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读书计划1: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
一本书的精华,10分钟的干货
作者:乔纳·莱勒 (Jonah Lehrer)
类别:认知决策
英文原名《How We Decide》,我们如何决策。为何翻译成中文,就变成这么夸张的名字?
本书讨论的是,人们如何做决策。
作者的意思是,我们的决策既不能完全理性,又不是完全感性,所有的决定都是在特定现实情境中做出的。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有一个著名比喻:意识就像剪刀,剪刀的一边刀刃是大脑,另外一边刀刃是大脑工作的具体环境。
为了弄清楚意识的剪刀是如何工作的,作者讲了很多案例,如飞行员,橄榄球四分卫、电视机导演、扑克玩家、职业投资人、连环杀手等。
一
四分卫是橄榄球运动的超级核心,一个优秀的四分卫需要记住上百种进攻套路以及十几种防守阵势,需要短时间迅速做出关键决策。四分卫就是“戴着垫肩的教练”。
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简称NFL),挑选四分卫时,要求进行一项Wonderlic测验。测验的基本假设是,在数学和逻辑问题上表现越好的球员,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但实际上,球员在球场上的思考方式和做选择题考试中的思考方式并不一样。他们在比赛时,没有那么多的思考时间。
所以,做决策靠的是理性还是感性?
作者从柏拉图讲到弗洛伊德,提到一个观点,如果情感妨碍人们做出理性决定,是不是没有任何感情,决策才是最好的?
一个1982年的病人,因为颅内手术,切除了前额叶的一块肿瘤,虽然智商几乎没有影响。但是他却不能做决定了!原来10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任务,现在花费数小时才能完成。他不断纠结于很多无关痛痒的细节。比如用蓝色的笔还是黑色的笔?这个人完全丧失了感情,对于任何挑逗性或者血腥的图片都没有情绪反应,就像一个木头人。
完全理性,无法决策。
神经学家约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说:“意识脑控制所有的注意力,但是意识只是大脑很小的一部分功能,而且意识是意识之下所有东西的奴隶。”
我们不是一直很理性,偶尔会冲动;而是一直很感性,偶尔会思考。
作者的意思是,我们日常大部分“思考”实际上由情绪驱动。这个跟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的观点非常一致,我们很多的思考都是头脑中的“快系统”做出的。
二
多巴胺是很多成瘾行为的化学基础。
剑桥大学的神经学家舒尔茨(Schultz)做的实验,对多巴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很简单,他先弄出一个响声,几秒后,往猴子嘴里滴几滴苹果汁。起初,只有苹果汁出现时,多巴胺神经元才会放电。然而,一旦猴子知道响声过后是苹果汁,多巴胺神经元就会在响声之后就出现。
一旦记住这个简单的模式,多巴胺神经元就会对变化格外敏感。如果预测正确,响声过后有苹果汁,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体验到“预测正确”的快乐。如果模式改变,响声之后没有了苹果汁,多巴胺会降低放电率,猴子会因为预测错误感到不安。
对正确的决策产生积极的反应和印象,对错误的结果产生消极的感受,这是我们学习经验、吸取教训的重要手段。
这方面神经有问题的人,难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所以他们会不断重复同一错误。他们不能调整自己的行为,哪怕这种行为会毁了自己。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知道,大脑天生对错误的预测有更强烈的反应。这个理论也解释了,为何炒股失败的人,会对于股票投资记恨一辈子,很难再踏入股市。他们会把自己的惨痛失败归结为股市不能碰。
神经学家做的著名的衣阿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很好的说明了情绪脑的重要作用——
给玩家四副牌,其中两幅风险较高,另外两幅风险低胜率高。玩家一般要经过50张牌后才会锁定某副低风险的牌,但要经过80张后才能解释自己为何偏好这副牌。也就是说,玩家获得理性认知需要很长时间。
但关键的是,仅仅10张牌之后,玩家的手伸向不好的那副牌时,都会“紧张”。尽管玩家此时对于那副牌更有利一无所知,但是他们的情绪脑已经产生了精确的恐惧感。
所以,作者认为,专家的思考风格都有直觉的成分。卡斯帕罗夫平时认知研究自己的比赛,比赛时“凭嗅觉,凭感觉”;斯坦完成电视拍摄之后,回家努力看剪辑,每次都要找出30处以上的错误;布雷迪花大量时间看比赛录像,研究传球决定,但在场上都是靠感觉和直觉传球;还有迈克尔赖利少校,花费了多年时间做基本训练,所以才能在雷达屏幕出现几乎无法分辨的亮点时,准确判断出那是导弹而不是自己方的飞机。
平时练本领,上场靠直觉。
为什么必须靠直觉呢?因为对于专业选手,如果还需要通过理性思考每一个步骤和动作,反而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作者之后举了好几个例子。
一个是歌剧明星,本来平时可以毫不费力的唱出的高音部分,即使成功演唱过上百次,但是因为有一次她突然产生了自我怀疑,突然感到底气不足、喉咙收紧、脉搏加速。之后每次表演到这里,越来越焦虑。演员把这种毛病叫做“窒息”(choking)。
还有就是高尔夫选手维尔德,眼看胜利在望,却接连打出臭球,最后和成功失之交臂。因为当他开始思考挥杆的细节时,他就不会挥杆了。当技术娴熟的专业运动员,突然又像初学者一样,刻意的注意自己的动作细节,就会发生“窒息”。
