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沟通难题怎么破?给孩子讲小古文,千万别忽略这一点
不奇怪吗?在最亲近的父母面前,这个男孩竟没有表达真实感受的能力。
其实,父母和孩子间的理解沟通障碍早已是普遍问题,虽然大多数家庭绝不至于走向极端,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前段时间,北京市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意想不到的、触目惊心的数据结果是:
有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甚至痛恨自己的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非常喜欢自己的父母。
含辛茹苦养娃十几年,最终落的这个“下场”,估计很多父母都觉得特别委屈和寒心。
这些年来,大家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随处可见大量关于亲子沟通的文章,主要面向大人教授沟通技巧。这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父母作为成人,自然有责任改善自己的做法;但另一方面,小古文君觉得,是否也要让孩子具备面对困境的方法和力量?
这其中有两个要点:第一,是孩子对父母共情,有理解就有爱,就不至于发展是“恨”这样极端的感情;第二,是当父母犯错时,孩子有足够的内心力量,表达甚至坚持做自己。
这其实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环,甚至是他未来学会与他人沟通、相处的重要基石。
-01-
父母也会犯错吗,这时应该怎么做?
光讲道理孩子未必能理解,最好能给孩子们举些例子,最好营造情境来理解。这时候,不妨用一用小古文!
很多读者朋友会觉得,小古文就是语言学习,就是背诵默写的那些事儿。这样做,其实是把小古文学小了。全国语文名师、“小古文”课程首创者朱文君老师一再强调:“教小古文,要有大格局。看着眼前的孩子,想想他们成长以后,会需要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呢?”
▲朱文君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有一次,朱老师给孩子们上《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讲到“苗则槁矣”时,朱老师对孩子们说:“如果你就是文中那个去田边看的孩子,见到'苗则槁矣’,你怎么读?”孩子读的时候都带着哭腔,难过得蹲了下来,很悲伤。
朱老师问他:“咦,你怎么蹲在那儿了?”
孩子说:“禾苗都枯死了,这都怎么办呢?”
“那还不容易?咱吃面包,吃果酱啊。”
“老师你真会瞎说,这麦苗都没了,哪来的面包啊。”
“那再种啊?”
“不能啊,过了这个季就不行了。”
你看,孩子是真的进入角色了。朱老师借机引导说:“这真是个悲伤的事儿,你一定很难过吧?那你回去以后,怎么跟你爸爸说呢?”
一开始孩子们上了“套”,说:“我回去跟爸爸说,爸爸你真笨,你怎么能做这个事情呢?”
“天呐,你这么跟你爸说话?你能这么指责你爸爸吗?”
孩子们想了想说:“好像不能啊,因为爸爸也是好心,他只是因为不懂常识出了错。”
那怎么办?朱老师请孩子们好好想一想,要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方式去跟爸爸谈这个事儿。想好了,还要演练出来。
由她扮演疲惫的爸爸:“儿子你回来了?你刚才到田边看了吧?那麦苗长得多好呀,比人家都高出一大截,是不是?”
“爸爸,我知道你累了,我先给你捶捶背。”孩子们真聪明啊,知道要先安抚爸爸,一边捶背一边讲道理。
朱老师又出了个难题:“儿啊,这可怎么办啊?那这一年咱不得要饭了吗?”
“不要紧的,爸爸。麦子是不能再种了,可是咱们还可以种山芋,种土豆,靠这个先活下去。明年咱们好好地尊重规律,一定能有好收成。”
你觉得,这节课还仅仅是语文吗?它涉及到农业常识,乐观精神,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而最令孩子受用的,恐怕就是和父母的相处。
一方面,朱老师给予孩子坚定的支持:父母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会犯错。孩子不是只能服从,也可以指出爸爸妈妈的错误。
另一方面,她也声援爸爸妈妈们——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虽然错了,但要多多体谅他们呀,因为他们也很辛苦!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和爸爸妈妈的沟通方式,以尊重为前提的沟通,更容易成功。
▲长按海报扫描二维码,购买相关小古文教材和音频课
-02-
面对冲突,诚恳表达真实的自己
亲子关系间最容易起的冲突,大概就是爸爸妈妈所想并非孩子所想。小到发展哪些兴趣爱好,大到大学里选专业、找工作,为此关系闹僵,离家出走,甚至发生激烈争执的家庭可不少。
其实,这个问题古已有之,内蒙古的孙艳坤老师就在教学《王冕好学》时发现了这一问题:
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阅读理解时,孙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文中'窃入学舍’里的'窃’,是什么意思呢?”
