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二】2.11如何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击音频听,轻松自在学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新,刚刚得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猴哥侃大山】
用声音打开身体的能量,用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大家好!欢迎来到“猴哥侃大山”,今天,我们继续侃《论语》第二章《为政第二》第11小节。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如何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孔子说,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老师。那么,什么是“温故而知新”?如何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呢?
大火快热,叫做“煮”;小火慢热,叫做“温”。旧的事情、老的知识、过去的历史,叫做“故”。所以,“温故”就是对过往知识和经验的重新思考。重新思考不是简单回顾,而是重新梳理、重新构建,和自己当下的生活建立关联,实现知与行的融会贯通。
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
什么是“十世”呢?一世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三百年后的事情可以预知吗?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因”的意思是沿袭、因循。夏朝过后是殷朝,殷朝过后是周朝,每一个新的朝代都是在沿袭原有朝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继承好的做法,革新不好的做法。先继承后发展,这就是“因”。
怎么才能知道原来的做法?通过查档案,看文献。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因为缺少文字资料,如果有足够的文字资料的话,我就可以证明了。
所以,我们说:档案工作很重要。
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一门心思收藏秦朝的律令和图籍档案。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那些大秦帝国的文献资料,对后来大汉王朝的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刘邦集团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所以就容易在楚汉相争中占据天时地利。后来,大汉王朝的很多治国方略、规章制度、礼仪法典,也都是借鉴大秦王朝的。
对过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通往新世界的必由之路。历史,是面镜子,看兴衰,知规律,所以可以照亮今天的康庄大道。
毛泽东是我最崇拜的伟大人物。他是一个中师生,没有上过军校,没有上过政法大学,但他是最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当然,没有人是生而知之者,这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毛泽东一生都在学习,尤其喜欢读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容斋随笔》《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红楼梦》《水浒传》……很多书他都不止看一遍。他不仅自己读,还要求徐海东、李德生、许世友等大将也读书。他对李德生说:“要读《红楼梦》,要把它当历史读,我是读了5遍才能开讲的。”他对许世友说:“你现在也看《红楼梦》了吗?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
“读五遍才有发言权”,而且这种读不是重复记忆,而是把过去和当下结合起来,让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古为今用。
我想,这也应该是对“温故而知新”有意思的诠释!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孔子看来,好老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更不是经验的传声筒,而是能透过文字,发现知识背后的规律和真理的人。
有人把教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书的(教书匠),照本宣科,没有自己思想,没有自己主张,领导让你让怎么干就怎么干;第二类是讲经的(经师),对所讲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但主要是旁征博引,就理论说理论;第三类是育人的(人师或者导师),有学生立场,能够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我们必须厘清一个问题:学生不是产品,而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既然不是产品,就不可能按照同一个标准和流程来制造。独立的生命,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存在独特性,存在差异性。而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具有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创新思维的人。所以,我们教育应该帮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从学生的天性发出,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先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做到“温故”,然后根据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姚明去打篮球,让潘长江去演小品,让袁隆平去种水稻,让张艺谋去做导演……
所谓天才,就是人才放对了地方。领导的最关键领导力,就是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二十四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家对于其中很多故事都耳熟能详,深以为然。但是,是不是每一则都适合当下的社会呢?我看不一定。
“郭巨埋儿”是二十四孝故事,说的是郭巨家里穷,吃了这顿儿没有下顿儿,于是忍痛把儿子活埋,以便节约口粮,好让母亲能吃饱。虎毒尚不食子。一个被推为古圣先贤的榜样,能干出活埋儿子的事情来,这是不是也太荒唐了。其他的“王祥卧冰”“恣蚊饱血”等……也是荒诞不羁,冰上捕鱼的办法有很多种,驱赶蚊子的办法有无数个,怎么也不应该用这种方法。
“温故而知新”,是在继承中发展,可不是泥古不化,画地为牢。
上初中时候,历史课老师总是让我们背诵天平天国运动的伟大意义,我有一些抵抗。洪秀全、杨秀清他们组织的太平天国,真的是推动了社会的向好发展吗?多少人死亡?多少田荒芜?多少房子被烧毁?多少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历史是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不仅看见了过去,也找到了现在,还会遇见未来的自己。
教育家奥苏泊尔曾经说:“原有认知结构中知识的清晰程度和巩固程度,决定了获取新知识的速度和程度。”
通俗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基础上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我们要求师生必须守住“双85”的学习目标:每一节课必须做到,85%的学生掌握85%的知识,否则就不能开展新课。否则,着急慌忙往下赶课,学生没有掌握的问题越积累越多,问题学生也就越来越多。
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理,实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知识和能力的互相转化。具体说,通过温故,让学过的回到单元思维导图,回到自己设计的知识树上,实现“叶在树上,树在林中”。更进步一层,温故知新就是要了解知识形成的规律,掌握知识使用的规律,发展批判思维和归纳能力。
“温故知新”,重要的是“温故”,方向是“知新”。所以,我一贯反对毁灭性的革命,对“新官上任三把火”总是持保留态度。新官上任,重要的是”温故“,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传统,优势和可能性,然后才是对症下药。否则,对事实都没有搞清楚,不了解,不理解,胡乱解,这样做不出问题才是奇迹。
温故而知新,重视温故,那是基础;仰望知新,那是目标。让我们牢记先生的话,温故而知新,先继承后发展。

欢迎关注猴哥侃大山,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