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乡村学校的校园文化怎么做? | 新时代教育书摘

全文长 3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人物简介

王正 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级中学校长。十余年来,深入学习乡土教育理论,重现乡土教育古迹,研究乡土教育实物,设计乡土教育场馆,实现了乡土文化在中小学校的理论建构和系统传承,做到了古为今用、传承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乡土教育”的办学思想。

2016年以来,先后承办山东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现场会,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荣获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典型案例”、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优秀德育实施方案”等奖项,相关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中国社科网等发表转载。

2018 年,荣获肥城市首届“十佳校长”称号、泰安市首届“中小学校办学风采大赛”金奖,第三批“齐鲁名校长”市级推荐人员、首批“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成员。2020年,被泰安市委、市政府评为“泰山名校长”。

校园文化,是一个含义较为宽广的词汇。校园文化不是学校内外各种标语、口号、展板的狭义堆砌,而是一所学校建筑特征、校园景观、精神文化、管理举措、办学成果的有机融合。

校园文化是不断传承、持续发展的教育文化体系,是学校与师生在各级教育部门引领下,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逐渐形成的自我认同、全员参与、分层构建、提升凝练的学校文化综合体。地方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只有立足乡土实际,将地域特色融入学校建设、校园规划、教育活动之中,才能获得和谐实用的教育成效。

1

校园文化的设计把控

当前,学校一般不参与新建校园的前期设计,造成了新建学校规划设计与入驻师生需求之间的偏差。例如有些新建学校还没进驻,有关部门就全面代劳,将校园文化设置到位。有些中小学校的“三风一训”等办学理念和教育特色,也交由相关校园文化机构进行打造设计。不可否认,专业文化公司的设计思维要优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但“隔行如隔山”,如果相关公司对学校具体的师生现状、教育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往往会导致校园文化设计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

鉴别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设计方案有无特色,可以将设计方案中的校名隐藏,然后通读该方案,看是否符合本校师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否体现本校的地名校名因素,是否展现本地的教育人文故事,是否彰显本地的先贤名人精神,是否符合本校的学段特性,是否体现本校的“三风一训”,是否起到激励师生目的,是否能够舒缓师生身心等。如果该方案里没有彰显地域特色和乡土特征,看不出是哪里的学校,什么学段的学校,体现不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治校理念,无法让本校师生发自内心地认可与接受,就不能说是一份优秀的校园文化设计方案。

2

校园文化的数量把控

“少即是多”。校园文化设计和构建,要遵循“大道至简,适当留白”的原则,避免品种、样式、数量太多。在什么位置、配置什么内容的图文,一定要反复思考,精心设计,做到少而精。同时,要做到雅俗共赏,比如校园卫生间标识,只有男女剪影是不够的,要添加标准汉字及拼音,以提高标识的辨别快捷度。

“多不如无”。前些年,苏霍姆林斯基的“让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的观点,被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奉为“环境育人”的经典名言,在校园文化设计中风靡一时。各类规章制度、名人名言、标语口号,以不同材质、颜色、各式造型组合出现在学校建筑园林、走廊楼道、教室和功能室内外,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苏联时期,尚处于二十世纪中叶的图文教育时代,多媒体教育手段和电子产品还未运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当前,处于知识爆炸、网络普及的时代,依靠各种多媒体设备,随时都能搜索知识,接受教育。如果还是采取以往那种到处悬挂标语口号、镶嵌图文展板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师生视觉疲劳,甚至在图文混杂的环境中感到心气浮躁,不能发挥校园文化应有的激励向上作用。

3

校园文化的要素把控

(一)建筑设计

当前,校园建筑最常见的问题是样式繁多、配色无序、主题杂乱,没有体现学校应有的教育功用、师生需求、乡土特征。很多新建学校由政府部门或开发商主持建设,盲目引进异地风格,却受限于材料、工艺与资金,最终建成的效果,与原型风格差距较大。而且,同一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之间缺乏过渡与统一,整体氛围杂乱无序。

地方学校的建筑外观设计,要借鉴学校所处地域的传统建筑风格,做到既体现乡土特征,又融入教育功用。同一学校不同时期建设的功能用房,要逐渐在样式和配色上协调一致,实现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校园规划

除学校建筑、运动场、停车场等功能分区之外,也要规划校园的硬化亮化、绿化及与其相关联的地下强弱电、供排水、消防管道的分布铺设,同时还包括地面上的进出道路、照明监控等要素的合理设置。所以,在每一个显性校园文化因素的背后,都包含很多的隐性思考和综合设置。

