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军歌诞生记

谨以此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永远做祖国最可爱的人

记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

李小芹
(接上期):连载: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1)

五十年代的黄荣森

二、军歌诞生记
据史料记载,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铁路建设的重大任务是修建连接华北、西北、西南行政区间和通向沿海港口的交通动脉,增强沿海国防力量,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遵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铁道兵迅速承担起繁重的铁路建设任务。这些新线大多分布在交通艰险闭塞的边陲海滨、高原僻壤、沙漠戈壁、林海雪原地区,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环境艰苦,工程艰巨。铁道兵广大官兵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志在四方,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构建祖国大地上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洒下了热血和汗水。
2003年9月22日,黄荣森在给中国铁道建筑报文艺部主任梅梓祥的信中回忆道:“铁三师回国后,接受了新建宝成铁路的任务,师文工队在宝鸡市南郊设了宣传鼓动站,宣传开发大西南的伟大意义,欢送部队向秦岭进军。不几天功夫,军令突变,部队又调头回撤,转赴江西,为的是紧急抢建鹰厦线,准备攻打台湾。建鹰厦线集中了好几个师,三师驻鹰潭,是起点,我们文工队自然又迎送起友军来。”
“当时我提前下到铁路测量队去'体验生活’,已进到山区内,接令也设一个鼓动站。于是我选了个面对丘陵、背靠大山的坡上架起高音喇叭,每当望见有部队出现,就播放解放军进行曲和自拟的慰问鼓动稿。每天目送一队队背着行装,扛着枪的队伍,沿着羊肠小道浩浩荡荡、延绵不断地向深山大步迈去,这一壮观画面反复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不久,师文工队撤编,我调到政治部门当宣传干事。”
“三师是支幸运的部队,在鹰潭完成进武夷山的起点段后,一下子调到另一端,穿过戴云山直至厦门。特别是尾段的铺轨任务也交给了三师。有一列指挥车随铺轨队边铺边前进,我被指派在指挥车上编印《挺进快报》,得以自由采访,有幸目睹了移山填海的壮丽宏伟的场面,亲身感受了列车开进厦门站时海内外群众激动欢呼的情景。”
“鹰厦线竣工后,上级下发了全国铁路规划教育部队,要修建从福建到云贵的东西大通道。三师奉命开赴湖南与贵州交界地区修湘黔线,干了一年之后,因国家急需开采国防用的某种矿藏,调三师回战江西,修南昌至抚州方向的铁路。”
“从西到东,从北到南,部队年年跨省调动,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景,吸引激励着战士们大步不停地走向四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修路,成为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志愿。……”

《铁道兵志在四方》 黄荣森词、曲。

1962年4月21日首发于《铁道兵》报第四版

梅梓祥介绍:1961年,黄荣森在江西南昌三江口根据自己八年的所见所闻与亲身感受创作了《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的词和曲,首发于1962年4月21日《铁道兵》报第四版,并在铁三师十一团的连队教唱。

歌词如下:

背上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

长长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要问哪里去?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离别天山千里雪,

但见东海万顷浪,

才听塞外牛羊叫,

又闻那个江南稻花香。

扛起我们的铣和镐,

锦绣山河建天堂,

今天汗水洒下地,

明朝那个鲜花齐开放。

同志们!迈开那个大步朝前走,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说来甚为机缘巧合,铁道兵歌舞团团长兼指挥郑志洁早在1960年初接受了领导交给的创作任务,来到在海南岛执行修路任务的七师采风。他说:“创作组的同志们从海南岛归来时,坐在上下颠簸的船上,我想得很多,想到了我们铁道兵部队,南征北战,成年累月艰苦奋斗。这支英雄队伍,不怕苦、不怕累,昼夜奋战的革命精神,更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脑子里出现了许多音乐形象。下船之后,乘车往北走时,音乐形象就连篇而出,似乎有种音乐的旋律在萌动。当时我很急,手头又没有纸,于是灵机一动,便在胳膊上写开了,写满了整个胳膊。”郑志洁创作这首曲子后,一直没有找到与之相配的歌词,此事就放下了。
究竟是如何使郑志洁昂扬激越且优美流畅的曲子与黄荣森这首生动形象,文采飞扬的歌词“珠联璧合”的?一说是《铁道兵》报曾公开征集稿件,黄荣森投了此稿。中国铁道建筑报文艺部主任梅梓祥说:“据当时在《铁道兵》报工作的韩志(已故)老先生文章介绍,他当年收到黄荣森的诗稿,找铁道兵文工团郑志洁谱曲。郑志洁老先生在回忆《铁道兵志在四方》的创作经过时,也强调这首歌是先有曲,后来看到黄荣森写的歌词才'合成’了歌曲……”
俗话说“红花配绿叶”,“好马配好鞍”,这首由黄荣森创作,郑志洁作曲的《铁道兵志在四方》经过铁道兵文工团认真排练,试唱、演唱,受到好评。1964年,铁道兵文工团作为“男声小合唱”参加全军文艺汇演,荣获全军文艺汇演优秀歌曲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栏目持续播放一个星期。《上海歌声》、《歌曲》等杂志纷纷发表。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参加铁道兵党代会的领导同志,曾唱起这首歌。