“偷偷地。”
“王冕为什么要偷偷的进入学舍?”
“因为家穷,交不起学费。”
“可能是爸爸不让他上学。”
“是啊,由此我们能看出来,王冕从小是发自内心地爱读书啊。”
聊到这里,孙老师想到一个有趣的命题:在对待王冕读书忘牛这件事上,父亲是“怒挞之”,打了他。王冕自己是“已而复如初”,继续坚持学习。母亲是“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支持孩子。孙老师问孩子们:现在,父母因为教育问题争论不下,如果你是王冕,此时会怎么做呢?
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感谢母亲并向父亲道歉,可是马上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王冕只向父亲道歉是没有用的,还应该说明为什么忘了牛。”这个观点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的思路,讨论便热烈起来:
王家琪说:“我会这样和父亲说:父亲大人,我真的很渴望读书,我要成为作家。”——这是用梦想打动父亲。
边琪说:“我觉得王冕对父亲是又爱又怕,他应该会小心翼翼地对父亲说:'希望您能支持我的梦想。’”——这是以情动人。
罗锐说:“我会对父亲说,如果我进了学堂,长大以后就不会放牛了,当大官。”——哈哈,这是以利诱之。
刘沛齐说:“父亲大人,您听过知识改变命运吗?您让我读书,一定不会后悔的!”——这是晓之以理。
通过讨论,孩子们发现:原来与父母意见不和时,还有这么多方法可以去沟通!先不问结果如何,至少要勇敢地、诚恳地表达真实的自我,争取爸爸妈妈的支持。这一下子让孩子们觉得非常受用,因为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因为学什么的问题,和爸爸妈妈吵过架。
▲在第七届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中,孙老师和她所教的孩子们获奖啦!
孙老师又请同学们说说王冕父亲的评价。
孩子们对这位父亲还是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有的认为“牛是家里唯一的财产,爸爸可能是担心丢了牛家里就生活不下去了”,还有的孩子认为“父亲是想告诉王冕,放牛就好好放牛,读书就好好读书,做事要专心”。最后,孩子们分角色扮演了这个故事,还写了小古文练笔:
已而复如初,父命冕至身前,谓冕曰:“牧牛需专心,读书需认真,牧牛时不要读书,读书时不能牧牛。”冕知错,极其稍长,勤奋好学,终成大器,为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也。
——三年级 刘沛齐
父谓冕曰:“牛乃吾家之宝,汝知乎?父欲卖牛送汝入学舍矣。”冕感激不已,从此发奋读书,后成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也。
——三年级 王家琪
父怒挞之,边挞边谓冕曰:“牛乃吾家唯一财产,丢牛则更穷也。”冕知错,心生一计,昼牧牛,夜诵书。多年后,成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矣。
——三年级 吴瀚宸
孙老师说:“看到孩子这样体贴父母,我心里一暖。通过饰演不同的角色,孩子们觉得释放了自己的感情,委屈得到了宣泄,更多的是带着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家长。真没想到,家贫无法读书的王冕的故事,却让这些家富而不快乐的孩子有了更积极的思考方式。”
是呀,这些古老的文字之所以能流传千年,绝不仅仅是因为文辞漂亮,而是因为它们依然能够与今天的生活发生关联,供今天的人去讨论、去思考。小古文君希望,我们不仅能够继承先辈们优雅的语言,更能够把人生的思考带给孩子们。
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古文中,获得人生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