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哲学,就是破坏

对于“理所当然”和“先入为主”们来说,哲学就是来破坏它们的,哲学=破坏。

——坤鹏论

哲学是爱智慧。

那么,智慧是什么?

智慧不同于知识。

从哲学的定义上,我们知道它反思、探究的是,诸如生命、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或应该相信什么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

这些反思和探究为的是人生的意义,人生要有一个大局观——人生观或世界观,要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活好这一辈子,成为完整的人。

这不仅是政治学、伦理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最终目的。

有人说,智慧与知识不同,人,需要靠智慧为历史方向,有这个智慧,思考就中肯;能中肯,事情就成功,没有这个智慧,分明应当这样做而偏不做,步骤一定错乱,走不上轨道,最后必定失败。

让我们再来看看智慧的正规解释:

智慧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

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

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与“形而上者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是“形而下者谓之器”。

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

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什么都可以冠上哲学,并成为该领域最至高的境界,达成为一种居高临下、指挥一切的观,比如:

投资哲学——爱投资的智慧——投资观;

美食哲学——爱美食的智慧——美食观;

数学哲学——爱数学的智慧——数学观;

科学哲学——爱科学的智慧——科学观:

……

对于智慧,更简化的正规解释则为:智慧,就是分析判断、发明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坤鹏论认为,其实还可以更简单——智慧,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生在世,不就是在不停地解决问题中渡过的吗?

正如之前所说的,痒痒和挠挠,就是不满足与满足,不满足就是问题,满足就是问题解决。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生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人们常说,事事洞察皆学问,处处体验即文章。

人生就是日常生活的组合,就是一天一天地活在当下。

因此,智慧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

由此,我们也该理解,为什么大隐隐于市了吧。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知道的事情很多,如果一无所知,不但无法与他人交流,甚至难以生存。

但是,我们一直把这些知识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没有意识到我们“知道”,也从未加以反思。

到这里,很多朋友会说,你说的不就是常识吗!

是的,这些“理所当然”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常识,以及先入为主的观念。

它们常识、先入为主到了,如果谁要对其疑问,往往会被别人视为吃饱了撑的,闲的没事干,蛇精病,较真儿……

不过,如果深究下去,彻底地审视我们心中那些个“理所当然”们,就会发现,它们绝大部分其实很可能是:

父母教给我们的;

学校不断灌输给我们的;

朋友的话题;

在书里读到的;

在网上看到;

从某个专家那里听来的;

甚至是广告里面的标语;

……

扪心自问,在那么多“理所当然”中,到底有多少是我们自己通过实践、思考得来的呢?

恐怕极少极少吧!

毋庸置疑,人类,是意识指导行动的生物。

认知的不同,甚至会让人们对同一件事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与行动,股市中的投资者就是最好最好的例子。

要不然怎么会有股市里,抄底大军和割肉大军擦肩而过时,心里都会互道一声傻瓜?

而被称为哲学家的人则是为了质疑“理所当然”而活,以质疑常识与先入为主的观念为乐,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反思和理解这些“理所当然”的知识。

比如:

历史学家关心的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发生了些什么,哲学家则会问:“时间是什么?”

数学家探索的是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数是什么?”

物理学家研究的是原子的成分是什么,哲学家则会问:“我们怎么知道在我们自己的意识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存在?”

心理学家会探究,人类是如何学会一门语言的,哲学家则会问:“是什么让一个字词具有意义?”

我们任何人都可以问,说谎是不是错误的,哲学家则会问:“是什么让一个行为有对错之分?”

当然,如果我们在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不将时间、数、知识、语言、对错等观念看成天经地义的常识,我们就无法正常地生活。

但是,在哲学中,我们探究的恰恰就是这些观念本身。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心难。

正如各门学科中基础部分的研究最为困难,因为探究的概念越是基础,可以帮助到我们的工具也就越匮乏,比如:基础科学。

所以,哲学很难通俗,不是因为它太“高级”,而是它太“基础”。

哲学讨论的是宇宙、人生最基本的道理,人们通常都太脱离这个“基础”、“基本”的道理,或者甚至忘掉了这些基本的道理,所以才觉得哲学太“高深”,“高”不可攀。

总的来说,哲学是,重新思考“理所当然”之事。

即,不被想当然的常识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左右,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反复思考那些通俗易懂的解答,进而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才是哲学的真谛。

有句话叫:“在常识止步的地方,哲学却扬帆起航”。

真正的哲学家,往往需要拥有一种惊奇的眼光,或者说需要一种童真的眼光。

他们总是比普通人更容易被震惊,从而产生惊讶,以此为动机和起点,开始哲学思考。

因此,对于哲学思考,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故弄玄虚,真要如此,反而会弄巧成拙,东施效颦了。

哲学正是从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疑问开始,从常识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开始。

比如:“为什么要工作?”

“因为通过工作挣钱,这样才能生活下去。”

“那么,如果有够花一辈子的钱,你就会辞职吧?”

“不,也许还会继续工作。”

“那么,工作到底是什么?”

