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老建筑:大光明电影院

故事不长

我讲给你听

193首60年代老电影原影原声插曲,附赠25部60年代电影!

首首经典!107首五十年代电影原影原声插曲,献给那个年代的朋友!

夜上海 音乐: 周璇 - 周璇 金嗓子 (原音珍藏版 三十年代原版录音)

大光明电影院,位于南京西路216号(原静安寺路50号),曾经是上海滩最高档的电影院,享有“远东第一影院”之称。历经风雨后,经过大小放映厅改造及“修旧如旧,恢复刚建成时的面貌”后,依然是充满海派风味并适合于怀旧的影院第一家。其他新建影院在硬件上可能超过大光明,但在影响力上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大光明电影院同其东侧隔黄河路相望同样屹立于南京西路的国际饭店以及位于其北侧、面向黄河路、与大光明几乎贴在一起的已被拆除的长江剧场,都是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的著名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斯洛伐克语:Ladislav Hudec,匈牙利语:Hugyecz László)为上海滩留下的杰作。

邬达克胸像

邬达克奥匈帝国戎装照

大光明电影院用地纵贯静安寺路与白克路,狭长逼仄的喇叭形,喇叭开口位于静安寺路,有利于在静安寺路尽情展示主立面的魅力,为邬达克的设计创造了条件也带来挑战。由于建设基地位于错综复杂的旧建筑中,沿静安寺路有大量要保留的店面;沿白克路只有设置一个出口的宽度;西侧是石库门里弄;东侧夹着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的作品卡尔登剧院。从现存设计图纸可以看到,邬达克进行了好几轮方案的比较,尤其是在如何安置当年远东第一规模的放映厅上,可谓绞尽了脑汁。邬达克设计得很成功,走进大光明的观众只会觉得电影院很大,根本想不到当年用地条件曾经先天不足,属于“螺蛳壳里做道场”。邬达克统一了沿街店面的上部,使之成为大光明主立面的一部分,现在看起来,大光明沿南京西路的主立面并不短,而这正是邬达克的高明之处。在邬达克的设计生涯中,该设计的历史背景及基地条件最为复杂,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功力,故设计图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收藏。

邬达克执业章1

邬达克执业章2

大光明前身道达洋行设计的大光明影戏院平面图,椭圆形为观众厅,右侧为邬达克克利洋行时期的作品卡尔登剧场

大光明前身:大光明影戏院旧影

邬达克大光明方案第一稿:观众厅垂直于静安寺路

邬达克大光明方案第二稿:观众厅与静安寺路略微形成角度

邬达克大光明方案第三稿

邬达克大光明底层平面图,虚线为保留的商铺

大光明内舞厅平面图

当年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反映了邬达克三件作品的相互关系

大光明正立面

有调查认为,大光明是邬达克在沪的第42件作品。与国际饭店几乎同时设计(邬达克事务所当时同时设计的绝不止这两件作品)、同时施工、在接近时段内开业。

大光明电影院造型现代,沿街立面展现了由水平及垂直墙板相交而成的造型,墙面采用浅黄色拉毛粉刷,垂直墙板超过水平面板向上延伸,产生强烈的韵律感,据有的资料介绍:这些墙板的顶端形成一个金字塔,当年里面就是大沪舞厅。不过还真没看出来金字塔的感觉。大光明最高部分是一座刺向苍穹的30.5米高的材料是玻璃和钢的起灯箱广告牌效应的发光块体,镶有大光明的中英文标志。虽然跑马厅附近当年也是极繁华之所,但毕竟高层建筑不算多,可以想象竖向的高耸的玻璃块状发光体在当年夜晚点亮的时候的炫目效果,由于面向空旷的跑马厅,当年又以二层的里弄建筑居多,发光体的广告效应可以辐射到多远是可以想见的。入口处为铬合金钢框玻璃门,两侧黑色大理石贴面,上部为乳白色玻璃大雨篷,雨篷上部为大片的竖向金色玻璃幕墙,与纵横交错的墙板相呼应,整个建筑造型韵味无穷。内装饰也高档豪华,与外立面完美过渡,尤其是休息厅、放映厅的吊顶,将灯槽、冷气出口完美结合又不失传统元素,作为单独的艺术品来欣赏也不为过。据说,门厅、休息厅地面上那些难以理解的符合是代表邬达克的特殊符号。

大光明旧影

大光明开业时的广告

老照片中大光明30.5米高的发光体夜景

散场时车水马龙的旧影

大光明门厅旧影

观众厅旧影

1945年的大光明老照片,发光体上多此一举地增加了一片竖向广告牌

大光明老照片

大光明老照片

贴上正方形墙面砖时的照片

80多年过去了,大光明依然保持着青春,在上海最黄金地段满目的现代化高楼及造型前卫的其他新建筑包围下,在国际饭店、金门饭店、上海美术馆(跑马总会)等经典历史建筑的衬托下,丝毫没有落伍的感觉,这是邬达克的莫大成功。看来邬达克的确有拍胸脯保证他的设计50年不落后的底气及自信,他也的确这么干过,只不过是其他设计。