中小学校要根据所处环境和位置,考虑采光、安全等因素,进行乔木、灌木、花草的聚类分区,实现三五成群、高低错落的自然效果。各种道路根据师生出行方便、距离远近等要素进行合理设计,结合车辆承载、防滑防水、消防通道等要求,选择沥青、水泥、石板、地砖等不同材料铺装。

“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最高境界,也适用于校园山水小品营造,要把地方山水小品的经典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建设材料取自当地,施工模仿天然,避免“假山、假水”等人造景观的过度出现。

(三)核心展示

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要体现在“三风一训”上,并将其分解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三风一训”要展示在校园内外的最醒目处,便于师生和外来人员认知熟悉。使用校园文化手册、毕业纪念册、学校档案、师生用品、奖品奖章等不同载体,进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的不同展示。

有些学校把理念口号安装在楼顶或者楼体侧面,在楼顶安装大型金属字,需要打穿楼体安装底座。金属字和底座经过长期风吹晃动,容易破坏楼体防水层,导致顶层漏水。此外,出于安全考虑,要尽量减少在建筑物顶部或侧面安装此类金属字,既避免掉落引发安全事故,也不会影响建筑物本身的美观。可以设计安装在不同材质的落地背景墙或天然巨石上,同样不失美感和功用。

(四)分类统一

学校办公室、功能室、教学场馆,走廊楼道等,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

体,也是办学特色的外在展示。校园区域文化的设计风格,要服从于学校整体规划,在突出各自功能和学科特色的同时,实现色调样式的协调统一,全面融合乡土人文因素,展现地域文化教育成果。

在教室内外,一般悬挂守则规范、课程安排、班级合影、班级口号等内容。在功能教室附近,可以悬挂学科介绍、学科名人、教育成果等内容,室内一般悬挂管理人员标牌、管理使用制度等。不同的办公室则悬挂对应的规范要求、规章制度。

(五)载体应用

乡土学校的内外展板的选用,要与建筑物和校园风格一致,框架多采用木质等天然材质或者低色度喷塑金属,减少使用不锈钢等过于光亮的现代金属。展板背景设计可以使用纯色渐变,做到简洁素雅,展板内容设计切忌图文混杂,如果画中有字,字中有画,会令人难分主题。各种图片要尽量做到按比例展示,减少图片外观的异形化处理,尽量使用可更换式边框安装。同一学校、同一主题要设计统一的色调、背景和字体,实现背景颜色、栏目名称和字体字号一致,便于快速更换版面和更新内容。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迎接各种检查,校园内外到处是展板展架、标语口号,影响了校园的整体美感。要合理设计展架的形状和大小,并进行内容和版面的有机整合,减少校园版面数量;或者根据时段要求,将不同内容进行定期更换,提高展架的利用效率。展板展架要根据师生方便和工作实际,进行安装位置的合理规划。如各种公示栏要放置在学校门口,奖惩栏和通知栏要置于师生活动区域,健康教育栏目要靠近餐厅和运动场。

(六)图文资料

乡土特色学校的文化手册,配图配色要素雅大气,将观者视角集中在文字和图片之中。学校文化手册版式一旦确定,就可以固定流传下来,后续按照需要更换标题即可。版面设计要依照学校主色配色,做到简洁大方,颜色柔和,避免图文混编,颜色繁杂。

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科室的档案封面,可以使用固定的校徽校名等栏目版式,中间搭配相关的活动图片剪影,便于分辨和展示。不同学科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便于查找。各种师生用品可以选择不同校园文化要素作为封面设计,比如学习笔记用乡贤画像及其名言警句,奖励用品用乡土山水景观,等等。

(七)学段区别

幼儿园、小学的校园文化主题,应偏向具象化、动漫风,避免高深和难懂的文化主题,做到图文并茂,适应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中学阶段,校园文化深度要相应提升,趋于抽象化、青春风,做到实用简练,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地方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设计,要落实各级教育制度和管理规范,以解决问题需求、实现教育激励、舒缓师生身心为目的。全体师生要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经过长期学习、观察、思考、试验、实施,形成具有乡土特色和本校风格的校园文化体系,并具有高度原创性和识别度,成为学校办学思想、办学历程、办学成果的综合缩影。

本文内容来自 王正 著作

《新时代乡土教育的传承与构建》

该书构建了乡土文化在地方中小学校传承应用的系统框架,针对当前乡土教育实践中的薄弱点和空白点,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对乡土学校规划设计、乡土学校文化营造、乡土教育资源建设、乡土教育场馆设计、乡土教育活动开展等有独到见解,对新时代乡土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宏观构建和微观实施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