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少年张君秋从艺之路(十一)四小名旦溯源
张君秋《四郎探母》
四小名旦的话题前一阶段曾经转载青岛赵炜先生“芷斋随笔”公众号的文章,对于四小名旦称谓的来龙去脉详加梳理,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只是对“四小名旦”说法最初的来源似乎尚留下可以继续深入探究的余味。
据小编最近翻阅各种民国报刊,1936-1938年之间登台的旦角童伶,除了富连成、中华戏校两个科班的学生之外,也就吴素秋、荀令香、张君秋等不多几位。当时北京京剧舞台上旦角还是四大名旦、筱翠花、徐碧云、以及章遏云、新艳秋、王玉蓉等的天下,出科于富连成的陈盛荪、刘盛莲、王盛意、孙盛芳等也都是20岁以上的青年人。为了区别这些已经功成名就和略有名声的“名旦”,各媒体遂将这些初露头角的少年旦角童伶以“小名旦”冠之。报纸介绍经常可见“小名旦张君秋”、“小名旦毛世来”等字样。
1938年7月18日《新北京》
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最早将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放在一起评价的是1938年7月18日《新北京》报的一则短评,最后说:“将来之四大名旦,或即系此四人矣。”这里还没有出现“四小名旦”的称谓,但是文意已经比较明白,把他们四位看成是继“四大”而起的“四小”了。而企图将“四小”拴在一起唱一场的倡议则是由李华亭提出来的。李华亭是有名的经励科,马连良的管事,组织办事能力很强。他也看出了“四小”的苗头,非常想促成“四小”合作演出一场《四五花洞》。因为四大名旦曾经合作灌制了《四五花洞》唱片,所以李华亭的动议其含义也是循着“四大”的路线。1938年7、8月间,李华亭策划以北京国剧艺术振兴会的名义,每周在新新戏院搞展演,在北京连续搞了几场演出,有丑角大会、花脸大会等,同时也设想将几位“小名旦”的《四五花洞》也放进去展演一次。可是从9月份开始筹划此事,因为张君秋随马连良在上海演出,想用荀令香顶替,没有成功。9月9日的《新北京报》短讯中使用了“四小名旦”的称谓,这是目前已知见诸纸媒最早的表述,只不过其时的“四小名旦”不过是指四位“小名旦”,而非后来人们熟知的李、毛、张、宋“四小名旦”。10月底张君秋即将回京,合演之议再起,10月24日,《新北京》报再次传出“四小名旦将演《四五花洞》”的消息。
1938年12月16日《新北京》
张君秋11月21日回到北京之后,情况又有了变化,原来的《四五花洞》被推翻,改为四演《白蛇传》。经过多方努力,到12月16日,《新北京》报消息报道,“四小名旦合作戏《白蛇传》阳历年前举行”。但是到了12月29日传来消息:
四小名旦合作戏因故决难实现,因李世芳已病,宋德珠正忙于自己组班演出,毛世来忙排新戏,张君秋不愿参演。
这一次四小名旦合作演出虽然告吹,但是“四小名旦”的说法也许因此就叫开了,将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并称为“四小名旦”也就成为固定。然而对于“四小”排名先后从来都没有哪家媒体、机构来予以确认,1940年四小名旦合作演出《四白蛇传》的报纸广告也特别表示“名次无分先后”。
1940年12月30日《新北京》演出预告
“四小”固然是因袭“四大”而来,但是客观地讲,“四小名旦”头衔只是对于初露头角的少年新星的一种嘉勉、肯定和期望,对于“小名旦”们也可以看成是阶段性的收获。当然,时过境迁,“小名旦”们经过各自的舞台历练也在不断成长,他们的艺术成就自有公论。尤其是几十年后,当年的“四小”之一张君秋已经开宗立派成为旦行一代宗师,那也不是一个“小”字可以划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