真宗的庙庭中附带享受祭祀。李沆性格直爽诚信,言谈中没有琐碎的空话,任职时谨慎细致,行动上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靠私情去请求他。他在封丘门内建有宅第,大厅前只容许有马打转的地方。有人说这太狭窄,李沆笑着说:“这住宅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官署的大厅确实小了,作为太祝、奉礼官的大厅已经够宽了。”李沆死后,有人向朝廷推荐梅询说他可用,宋真宗说:“李沆曾说他不是君子。”14.C15.①急切。前两句写受命戍边,军情经济,诗人心情急切,马不停蹄,飞赴戍守之地。②低沉。三至六句写离家渐远,诗人深味羁旅行役的奔波辛苦,无限思念亲人的惆怅感伤,情绪低沉。③激昂慷慨。最后四句写诗人暂时抛却个人私情,以大义为先,毅然选择慷慨报国,豪情满怀,情绪激昂。译文:驱赶着马,奔腾不息;君命在身,哪怕太阳已经落坡了,仍要马不停蹄。风中婆娑摇曳的树,多像步履翩翩的佳人呀;但军情紧急,岂容儿女情思萦绕,此刻内心是多么惆怅啊。奔波劳苦,餐风露宿,是天涯羁旅之人最难熬的时刻。然则丈夫立于世间,当应顶天立地,怎么能考虑小我的得失呢?男儿沉默是金,应当挥剑疆场,怎可碌碌无为于田垄之间呢?16.(1)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重点字:朕)(2)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重点字:燥)(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重点字:觅)17.C 冒号后两个并列大句子之间应该用分号隔开,应把“逆行战疫”后的逗号改为分号,即“你为这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岁月静好奔赴前线,逆行战疫;他为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平安健康坚守后方,深情守望”。18.A 词语之间需要注意搭配,应为“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排除BC;依据上下文话题一致的原则,下午是“书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同样突出”,所以“书简”做主语比“人类”做主语更与下文衔接,排除D。19.B 第一组,一席之地: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或以定的位置。立锥之地:强调极小的地方。文中并不强调其小,而是着重说其位置的不可保,填入“一席之地”。第二组,突如其来:突然发生。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疫情到来,“突然”更合适,填入“突如其来”。第三组,泾渭分明: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人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自成一格:意思是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下文内容可知,文意并不强调风格,而是内容。“泾渭分明”与下文“你中有我,相互包含”形成对照,填入“泾渭分明”。第四组,如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见字如面:见到字就如同见到本人。看到这些字的内容,就像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见字如面更符合“阅信”的内容,填入“见字如面”。20.①其实也在造成一些食品浪费;②食物的品质和味道最好;③采用这种保质期的标示方式。21.8月2日7时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修正了轨道偏差,并验证了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22.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内容为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要到很远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狄仁杰去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行。蔺仁基非常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司马李孝廉之间的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他还经常对人称赞狄仁杰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后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在材料中,狄仁杰能够主动将困难揽给自己,对别人给予体贴照顾,急人所急,为他人着想,主动帮助别人,这种助人为乐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蔺仁基作为上司,不仅答应了狄仁杰,还深受感动,和有矛盾的李孝廉主动和好,这种深明大义,认可别人优点,有错就改的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两个人各有优点,选取感触最深的一个,围绕他的品质来写作文。要注意形式是发言稿。参考立意: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善心长存;渡人即渡己,助人亦助己;见贤思齐等等。 赞 (0) 相关推荐 清华大学藏有一国宝,来自战国中后期,还因此破解了5个历史秘密 清华大学藏有一国宝,来自战国中后期,还因此破解了5个历史秘密 文 | 韦爵爷 大家都知道一般盗墓贼在盗墓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值钱的东西,但是往往有一些竹简呀什么的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动的.因为经过上百.千年 ... 书简舞 视频收集制作:陆秀 汉字探微(286):高文大册——释“册”(冊) 本文约2660字,阅读约需要5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86) 高文大册--释"册"(冊) 朱英贵 一."册"字小引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 ... 【分享】再说书简 之前对[书]和[简]分别作过阐述,书简不凡,但亦简单.此处再摘录一二. 从远古的陶土.瓦片或树叶,到龟骨.兽骨,再到竹简与木牍,甚或丝质绢帛,以至于后来的纸张,随着这些人类记录言语载体的变迁,人世之& ... 山东省聊城一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高中语文教和学 山东省聊城一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章,完成1-3题 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陈先达 文化自信, ... 江西省临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高中语文教和学 江西省临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 ... 深圳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11月份月考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高中语文教和学 深圳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11月份月考 语文试卷2020年11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 ... 湖北省部分重点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高中语文教和学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 ...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高中语文教和学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 ... 江西省临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高中语文教和学 江西省临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的特 ...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 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 ... 2021年高考(76)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