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一幕,年轻爸爸几句话安抚了哭闹的女儿,堪称教科书级

鲁稚|文

鲁稚的阳台(ID:luzhi66)

经常有家长向我提问,带孩子逛街,孩子看到什么都想买买买,明明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看见新玩具又想买;明明告诉他不能多吃糖,对牙齿不好,看到糖果还是想买……更可气的是,一旦不同意买,或者买了不能立刻吃,孩子就哭个不停,甚至撒泼打滚,气得家长除了揍人,不知该怎么办。

其实也简单,无非就是既尊重孩子,又坚持原则,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温柔而坚定”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但这说起容易做到难。什么才是真正的“温柔而坚定”,又怎样把握好度呢?

恰好今天我在超市看到小小一幕,一位年轻爸爸成功阻止了女儿要吃还没交钱的饼干,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超市,一个年轻爸爸推着购物车(彩色,有小孩座位那种),购物车里坐着一个小女孩,双手紧紧抱着一包饼干,殊死捍卫的样子。爸爸则弯腰抓着饼干,像是要夺回来。小女孩撅着嘴,马上就要哭出来。我一下来了兴趣,想看这位爸爸怎么收场。

爸爸并未动武,而是松开了夺饼干的手,并且完全蹲下,双手抱住小女孩的肩,平和地对她说:“咱们还没交钱,得交了钱才是咱们的,咱们才能开。”小女孩还是紧紧抱着饼干,还是撅着嘴,但眼睛开始看着爸爸,似乎在想什么。爸爸又说:“那就你抱着(饼干)吧,咱们再去买点水果就去交钱,好吗?交了钱就可以开了。”小女孩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虽然还是紧紧抱着饼干,但撅着的嘴已经平一些了。然后爸爸没再多说,站起身,推着购物车朝水果区走去。

一旁的我不禁深为这个爸爸赞叹。

首先,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让这次小小的插曲演化为父女间的较劲。如果他非要让小女孩立刻撒手,把饼干收缴到车筐里(那里已经堆了一些物品),甚至来一通训斥与恐吓,那很可能小事化大,无论最后结果怎样,都有人不爽。

其次,这位爸爸非常理解和尊重孩子。他阻止了女儿打开还没交钱的饼干,女儿心里肯定是有委屈、愤懑和挫折感的。这位爸爸尊重她的感受,并没过多说教,而是给予理解,让她抱着饼干——虽然不能吃,但抱着就踏实了,说明这东西已经归我——这种处事的灵活与弹性,体现了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潜台词就是:“你抱着吧,我相信你懂道理,能克制,不会忍不住打开来吃的。”这种信任对孩子也是极好的安慰和鼓励。

真正的“温柔而坚定”并非是一味用温柔的方式拒绝,而是真正看见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又坚守原则的底线,但也有一定的弹性。这个弹性是因人而异的,具体就体现在分寸感上。

譬如,这位爸爸说话就很有分寸,也很得要领。他只是简单明晰地告诉孩子道理,既不是吓唬式的(“不交钱保安不让你出去”“不交钱就是偷,警察叔叔会来抓你”“手贱,欠揍啊!”)也没有长篇大论说个不停,他只是很明确地告诉孩子,没交钱的东西不属于自己,交了钱才能动,才能吃。这实际上是在建立物权意识,让孩子划清界限——不是我的东西不能动,交钱就可以把东西变成我的,我就有支配权了。这是一次何等成功的品德教育,也是一次何等成功的财商教育!

最后,他没有迁就孩子立马去交钱,让孩子尽快吃到眼巴巴盼着的零食,而是仍然按计划去买水果,全部完成购物计划之后才结账离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锻炼了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这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的,不仅考验父母的意志,也考验父母的智慧——你是不是有办法说服孩子,从什么角度去说服。

我确实在超市看到过有父母为了安抚急不可耐的孩子,去和店员交涉,让孩子先吃零食再交钱的。这样做的结果,有的因店员不同意而发生冲突,高兴而来气愤而归。也可能因店员的理解而达到目的,那却是安抚了小孩,牺牲了规则,这就没能坚守住原则的底线,不能算是好的解决。

今天我在超市看到的小小一幕,这位爸爸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可见,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框框可依遁,只要你自己是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你能够坚持原则,又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你就能自然而然找到自己的方法。

作者:鲁稚,作家。著有《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让孩子心灵强大》《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散文、随笔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