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关中人称之为哄上坡的一种美食

以面食为主的北方,有着种类非常多的美食 。

在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大家早已由吃饱的欲望成功转变为吃好,到现在却由吃好的欲求转为吃巧的现实了,吃巧、巧吃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话题。

有一种美食,曾经被称作哄上坡的农家饭——搅团,非常切合现代人的饮食标准:它不仅仅是看着养眼,形状好;而且非常容易粘附调料,满足大家的味觉;更兼有从主食到调料全为素食,符合大家减肥、降脂的目标;因此,数十年前被人们所厌烦的搅团,今非昔比的备受时尚人士的追捧!

搅团,就是用面粉在开水锅里,经过反反复复的搅动做成的食品,尤其是掺入一点点杂粮面粉的搅团,味道更是谄(chan关中方言,舒服的意思),有一句俗语就是“搅团要得好,先得三百八十八圈搅。”这就是说口感好的搅团,是必须花费大力气搅动无数次的考验,让面粉在搅动的过程中均匀受热,面粉的粘性逐渐的聚合,达到糯而不废、筋道滑爽的质地。

——打搅团的师傅用力均匀的搅动照片

原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搅团是关中农村最次的饭食,当年的农家仅有的一点玉米面粉,不能擀面(玉米面粉的粘度差),仅能打搅团,而打搅团所产生的锅底(关中人叫做‘刮刮’),又浪费相当多的面粉,所以,搅团是一种非常不被乡亲们待见的饭食;搅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感觉吃饱了,而不久就觉得肚子又饿了,乡亲们非常形象的叫做它——哄上坡。

落得浪费、不耐饥的声名,直到物资极大富足,人们追求味蕾享受的今日,搅团才得以名声大噪。

搅团的吃法之一,过鱼鱼,把已经做好的搅团跌入特制的漏勺时,经由漏勺小孔穿过,落入事先准备好的水中,漏勺的均匀摇动所形成的宛若一条条小鱼,在盆水中游弋,搅团鱼鱼就这样诞生,看着清凉的水中,富有弹性与灵韵的搅团鱼鱼,没有一种想吃的欲望,那就肯定是自欺欺人的。

——这就是互相配合过鱼鱼的情形

过好的鱼鱼盛入碗中,倒入特制的以醋为主调料汁,佐以鲜嫩的绿菜、蒜泥、油泼辣子等,色、香、味、形皆有的搅团鱼鱼,轻轻搅动碗中的鱼鱼,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直扑面门,贪婪的嘴巴只要一贴近碗边,几乎不用牙齿咀嚼,一碗饱蘸糯香、辣、鲜、滑、酸等味道的搅团鱼鱼,就顺着食客的喉咙咕隆咕隆地钻入腹中,排队等候的食客们,欣赏着前边食客满意的吞咽情形,不住地吞咽口水的感觉,也不失为一种奇妙地感官享受。

——色、香、味、形皆有的搅团鱼鱼

这种搅团鱼鱼适合于炎热的季节享用。

而常年可品味,被称为“水围城”的热搅团,就是把热乎乎的搅团,用勺倒入备好的调料碗中,热乎乎的搅团如同被调料水包围的城池一般,一小团一小团的搅团从调料汁里经过,热乎乎的搅团裹挟着刺激味蕾的调料汁,鲜、烧的妙感经由舌头的搅拌,醇香的搅团味、油泼辣子里白芝麻、酥脆的萝卜丁、自腌的酸菜、蒜泥沫、直入鼻腔的芥末味等等犹如千军万马直袭而来,片刻功夫,搅团吃完了,额头、面颊酣畅淋漓的汗珠,吃热搅团就是这样的爽快,图的就是这种过瘾的感觉。

——撩人的水围城搅团

当年的传统是既然打搅团了,那不妨就多打一些,把当天吃不了多余的搅团,晾在抹了水的案板上,一大片搅团很快就近乎于凝固一样的富有弹性,主妇们在吃完搅团后,以蘸了水的刀将案板上的搅团划成块保存起来,这就是第二天“凉调”或者“煎搅团”的主材。

当年的凉调搅团就是我们关中农民的“就饭菜”,凉调搅团是大家在缺少蔬菜年代最难忘的宝贝,第二天早上热腾腾的玉米珍稀饭上,夹一筷子凉调搅团,可以称作“冰与火”的感受,香香的味道既就是过去数十载仍不能忘记!