……

看看,关于工作的哲学思考就开始了。

再比如:“赚很多钱就会幸福吗?”

“如果幸福的标准是金钱,为什么很多人并不富有,却过得很幸福呢?有的人腰缠万贯,反而愁眉苦脸?”

“幸福到底是什么?”

……

这时,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便开始了。

我们不再把这些问题当作常识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提出质疑。

我们拥有质疑常识的自由,人活着就应该试着质疑常识。

只有盲目的羊群、旅鼠,以及乌合之众才不会质疑,他们的结果往往是毁灭。

正如芒格所说:“常识就是常人不知道的知识,市场总是充斥着傲慢与偏见,而超额收益往往又来自于此(常识)!”

对于常识,只要你去仔细想一想,几个连续的“为什么”后,你就发现你哑口无言,答不出来了。

工作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为什么活着?

什么是真实?

……

对这样的常识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哲学,就是爱智慧。

正因为哲学问题就是一些特殊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意大利现代哲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说,在一个生中的某个时候,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因此,思想在,意识在,哲学就在。

哲学是人躲避不开的,哲学永远存在。

在系统地学习关于世界的知识之前,我们人类的分析能力就已经高度发达了。

大概在十四岁左右,许多人就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哲学问题了,比如:

什么东西真的存在?

我们能知道任何事吗?

是否真的有是非对错?

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吗?

死亡是一了百了吗?

几千年来,关于这些问题有许许多多的哲学著作。

但是,真正的哲学源泉在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在于以往的著作。

所以,即使是那些从来没有读过哲学著作的人,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到这些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和思考工作的意义相比,干完眼前的活更重要。

但是,质疑一直以来“理所当然”的事,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状态,可以使我们发现以前未知的世界。

所以,对于“理所当然”们来说,哲学就是来破坏它们的,哲学=破坏。

哲学不是说教,也不是教训。

把自己所深信的狭隘思考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破坏,扩大思考的范围,然后对“理所当然”们去伪存真,该留下的留下,该摒弃的摒弃,该替换的替换,这就是哲学。

一定要记住,破坏,永远不是、也绝对不是,哲学的目的,破坏只是为了让你的“理所当然”升级换代。

正如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指出的,人,应该永远活在此岸到彼岸的超越中。

而认知,永无止境,正所谓,学海无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永远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意识到,比起“明明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的”旁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己更要高一层。

这就是无知之知。

这意味着,哲学,是一辈子的事,生命不息,思考不止。

当然,如果开始对智慧着迷,将会非常辛苦。

比如:只要坚信,工作是一件好事,你就能一心一意地努力工作,可是,一旦开始思考,工作真的很好吗?工作究竟有什么意义?你就很可能“变心”。

比如:你思考后发现,其实,工作就是将自己无价的时间(生命)以有限的价格卖给了老板。

太亏了!

于是,你毅然辞职,坚定地迈向了积累自己的优质资产之路,它苦,它累,但你却乐在其中。

因此,追寻智慧绝不是白费功夫,我们都有多年以来坚信不疑的“常识”以及先入为主的观念被颠覆的经历。

如果你真的去静心思考,就会现,即使是细微的发现,也会带来惊喜和兴奋。

请相信坤鹏论,特别是坚持每天写作的这五年来,我明确地知道了,世间还有许多更大的发现,这些发现一定能使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

哲学,可以将自己“理所当然”的世界重新格式化,接着从自己以前从未有过的思考角度切入。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麻烦、工作时也会不断出现新的灵感,士气也会提高,最后人生的整体都会活性化。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他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应当思考他的生活,因为至少有的时候这样做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困境,使生活更加值得过。

正因为省察,许多人开始觉醒,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并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么,人生是如何改变的呢?

坤鹏论认为,人生唯有通过破坏“理所当然”才能真正改变。

不破不立!

也就是说,如果不破坏掉一直存在的“理所当然”,又如何让新的,甚至是与之截然相反的信念在我们的心灵中栖身,从而指导我们的人生改变呢!

“理所当然”如同玻璃罩一般将我们罩在其中,使我们虽然能看得到世界,却不知真实的世界如何,人生也因此毫无前途。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这样描写我们这些“最后的人”:

地球上的最后一群人不再努力,工作也只是为了消磨时间。

没有牧羊人,只有一群羊。

每个人想要的都一样,每个人都一样,有不同情感的人都被丢进了疯人院。

他们嘲笑以前的人都傻了,他们自认为自己有了这个世界的一切。

他们白天寻找小确幸,晚上寻找小确幸,每天就这样过去了。

结果呢?

村民听完后,却纷纷欢呼:“给我们这最后的人吧,哦,查拉图斯特拉!”

