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三九)临证谈小柴胡汤之肝胆经病
崔某,男,82岁。1月11日初诊。左侧头痛1年余,每日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近2周无效,头痛较甚,影响睡眠、饮食。伴见痰多、咳嗽、纳差、胃痞、大便欠畅,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头颅MRI检查提示:脑干、左侧丘脑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双侧大脑半球脱髓鞘病灶,脑萎缩,双侧大脑后交通动脉未显影。舌质暗红,舌苔厚腻,脉虚弦。
左侧头痛一年多,这一年多来每天服卡马西平片,还能够控制,最近两周,服卡马西平片不管用,最关键的是头痛越来越重,还影响到睡觉和吃饭。这个老人就是来找高老师医治头痛这个病。
高老师问他除了头痛还有其他什么症状没有?平常痰还比较多,还有咳嗽,饮食也不好,总是不觉得肚子饿,吃不吃无所谓,就是不想吃饭,反正就是胃不舒服,大便也不是很通畅,脚也没有力,走路都走不稳,年龄大了,毛病肯定不少。舌质暗红,舌苔厚腻,脉虚弦。
我们碰到这样的一个老人应该从那个方面去思考?从六经辨证能不能入手?是三阳还是三阴?能辨到哪条经?从脏腑辨证如何入手?
高老师辩证为少阳。治从少阳,祛风通络止痛,兼畅肺胃。柴胡9g、黄芩12g、全蝎6g制、白附子9g、僵蚕12g、炒苏子12g、炒莱菔子15g、鸡内金15g、全瓜蒌15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
柴胡,黄芩,这里没有用半夏,用了莱菔子和苏子,为什么没有用半夏,因为里面有白附子,半夏反附子,半夏到底反不反附子,有待考证,其实在古代有很多的方子都是反的。如果你开了反药在方子里面,你去药房抓药,药房就不给你抓,如果要抓,医师就得签字。高老师为了避嫌,高老师就把半夏去掉。
实际上按小柴胡汤合了牵正散,全蝎,白附子,僵蚕,在小柴胡汤和牵正散的基础上加了化痰的瓜蒌和宽肠的苏子。因为这个老人舌苔厚腻,大便不畅。苏子,莱菔子,鸡内金,瓜蒌,通腹退厚腻苔。实际上就是小柴胡汤全牵正散。
小柴胡汤就是在柴胡,黄芩,甘草的基础上,有一主药是治疗中焦虚寒的,或者,我们把人参,大枣,生姜当成治疗脾虚寒的,防止邪入太阴,有治疗脾虚寒的作用。如果这个病人不是脾虚寒,而是胃实热,胃食积或者是胃的痰滞,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治疗脾的这一组药换成治胃的一组药。
也就是说,小柴胡汤里面,柴胡,黄芩,半夏,甘草之外的人参,生姜,大枣。人参,生姜,大枣,其实接近于半个理中汤。
既然小柴胡汤里面可以用理中汤,那么,我们可以倒回来想,小柴胡汤里面不用理中汤,能不能用二陈汤?理中汤是治疗中焦虚寒的,二陈汤是化痰和胃的。那么,能用二陈汤来化痰,那能不能用保和丸。
这个老人,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作用的是保和丸,小柴胡汤合牵正散,小柴胡汤没有用治疗防止入太阴的药,而用了消导中焦的药,小柴胡汤可以和保和丸加减。
1月18日二诊服药期间未服用“卡马西平片”,偶发头痛,较轻,自觉头昏,走路不稳有好转,大便较前通畅。舌质暗红,舌苔薄腻黄白,脉虚弦。上方续服7剂。
1月25日三诊头痛未发,头昏减轻,纳食增加,咳痰减少,痰不利。舌质暗红,舌苔后半薄腻,脉虚弦。上方加桔梗9g继服10剂
2月8日四诊仍有头昏、痰多、大便欠畅,他症缓解。治从中上焦,化痰熄风,益气通阳。炒紫苏子12g、炒莱菔子15g、姜半夏9g、全瓜蒌15g、薤白12g、党参15g、炒鸡内金15g、桔梗12g、僵蚕15g、天麻9g、蔓荆子9g、生薏苡仁15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苏子,莱菔子放在前面,可能当时想到的三子养心汤,三子养心汤中的白芥子不好用,因为很多药房里有的是白芥子,有的是黄芥子。高老师在这里就把白芥子去了,用成了半夏,等于还是三子养心汤。瓜蒌,薤白,半夏加党参,当时高都可能想到了瓜蒌薤白剂,这么大的年纪的老人应该想到这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加了天麻,蔓荆子,这是治疗头昏常用的对证药。
这个方子基本上考虑到了中上焦,化痰熄风,益气通阳。之后间断来诊,头痛未发。
这个老人就是用的小柴胡汤合牵正散,用牵正散,是考虑到风痰阻络,用小柴胡汤考虑的是肝胆经的郁热。
按:患者高龄,病症较杂。左侧头痛日久考虑少阳风痰阻络。咳嗽、痰多、胃痞、纳差、大便欠畅,为肺胃不畅。前三诊治从少阳,兼畅肺胃,四诊转治肺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