大光明电影院还留下了多处“第一”,如国内第一家引进并使用“译意风”的电影院;观众厅1913座软椅数量国内第一;亚洲第一座宽银幕、第一座立体声影院……。

大光明电影院现在是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列为近代优秀文物建筑保护单位。殊为可惜的是,位于黄河路(派克路)的与大光明相邻的邬达克在沪早期作品(1923年克利洋行时期的最后一件作品)的长江剧场(卡尔登大戏院)上世纪90年代被拆,使观众及城市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丧失了鉴赏、比较的机会,也似乎使大光明缺失了一处“支撑点”。

长江剧场(卡尔登大戏院)历史照片

《霓虹灯下的哨兵》(端木勇)中的卡尔登大戏院(国际饭店左侧)

有关邬达克,在本人的《连环画中的上海历史建筑:国际饭店》一文中做过简单介绍,这里再多唠叨几句。邬达克无疑是杰出的建筑大师,他大部分的建筑生涯(1918年抵沪——1947年离沪)都奉献给了上海。他在沪的设计生涯主要分两阶段,即1918至1923年就职于克利洋行;1923年以后供职于自己的公司——邬达克事务所。他的设计风格,也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喜欢唯美的仿古典主义风格;第二阶段:他摒弃了古典式的繁复,大量采用现代手法,表现出罕见的先锋主要倾向。而转折点就是大光明。由于他设计的作品风格多样,五花八门,没有形成自己明确的设计风格,所以在国际建筑界,他的声望不算太高。他在上海留下的建筑,现在有好几十幢还“健在”,值得一提的是他至少为自己设计建造过两处私宅,其中位于番禺路129号的英伦乡村风格的别墅,最为脍炙人口。该别墅隐藏在小巷深处,如不仔细寻找还未必发现得了。邬达克一家从1930年开始在其中居住了将近7年,1937年出租,全家搬去达华公寓(同样是邬达克作品)居住,直至离沪。现今该别墅已修旧如旧,辟为“邬达克纪念馆”接受免费参观。虽然日常开放的只有底层的原门厅及会客厅,但参观者可以围绕建筑细细品味别墅外观,故颇值得一去。另外邬达克故居也比当年他离开时“变长了”,因为他1944年将别墅卖给了邵姓中国商人,买家请人设计了外观风格一致的一幢假二层的小楼,与原有别墅连接在一起,现在该小楼也成为邬达克故居组成部分。当然了,原先别墅南侧的超大面积的邬达克私家花园,早已变成了某学校的操场及校舍,当年站在花园瞭望别墅的感觉,如今只能想像或通过历史照片来感受了。

从私家花园看番禺路邬达克故居的旧影

整修前的邬达克故居

整修后的邬达克故居

小时候,可玩的东西少,也不是一直有连环画可看,电影每年还是能看上十场左右的,于是电影票票根也成了我辈的藏品,可见人类的收藏癖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些五颜六色,只印有影剧院名、场次、时间、票价、座位号而没有影片名字的,比手指宽不了多少的“藏品”中,大光明电影院的票根绝对是最弹眼落睛的,如果你有几张大光明的票根,在同伴中绝对可以傲视群雄,一张大光明的票根,可以用来交换好几张其他还算得上“上档次”影院的票根。但如果你“收藏”的多数是三轮电影院如瑞金、西海、平安的票根,则很有可能遭“排挤”。而我恰恰以三轮电影院票根为主,最多有几张新华电影院(解放前名“夏令配克”,同样是经典建筑,同样未能逃脱被拆的命运,同样在原址上建造了放在任何城市都可以的毫无特色的新房子)的票根,虽然同在南京西路上,同为一轮影院,但名气相差很大,命运也相差悬殊。故我从来不拿出“藏品”来“显宝”。

大光明还被编入了市井童谣,从牙牙学语的娃娃,到17、18岁的青年人都会在弄堂里放开嗓门用沪语独唱或齐唱,当然绝大部分是精力过剩的男孩。最著名的童谣是:“中国猿宁(人),背起箩筐,差路(沪俗语:“开路、出发、上路”的意思),上海音乐厅、大光明。”没有人解释过含义,我认为与当时非常有名的科教片《中国猿人》有关系,指的是去上海音乐厅(当年基本只放电影)及大光明看电影。可见大光明的妇孺皆知的程度。而《中国猿人》当年也出过电影连环画,不少人看过甚至拥有过。