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失望地转身离去。

坤鹏论以前讲过尼采的哲学锤子,建议你将锤子的形象刻画在脑海中,每每遇到“理所当然”,就试着去敲一敲。

请相信,每一次击碎,都将是你的一次改变。

坤鹏论本身,就是鲜活的例子。

之前讲过,我迷上哲学之时,恰巧是在需要做一个人生重大选择之际。

当时,工作和生活都遇到了不顺,就在一次出差的飞机上,我读了一本哲学入门书,其中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醍醐灌顶地打醒了我,让我开始反思,特别是反思那些“理所当然”。

四个小时后,当飞机落地,我破坏了当时最困扰我的一些“理所当然”,从而坚定地下了决心,选择了一条在许多人眼中不可理解的人生之路,并写下了《向死而生的顿悟》、《提桶的你很脆弱!》等文章。

同时,我还领悟到:人生幸福靠资产。

也就是,如果想过出高品质的一辈子,一定得要多早就多早地开始搞你的三个人生资产:

第一,外部优质资产;

第二,把自己打造成优质资产;

第三,生产和积累自己的优质资产。

自从,坤鹏论也一发不可收拾地陷入到了爱智慧之中。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0)

相关推荐

  • 原来这就是天命啊

    曾仕强先生讲易经,讲到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就是你心甘情愿做的事情,不给钱,没有任何利益,哪怕吃苦受累也要做的事情,就是天命.给的钱多就多干一点儿,给的钱少就少干一点儿,不是天命,是认命. 真是听君一 ...

  • 【哲学】第一讲 哲学与爱智

     自从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关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论,比如什么是善与恶.所以,要了解一个民族,我们必须理解它的哲学:而要真正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家. ...

  • 有温度的人生哲学课,送给那些茫然无措的年轻人

    人生哲学是在思考什么问题 文|何怀宏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与文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重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 ...

  • 科学只是附属于哲学方法论的方法之一

    前面我又常识化地讲解了世人都一直在不自觉地迷信形式逻辑,这其中就包括一切哲学家和思想家,所以哲学的不能终极成熟,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根本局限所在,实际压抑了人的形而上学思考不能按正常的逻辑得以持续进行到终 ...

  • 闲言碎语(六十七)

    话说回来,哲学常识化和普及化仍必须以个人的哲学化为基础,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轻易地实现哲学化呢? 首先,必须明确地说,没有任何人能轻易地实现哲学化,因为每个人所能轻易实现的只有随波逐流的生活,因为我们生 ...

  • 中国人最缺的大智慧,哲学1000年前就讲透了(25-50岁必看)

    文章来自@喜马拉雅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提问: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焦虑. 是啊,"焦虑"简直贯穿了我们人生大部分的时光: 20多岁时,对现状不满但又不知如何 ...

  • 为什么说不必学哲学?哲学是强者的思维苦旅

      如果你有惧怕的.想要忘记的东西,不要去回避它,你应该主动去贴近它,去感受它,不管这是黑暗的,还是光明的,请紧紧地抱住它吧,让它成为你日常的一部分--人生就是和各种苦难打交道,不是吗?   如果你不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下)

    人生注定是场悲剧,因为死亡没有概率,既是注定的,也是公平的,所以,对待活着能够遭遇的绝大多数悲惨的态度当如塞涅卡所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坤鹏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中)

    青史留名的最佳方式是著书立说,在世时就要尽量地去扩散自己的理念,第一让更多人知道,第二让更多人信仰,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自成一派,建立学派,吸引更多同道的追随者.传播者.解释者.研究者. --坤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上)

    一直以来,宗教.哲学.科学之间都是一步之遥,因为客观上讲,它们在本质上是无异的. --坤鹏论 一.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只是"他们的不肖子孙" 到这里,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主要哲学家,坤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上)

    愤世嫉俗往往源于太喜欢这个世俗,其中道理很简单--绝大部分的恨源于爱而不得. --坤鹏论 坤鹏论写到这里,大家一路跟着读到这里,我们基本也了解了哲学与修辞学一直的关系. 自古希腊时期起,它们便处于对立 ...

  • 坤鹏论:第一位将哲学引入雅典的人

    一个人如果在某个方面很强,且经过了实践验证,他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放大这一面,并乐于看到更多人的实践,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以上帝视角居高审视他人,从而获得一种傲视的精神快感,如果他有权力,则会将其扩展到统治之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要对修辞学转向?

    不管做什么,既能找出一堆支持你的道理,也会有不少反对你的道理,凡是模棱多可,正反皆有理,都不值得浪费宝贵的脑细胞,更不值得为它们停下前进的脚步,连一丁点儿的踌躇都不要有! --坤鹏论 一.没有所谓的真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下)

    偶然的机会永远留给必然有准备的人. --坤鹏论 一.从概率看哲学与修辞学 坤鹏论认为,如果从更本质的角度看,哲学和修辞学完全代表了人们在这个概率世界中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西方传统主流哲学--是确定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中)

    科技背后不是科技,而是人. --坤鹏论 一.理性面对人事,往往束手无策 17世纪,欧洲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所在. 随着科学在那里萌芽.发端,"理性与科学"便成了一直延续至今.蔓延全世界 ...

  • 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下)

    很多常识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审视下,都会败下阵来. --坤鹏论 一.色诺芬尼的真理与意见 色诺芬尼提出"意见"与真实者和真理(也就是"一")相对立,他这样吟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