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代名医世家,他凭医术入仕封王,却自认为是弄臣
踟蹰下山妇,
共申别离久。
为问织缣人,
何必长相守。
这首题为《下山遇故夫》的诗被收入《全唐诗》,署名徐之才,注为“世次爵里无考”之人。其实,徐之才是南北朝名医,在《北史》中有传,曾被北齐后主高纬封为西阳郡王,世称徐王。
徐家七代以医鸣世,徐王是集大成者。有学者认为,“十剂说”便是他的原创。“十剂”是方剂分类法之一,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中医方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这样一位有巨大贡献的专才,后代学者竟“无考”,尤为可惜的是,徐王的医学著作全部亡佚,反而是他未必擅长的诗被留了下来。到徐王的孙子一代,徐家不再以医名世,七代家学至此而绝,体现出古代技术世家“以技以事上”的困境。
▌徐之才墓志铭(局部)
修道世家转为行医世家
据学者杨其霖的《东海徐氏医学世家研究》(本文以下多处参考该论文,不再一一标出)钩沉,徐家本东莞郡姑幕县(今属山东省安丘市)人,后徙丹阳(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仍以原籍称,即“东海徐氏”(东海郡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与姑幕县无关,东海或是东莞之误)。
徐氏第一代是徐熙,西晋时曾任濮阳太守,“好黄老,隐于秦望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芦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徐)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
此说近妄,但当时有“援道入医”之风,许多名医本是道士。陈寅恪指出,南北朝时道教世家有两大特点:其一,原籍滨海,姑幕县即如此;其二,取名不论行辈,多用之、道等字,恰好徐家后代中有徐道度、徐之才、徐之范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气候突变期,整体气温下降约2.5℃—3℃,比今天低1.5℃左右,黄初六年(225年)八月,曹丕率水军从淮河入长江,竟“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这是史籍上首次出现淮河冰封的记载。相比于气温下降,干旱的影响更甚,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崩溃,游牧者大量进入中原,人口大流动引发疫病流行,当时不仅有“援道入医”,佛家、儒家、玄学都纷纷入医。
魏晋贵族好服食,而常用的“五石散”有毒,需专业医生“发散”,这类医生一要医术精,二要有家世。徐家曾经当官,转去修道,再“援道入医”,最受贵族欢迎。
两代入仕但并非高官
徐家第二代是徐熙的儿子徐秋夫,据说他“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擅针灸。
东汉时,医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黄帝学派与扁鹊学派相对应。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意思是,经脉理论、方剂出自扁鹊学派。可见徐秋夫所受家学,依然来自《扁鹊镜经》。传说曾有鬼患病,请徐秋夫针灸治疗。
徐熙、徐秋夫两代均入仕,但都非大官,这与南北朝初期巫风重振有关。
早期中原文明亦尚巫。殷商时,贵族教育以“敬事鬼神”和“孝祖”为主,巫觋地位极高;周代则重礼乐,巫被分为“巫、祝、卜、史”,走向专业分工;春秋战国时,大量官巫转向民间;汉武帝独尊儒术,国家祭奠多被儒生接管,官巫日渐减少,多转为民巫;东汉时,民巫搅动地方,特别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影响巨大,从曹魏起,官方开始严禁民巫。
南北朝时,游牧政权开始统治中原北方,特别是北魏的鲜卑人,尚未将巫术信仰纳入到理性管理的序列中,致巫觋对最高决策影响甚大。
404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误信萨满巫师“有暴祸,唯诛清河万民,乃可以免”,竟真的屠戮了清河一郡,甚至“常手自杀人,欲令其数满万”。409年,占卜者又说“有逆臣伏尸流血”,拓跋珪大杀公卿。拓跋珪办祭天大典,也全用女巫,南朝政权对此极为反感,刻意将巫师、术士、医人排斥在政治圈外。
▌北魏娄睿墓壁画《出行图》
从第三代起开始崛起
到徐家第三代徐道度、徐叔响时,徐家突然受刘宋皇室重视。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身寒微,因军功上位,最终代东晋称帝。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三度北伐,也长期在军中生活。军旅易生疫病,特别是南方军队,常遭疟疾、血吸虫病、钩体病等侵袭,特别重视医生。而北方军队缺乏相应的医学资源,视南下为畏途,比如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军南伐,怕喝江南水染病,竟用骆驼从河北运水到军营,甚至连江南的盐都不敢吃,自带“盐各九种,并胡豉”。
