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了然”:苏东坡对孔夫子文艺思想的批判

田蕴章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东坡先生的“三个了然”——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了然于手,并将之作为自己从事书法教育的一个座右铭。

这对于现在的书法教学者而言,恐怕是个不低的素质要求。

不过,若是细心查找出处,认真研读原文,又可以发现,东坡先生此言,似乎更有其本意。

【“三个了然”】

这“三个了然”,出自东坡先生的一篇书信体文论《答谢民师推官书》。

历来的文学史认为,这篇文论代表性的表达了东坡先生的文艺创作观点,也触及到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但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篇文论恐怕不仅止于此。一句“大不然”,实则代表了东坡先生的改革观,敢于对孔夫子的文艺思想做出尖锐的批判。

原文云: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东坡先生先引述了孔夫子的文艺创作理念,一是“如果语言缺乏文采,则不能流传得很远。”二是“文辞以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针对这两句话,东坡先生不客气的批评道,如果文辞仅仅在于达意即可,那就不需讲究文采了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嘛!

然后东坡先生阐述出自己的文艺观,要探究世间万物之妙,本来就像是要系住风、捕捉住景色一样难;而进一步要求在心里对事物完全的了解(了然于心),千万人中也难得遇见一位。更何况还要求口头表述清楚(了然于口),笔下描写准确(了然于手)呢!?

诘问之后是肯定,但是真正做到“三个了然”,那就是准确地表达了。如果到了这种程度,所谓的可以追求文采也就是多余的,到了那时候文采自然而然就有了。

并且,他还举了“扬雄好为艰深之辞”的例子,本来很浅显易懂的道理,他却用故作华丽的辞藻来堆砌,弄得反而词不达意了。——孔夫子的话也不能全信了,一不小心就着了他的道,掉入泥坑而不自知了。

(苏东坡《行书答谢民师推官书卷帖》局部)

【让文艺归于文艺】

如你所知,苏东坡老师和王安石老师一样,都是改革派,只是他们的立场和观点有所不同而已。

这篇文章写于元符三年(1100),当时谪居琼州的苏轼遇赦北还,准备着朝廷的重新叙用。豪放而意气风发的文人,借此又宣讲他的改革理念。事实上,世所公认,东坡先生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他的这种文艺观。他是全才,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而且很多文章都涉及到社会现实题材,并非局限于文人案头的文辞之作。

关键的意义还在于,撕开孔夫子强加在文章上得啰嗦的、自相矛盾的规范和要求,提出要回归文辞的本义——准确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

用现代西方语言来说,就是“凯撒的归于凯撒”,各司其职,井水莫犯河水。让文艺归于文艺——这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常识。

不过,今天在微博上看到,“印人、时评人、书画玩家”@雨山书屋 吐槽:“很有水准的一个书法展,非要冠这么个帽子,跟秋收暴动有什么关系?教育产业化、文艺政治化、思想奴隶化。该管的管不好,不该管的插一脚,官方思维,永远在无知无聊无畏的边缘徘徊。”

在目前的文艺创作环境下,不知道若是东坡先生在世,会作何批语!?

文/彭澎


最通俗的讲述,最正统的书法

“书法入门”(微信号:shufarumen):

独家刊发田蕴章老师系列书法讲座图文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