1964年6月4日,周总理在昆明接见铁道兵指战员

百度百科有一篇记述周总理与《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的故事,作者不详,读来非常感人:
1966年春天,由铁道兵和铁道部联合组织指挥的西南铁路大会战炮声正隆,战斗犹酣。十万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职工,在抢通了川黔、贵昆线之后,又乘胜前进,在千里成昆线摆下战场。就在这时,中共中央军委一道喜讯传来,周恩来总理要接见铁道兵领导同志。于是,正在工地和基层检查工作的有关领导便匆匆赶回京城。那是一个薄云微晴的午间,春风里还带着丝丝寒意,淡淡的阳光里,柳树却已开始泛青,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铁道兵领导们驱车来到中南海。他们刚刚走进周总理陈设简朴的会客室,周总理便从他的办公室里迎了出来,谈笑风生地和大家握手问好。
热情的招呼,风趣的谈笑,使大家的心和周总理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还没有正式开会,周总理提起一个话头,问道:“有一首《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子,是不是你们那里创作的呀?”被接见的同志齐声作了肯定的回答。“我已经会唱了,你们会不会唱呀?”一句话使大家怔住了!这首铁道兵自己的歌,大家虽然听得耳熟,也很喜欢,有的还为歌词做过修改,但工作一忙谁也没放在心上,没有想到,日理万机的周总理,竟会注意到这首普普通通的歌,而且还会唱这首歌!
周总理倚着那半旧的沙发,含着安详的微笑,轻轻挥动右手打着拍子,兴致勃勃地唱了起来:背上了行装扛起了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离别天山千里雪,但见东海万顷浪,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江南稻花香。同志们,迈开大步朝前走,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歌声在会客室里回荡,被接见的同志的心,一个个被激荡得热乎乎的。周总理停住了歌声,语重心长地说道:“这首歌写得好!你们是铁道兵的领导,应该会唱呀!每年新兵入伍就要教他们唱。干革命,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要志在四方!”
随后,总理仔细地听取了有关铁道兵的工作汇报,详尽地传达了毛主席关于进一步明确铁道兵性质和任务,以及加快大小三线铁路建设的重要指示,勉励部队要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多快好省地为祖国修建铁路。这使被接见的领导同志深受教育,备受鼓舞。铁道兵领导回机关后,除对总理的指示作了认真学习、传达贯彻外,还特意向所属部队发出了关于教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的决定。

《铁道兵志在四方》黄荣森词、郑志洁曲

就在这次接见不久,又传来消息。周总理在政协礼堂观看文艺演出,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同志现场录制小合唱《铁道兵志在四方》,便走过去说:“这首歌,你们应该安排到晚间时间多播几次……要知道,晚上,铁道兵战士还在上夜班。”电台同志连连点头。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接见演员。他握住一位演唱《铁道兵志在四方》演员的手亲切地说:“你们歌词里有这么一句——'穿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铺上铁路网。’我看把'铺’改成'织’,好不好?”这位演员激动得紧紧握着总理的手连声说:“谢谢总理,谢谢总理!”
岁月如流,几年过去了。但周总理的亲切教诲仍在鼓舞着一代代筑路战士“志在四方”,迎难而上。兵改工后,昨天的军人、今天的“老铁”们每当施工遇到困难,总要自豪地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他们说得好:“一唱起'志在四方’,周总理的谆谆教导就响在耳旁,心里就感到格外亲切,干起活来就觉得特别有劲。”
黄荣森在给梅梓祥的信中谈及自己创作过程时谦逊地写道:
“说句并非出于谦虚而是实事求是的话:'志在四方’歌词的产生,不是作者本人有多么高的才华,而是在火热的革命环境中受教育、受鼓舞,作者替战友们汇总道出几句共同的心声。经文工团的同志谱曲演唱,艺术加工,不仅旋律优美感人,而且融合了雄壮进军的气势,使作品得以提高升华。关于词中个别地方的修饰改动,因我当时仍在部队工作,不了解详情。现在这支歌能久唱不衰,我个人体会,首先在于周总理的伟大感召力。敬爱的周总理革命一生,鞠躬尽瘁,他老人家生前的一言一行永不磨灭地刻印在人民心中。当年周总理亲自向铁道兵布置任务,要求铁道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同时用一支歌来勉励大家。现在同志们唱起这支歌时,自然融合着缅怀周总理、激发斗志的深情。二是今天的祖国改革开放,向世界强国跃进,作为建设祖国的一支具有革命传统和光辉业绩的筑路大军,也乐于通过一支体现光荣征程的老歌,来抒发今朝继往开来创造更大辉煌的情怀。”

黄荣森手迹(患病后应邀书写)

(未完待续)

岁月如歌  “八一”建军节:你还记得燕山深处的解放军6444吗?

解密:燕山深处,曾经有一个神秘的军工企业——6444

曹建平:中国人民解放军6444——我们从这里走过了半个世纪

连载: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