徐道度有足疾,宋文帝让他“乘小舆入殿,为诸皇子疗疾,无不绝验”。宋文帝曾说“天下有五绝,皆出在钱塘”,“五绝”分别是杜道鞠弹棋、范悦诗、褚新远模书、褚胤围棋和徐道度医术。
徐道度后官至兰陵太守,徐叔响则潜心医学著作,但全部亡佚。
徐家第四代有徐文伯(徐道度之子)和徐嗣伯(徐叔响之子),长期为皇家服务。刘宋皇室有遗传性精神病,刘义隆以下,每代皇帝都曾发作。一次,后废帝刘昱(473年—477年在位,前废帝是刘子业)出门游玩,见妇人怀孕,刘昱擅医,说:“此腹中是女也。”徐文伯诊断为双胞胎。刘昱竟要剖腹证明,徐文伯用针灸催生,果然生下两个婴儿。
刘宋灭亡后,徐家兄弟改为南齐皇家服务,徐嗣伯被史书称为“事验甚多,过于(褚)澄也”,褚澄也是名医,在南齐任尚书。
徐文伯曾任东莞、太山、兰陵三郡太守,徐嗣伯则不明,二人写了好几部医学著作,也都失传了。
徐家迎来了上位的机会
在第四代中,徐道度的儿子、徐文伯的弟弟徐謇移居青州,北魏慕容白曜攻占青州时,徐謇作为战俘,被送到首都平城,得到献文帝重视。在平城住了27年后,北魏孝文帝在495年迁都,徐謇又到了洛阳。
徐謇受重视,因北魏从太武帝拓跋焘起,转向抑巫崇道,最重要的推动人物是寇谦之、崔浩,二人均出身秦雍大族,本是五斗米道信徒。寇谦之整肃天师道成新道教,崔浩精通阴阳,提出顺应天道的最好办法是授民时、兴功业,“巫医卜祝之伍,下愚不齿之民也”。
444年,拓跋焘下诏禁巫,民间“私养沙门(佛教徒)、巫师及金银工巧之人”,限期必须报官,否则“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485年,孝文帝拓跋宏又下诏,提出“诸巫现假称神鬼,妄说吉凶,及委巷诸卜非坟典所载者,严加禁断”。
北魏禁巫后,巫觋对政治的影响下降,也开始分工,医的地位反而提高。徐謇因给孝文帝拓跋宏治病有功,被封为大鸿胪卿、金乡县伯。大鸿胪卿相当于外交部高官,秩中两千石(比两千石高一级,仅次于万户),伯是第三级爵位。
到徐家第五代,徐謇的儿子徐践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曾任建兴太守,但远离医术。留在南朝的徐文伯之子徐雄任员外散骑侍郎,是安置老年官员的闲散之职。徐雄喜清谈,得到贵族们的欢迎,史书上称他“亦传家业,尤工诊察”。
徐雄有4个儿子,长子徐之才让徐家走向最高峰。
会治病也能当王
徐之才5岁便诵《孝经》,8岁通《论语》,13岁便进了太学,被称为“神童”,表明徐家已由道入儒。
525年,梁朝皇室、豫章王萧综投降北魏时,徐之才作为他的主簿,被推荐给北魏孝明帝元诩,“敕居南馆,礼遇甚优”。到北方后,徐之才因“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以致“群贤竞相邀引,为之延誉”,大将军高欢将他调到晋阳,收为心腹。
▌徐之才像
高欢的儿子高洋篡位前,遭亲信反对,徐之才说:“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是最早赞成篡位的大臣。高洋登基后,徐之才发现执政转严,立刻辞去赵州刺史之职。
徐之才将自己定位为弄臣,“尤好剧谈体语,公私言聚,多相嘲戏”。一次北齐武成帝高湛生智齿,问是怎么回事,尚药典御邓空文说,多长了颗牙而已。高湛大怒,下令鞭挞邓。高湛又问徐之才,徐之才祝贺说:这是智齿,聪明长寿的人才有。高湛大喜。
高湛有精神病,徐之才“针药所加,应时必效”。570年时,徐之才已官至尚书令,封西阳郡王。历代中医名家中,他的官职应算最高。
徐之才的弟弟徐之范也曾任尚药典御,总知御药事。徐之才死后,他得袭西阳王爵。
徐家第七代人口甚多,但传承家学的似乎只有徐之范的儿子徐敏齐,他入仕北周,北周灭亡后,又在隋朝任朝散大夫,不过从五品下。此后,作为南北朝医学第一世家的徐家,似已无人继承祖业。
多种原因致徐家弃医
为什么徐家后人不肯再当医生了?
首先,徐家能崛起,因赶上空前的好时机。当时中原长期战乱,传统秩序被打破,此前想成世家大族,只有三个途径,即以政治为途径(外戚及权臣)、以文化为途径(经学入仕)、以经济为途径(地方豪强),失序给技术人才带来机会,涌现出许多医学世家,如周澹和周驴驹父子、李修家族、王显父子、崔彧家族等。
其次,徐家华而不实。表面看,徐家七代行医,与皇家关系密切,但每代当官的仅一两人,算不上是真正的世家大族。
其三,徐家成功不全靠医术。除徐之才、徐謇外,徐家其他人均难称仕途成功。二人能上位,因为都跳过槽,作为高官,徐之才几无政绩,作为皇帝近臣,颇有建树。这给徐家留下负面经验:会开玩笑、会结交权臣,比钻研医术有效。所以徐家逐渐放弃本业,转向经学入仕。
其四,医家的社会地位太低。以王显为例,本是魏国名臣王朗(《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位)之后,喜医术(当时很多儒生通医,比如颜之推),北魏宣武帝元恪病死时,王显因治疗无效,也被处死。徐家早在第四代时,徐文伯便“医术高明,亦不乐以医自业”,一有机会,徐家便会摆脱医家身分。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
从徐家浮沉,可见古代发展科技之难。徐之才写过很多著作,《逐月养胎方》思想直通现代胚胎学、围产学,此外《徐王方》《徐王小儿方》《徐王八代效验方》(徐家仅七代,不知为何写成八代)等,均称巨著 ,却全部亡佚。在《本草纲目》中,辑录了164条。(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