——令人垂涎欲滴凉调搅团的芳容

国家的富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高人群的与日俱增,合理的膳食结构的调整,让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搅团来,搅团的纯植物蛋白,低热量,全素菜配比,热凉均有,极易吸附调味品等特点,数十年的轮回犹如为现代人量身定做一般,现时风靡的农家乐,都市里的夜市摊,酒店的特色美食,都重新有了搅团的身影。

搅团从不被人看中,到当下的人人追捧,也正是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最显著的特征。

而煎搅团,这种饭食就是第二天的午饭,随便用野地里挑(关中方言,挖的意思)回来的野菜,记忆中印迹最深的就是,关中人叫做“涩哇哇”的一种野菜,略带一点点苦味、叶缘的硬边在舌头上拉过的那种微微的刺痛,涩哇哇菜吸收了搅团的醇香,既就是难忍也没有人愿意把它吐出来,因为它带给大家的是一种满足。

前几年有一年回家,曾经特地去田地里寻找涩哇哇菜,却失望而归,其原因就是,近多年化学除草剂的大规模使用,让带给几代人略苦记忆,那个特殊时代印迹的涩哇哇菜、地儿菜等鲜嫩的野菜早已荡然无存!

带有以往时代记忆的煎搅团,因为涩哇哇菜的绝迹,再也没有品尝到当年原汁原味的机会了。

在当年,当大家急火火的吃搅团的时候,婆(关中人对自己奶奶的称谓)或者母亲们会有一个特意而为之的动作,那就是不忘往锅灶里再递一把柴火,让留在锅内的锅底(刮刮)继续受热,失去水分的刮刮会脱离铁锅,吃完饭的宝贝们,就等在锅台边,看着家庭主妇娴熟地揭出来同铁锅形状差不多的刮刮来,焦黄、酥脆的刮刮,就是小伙伴们最满意的零食,哪怕是因为烧火太大而烤焦(糊锅)了的黑色的刮刮,婆或者是爷会对孙儿们不无揶揄地说道“吃chuo chuo(烤焦)刮刮拾钱呢”。

这种善意的谎言是我多年后长大成人才悟到的,尽管婆、爷把那huo chuo刮刮糊掉的黑色部分,在水瓮上沿粗糙处艰难的磨掉,但那股跟安乃近一样苦的味道,仍重重地刺激着舌根和喉咙,我每次都是背过大人的视线,在难以下咽地时候偷偷的吐掉它,而强忍着咽下chuo chuo刮刮的哥哥姐姐们,也和我一样从来没有拾到过钱。

搅团的重新被人们青睐的现象,正是一种时代进步的产物,人们更精细化的巧吃,才让它存在的价值被现代人看中,从味觉起,善待我们的每一种关中美食,让丰富的传统关中文化发扬光大,

郑重声明:尊重原创作者成果 转发请联系作者

读白字的先生们 你们惭愧吗?

榫卯工艺的传承人——陕西咸阳彬州市王老先生

大秦故都驰风轩  关中文化扛大旗

忘不了住校时的“挤馍”

塑料纸窗户——怀念我的启蒙老师美哉,彬县桃核儿

陕西咸阳彬州市“融城杯”半马闭幕 埃塞俄比亚选手仅夺男子

关中美食新篇章——“翅上瘾”

再也不见造(cao)风箱

忘不了村中的——碾子

逝去的运算工具——算盘

咸阳市身边的放心学校

农村孩子们曾经的游戏——扣雀

熬成阿家(婆婆)的那辈女人现在咋样了

大美关中人杰地灵彬州面花传承人——王科鹏

关中农村逝去的——叮当 叮当声

闺女,你必须学会拒绝

想起关中农村曾经的——老碗会

挑菜——关中农村孩子们曾经的开心快乐

《不负好时光 业余写稿忙》(征文稿)

曾经的汲水神器——辘轳

关中农村的“光场” 丰收前的赞歌

吃百家饭的“钉锅匠”

读《走过陕北》有感

已经逝去的关中民俗——看麦子儿黄

风高月黑夜,摸黑“偷豆角”

关中农村曾经的街景——姐姐的茶摊

关中酒文化的传承者

走近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

执客 关中地区当年一种质朴的互助活动

援助人类发源地非洲高原经历

逮蝎子 曾经的挣钱方式

轱辘麦秸 丰收的重头戏

交爱国粮 验证农民爱心的时刻

卧浆水 关中农村人的智慧

老咸阳人还记得“港惠娱乐城”短命的瞬间

糊嘟——关中人曾经的饭食

有一种快乐叫——拾地软

《背馍记》与《背馍上学那些年》最新消息

掀起《背馍》潮的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现在呢?

起刀磨剪子

干罗罗馍——关中农村庆丰收的犒劳品

珍贵的“葡萄糖瓶”

对当年炎热夏天的——下凉,还有印象吗?

关中人钟爱的——辣子

曾经的玉米种子是农民自己制种

惹人馋的咸阳东郊礼泉老寇水盆羊肉

打工者咋样保护自己?

西安走出的新行当——通信郎

关中人的功臣——架子车

嫂子 天堂里您过得可好

在非洲打洋工的点滴趣事

糖饦饦——透出的满满的诱惑

面中佳品 驰名全国的关中手工挂面

关中农村曾经“换烂货”的诱惑

新兴美食——渭北高原的“辣子条”

咸阳鸣翠楼广场“面食节渭城分会场”异彩纷呈

挖红芋

良心美食——煎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