作为一个老上海,去大光明看电影的机会却少之又少,过去是没机会看,现在是嫌票价高、片子不对胃口不想看。在我工作之前的人生记忆中,竟然很难搜索出去大光明看电影哪怕是一次的一鳞半爪的记忆。

激光扫描形成的观众厅剖面

韵味无穷的观众厅天花

大光明的经典造型为世人熟知,放在今天也显得现代派十足。但大光明的非常传统造型的同样为电影院但存世时间不太长的前身,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现在能看到的,除了不太清晰的历史照片,还有如幽灵般不时在如今的大光明中闪现一下的某些保存至今的构件,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大光明内部有一座与内外的现代造型格格不入的传统花瓶式栏杆的楼梯,就是老大光明留下的,居然还在正常使用,这也说明了邬达克当年的匠心独运,让当年的新建筑拥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在几年前的改造中,还发现了几处当年老大光明不知是未拆干净还是邬达克有意留下的外墙片段:清水砖墙及古典主义风格的砖柱等构件,现今如获至宝,用红绳子拦起来供人“瞻仰”(这倒是应该做的)。

大光明的前身:大光明影戏院留下的只言片语

至今还在使用的老大光明(大光明影戏院)的楼梯

大光明的前身是由位于静安寺路的建造于1928年的卡尔登舞厅改建的电影院,名为大光明影戏院,由道达洋行设计。由于经营不善及放映辱华影片而口碑不佳,经营三年后关门大吉。1932年英籍广东人芦根及美国商人创办联合电影公司,租赁老大光明及附近房产,斥资白银110万两,拆除旧建筑,请邬达克事务所重新设计。1933年6月14日新大光明首映,更名大光明大戏院(The Grand Theatre)。新大光明专放美国电影。解放后于1954年改名大光明电影院。

大光明电影院占地约401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902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放映厅分底层及楼层,面对南京西路由多扇高大玻璃门组成的主入口的,是宽阔的门厅及通向底层休息厅和放映厅的通道,通道两侧是上二楼放映厅的大楼梯。大光明建成时不仅是电影院,其实是个娱乐中心,不仅有放映厅,还有舞厅、咖啡厅、弹子房等,绝对是上海滩当年摩登时尚的标杆。前文中提到的保留的老大光明的楼梯即用于舞厅的疏散。

大光明的内外,也历经沧桑与折腾,尤其是外立面,标志性的竖向发光体上字换了一茬又一茬,抗战胜利后不久的老照片还显示发光块体外侧还曾多此一举的增加了一块竖向招牌。如今虽然已号称“初始化”,但对照历史照片,还有不到位之处。外墙材料也换过好几轮,最为荒唐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流行墙面砖,于是脑袋一拍,大约1980年外墙也贴上了时髦的奶黄色正方形墙面砖,丝毫不考虑多处横向平行的还要转折的弧线半径又不大的内凹型圆弧造型并不适合贴墙面砖。现如今,外墙砖是被凿去了,沿南京西路的立面也有点经典历史建筑的感觉了,但大光明的另一面,开设在凤阳路上的出口却依然混沌一片。邬达克当年为该出口处设计了与正立面呼应的造型,如今这些造型却被网吧等包裹着,只能从这些搭建之上的粗陋的显露部分才能窥见及想像当年的风采,当然,也可以看老照片。

凤阳路(白克路)上的大光明出口处的旧影

凤阳路上的大光明出口处的现状

同国际饭店一样,上海题材的连环画,大光明也是常客,由于与国际饭店临近,两者往往都毫不谦让地同时闯入画面。但目前来看,与国际饭店相比,大光明进入连环画画面的机会要少些,全景式的在连环画中表现出来的几乎没有,大多是画出一个局部。老上海题材连环画第一人罗盘自不必说,其他像华三川、汪观清等画家也描摹过。

罗盘《新的战斗》中的大光明1

罗盘《新的战斗》中的大光明2

罗盘《新的战斗》反映的是解放初期的故事,英语已改为汉字,但后加竖向招牌还在,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汪观清《一封感谢信》中的大光明,已有较大变化,东侧的工艺美术品商店已重建或加层

华三川《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大光明,左侧的美国电影海报准确地烘托出所处年代,玻璃雨篷、考究的门框四角的装饰无不显示出大光明的奢华与前卫

端木勇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上海解放初的大光明的玻璃雨篷及电影海报

端木勇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大光明一角

陈云华、高适等的《战斗中敌人心脏里》封面中的大光明,招牌上“大沪舞厅”正是当年舞厅的名称,灯红酒绿感十足

陈云华、高适等的《战斗中敌人心脏里》内页中的大光明

图文提供:松林的清晨(连趣同学)

商务合作微信:1533306585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