这就是《老喻的人生算法课》中的第二段-切换。用老喻的话来总结,就是“一切脑力劳动,最后拼的都是体力;一切体力活动,当然只是那些看起来以体力为主的活动,最后拼的都是脑力”。
三
赌博游戏为何超级诱人?这一章提到了:费城76人对的“热手”效应,股票随机游走,卡尼曼提出的“损失规避”,证券市场中的“处置效应”等,这些在别的书中都看到过,在此先不详述了。
四
1949年,蒙大拿的曼恩峡谷,道奇带领一些消防员去灭火。但是大火迅速朝他们扑过来,大家纷纷逃命。道奇感觉到大火越来越近,他没有跑,而是停下来,在面前的草地上先点了一把火,烧出一块空地,然后躲在空地里。几分钟过后,道奇从灰烬里爬了起来。
恐慌让人只关注本能。
前额叶皮层,这是主宰人类理性的关键部分。自控力主要来自于此。所有意志力薄弱、冲动等不良行为,都来在于该部分受到损害。书中讲了玛丽等案例,因为头脑中长了肿瘤,破坏了前额叶的功能,从一个自律模范的人,就变成了堕落、冲动、易怒的不良青年。
按照神经学家马蒂诺的说法:“并不是人越理性情绪体验越少,而是理性的人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
作者也提到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发现,那些忍住不吃糖的小朋友,懂得用理智脑控制自己的冲动。他们通过用双手捂住眼睛、看着其他地方,或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东西上……这些让孩子抵抗诱惑的技巧,也能让这些孩子专心写作业。
自控,是本领。越早懂得自控的孩子,越可能有成就感。
五
思考越多,选择越糟糕。
无论是选择草莓酱,还是海报,甚至是房子,研究表明,思考的越多,想的越多那些无关痛痒的因素,反而会忽略最重要的,结果做出的选择往往是最糟糕的。
人们会因为价格不同,对于一样的产品,有着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阿司匹林,价格贵的感觉就更好使;价格高的红酒更好喝,即使两个红酒是一样的;可口可乐就比别的可乐更好喝……
为什么想的越多,决策反而越糟糕呢?因为人脑这个机器,非常耗能。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被试分别记住7个数字和2个数字,然后到很远的另一个房间复述出来。真正的实验不是测试记忆力,而是自控力。在过道上,会放一个桌子,摆着一块诱人的巧克力蛋糕和一碗水果沙拉。记忆7个数字的测试者中有59%选择了蛋糕,而记忆2个数字的只有37%选择蛋糕。
用一个更有挑战的记忆任务让大脑耗能,人们就更容易屈从于诱惑,选择卡路里更高的点心。巧克力蛋糕对于成年人来说,就像是4岁孩子的棉花糖。用专家的话说,“他们的自我控制,被5个额外的数字击垮了。”
信息过多,为什么会让人更难做出正确决策?作者也谈到了情境依赖、心理账户、锚定效应等很多心理学书籍都会提到的经典案例,这里就不赘述了。
六
越过两章,直接看一看输牌的数学家。
德州扑克有很大程度靠运气。不像国际象棋,都是完全信息透明的博弈游戏。德州扑克高手需要两方面能力,一是数学,二是艺术。
数学就是计算每一手牌的胜率,找到最小化风险、最大化收益的下注方式。但另一方面,扑克高手又需要洞察人性,了解对手。
现实世界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仅仅依靠确定性的计算,不足以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所以,要想成为人生赢家,必须找到自己的人生算法。就像老喻说的,学习扑克高手,而不是象棋高手。
量化那些能够量化的,不能量化的那部分交给直觉。
班热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说:“我早就能够快速算出没手牌的赔率了,但是直到最近,我才开始在世界扑克大赛上表现出色,我猜我在其他方面的技能越来越娴熟了,就是那些无法量化的方面。”
英国的思想家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用两种动物比喻两类专家:刺猬和狐狸。
刺猬碰到危险就会缩成一团,它只会一种防卫策略。狐狸的手段就更灵活,会不断调整策略。
像刺猬一样思考的专家,总是在收集符合自己要求的论据,他们容易犯确定性毛病,认为自己的思想无懈可击。相反,狐狸则一直抱着怀疑的心态,他们接受不确定性,包容不同意见,他们广泛收集资料。最终,狐狸做出的决定更好,预测更准。
但是,只有开放的心态还不够。狐狸更可能思考自己的决定过程。内省,是最有效的优化决策的手段。
专家,就是犯了所有该犯的错的人。
要想成为专家,必须经历时间的历练,不断犯错然后吸取教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没有捷径。
就像老喻说的,要缩小自己的认知半径和能力半径,才能更有效的试错。
一旦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之后,在该领域遇到问题时,就必须相信自己的情绪脑了。
最后
为什么中文翻译变成了《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恐怕是译者认为,有时候人类会过度思考,会过度关注无关痛痒的非关键信息,从而导致决策失误。还不如黑猩猩。
其实,人类远没有这么愚蠢,大猩猩也没有那么聪明。即使大猩猩投飞镖选中的股票,可能比多数的专业的基金经理的业绩还好,那可能也只是统计的结果。
人类的理性脑,是千百万年来进化的结果,功劳无可替代。作者只是进一步思考,我们具体如何做的决策?是否只有理智脑才最有效。
认识自己,是人生永恒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