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裁新说:散文产生于文字发明以后吗(作者 徐景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认定“散文产生于文字发明以后,是最具有实用性的一种文学形式”,同时又说:“文学的产生和起源并不是在人类有了文字以后,而是早在文字发明以前文学就已经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 ,是流传在原始人们中间的古老的歌谣和神话故事。”
此处“散文”,可作两解,一是指广义散文,是相对于韵文而言的,一是指狭义的实用性散文。但无论作何解,著者所作的“散文产生于文字发明以后”的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著者在其后的论述中,自己就认为,作为原始人类口头创作的神话故事,早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已经产生了。而神话故事,恰恰属于相对于古老歌谣而言的广义的散文。那么狭义的实用性散文是否“产生于文字发明以后”呢?
所谓“最具实用性的散文”,指的是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周文告等,著者也将此称为“我国散文的萌芽”。
但这些最具实用性的散文,难道一开始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吗?在用文字记录之前,是否也经过了长期的口头流传呢?是否有“口头散文”存在呢?结论应当是肯定的。在未有文字以前,最早的实用性的散文,只能是以口头形式流传的,而在文字出现之后,这些口头散文才得以记录和保存,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文字形式的散文。
如甲骨文,比较准确、清楚地记述了当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等,被称为我国记事散文的萌芽,但其所记内容,很明显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口口相传阶段,不可能一成文时就记在了甲骨上的。
再如后来晚出的《尚书》,里面包存了商朝的文告,如《盘庚》记述的是商王盘庚率民迁殷时的几次讲话,也即当时的演讲辞记录,是记言性质的散文。既然是演讲辞,显然先是以口头散文的形式出现的,而且也不可能就是当时的文字实录,而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口头流传之后,才形成为文字散文的。
再有《文心雕龙》中提到的《祝盟》,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古代盟誓的代表作。这类盟誓在古代当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散文。盟誓是从原始的诅誓咒语发展来的,在未有文字以前,最早的盟誓自然只能是口头形式流传,而在文字产生以后,盟誓才逐渐发展成比较完整的文本。
所以说,散文产生于文字产生以后,并不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在文字出现之前的长期流传的口头文学中,既有口头的诗歌,也应该有口头散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