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高血压的“四要”与“四忌”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中风”等病范围,临床多以平肝潜阳之法治之。其实高血压的病因有六淫、七情之别,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分,或风寒拂郁,或邪热壅闭,或痰湿内蕴,或阴虚阳亢,或食积中阻,或阳虚痰湿阻络等,非只肝阳上亢一端。因此,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兴强调,高血压病的治疗必须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切忌抱定成见,切忌中药西用。宋兴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疗效甚佳,笔者将其经验总结为“四要”“四忌”,详述如下。
一要明理,即明血压升高之理。
血压升高是血量与脉管的病理改变造成的,应从脉内、脉外、脉管三个方面思考。如心肝两经有热者,火热内燔,熏灼蒸腾,血液暴张逆上,则血压升高;湿浊内蕴,清浊淆乱者,浊阴不降,血中水分过多可致血压升高;阳虚湿阻,水湿不化者,浊水废液壅滞经脉可导致血压升高;情志激变,气机逆乱者,血气并走于上,可致血压升高;痰瘀阻滞者,或压迫血管,或阻塞经络,可致血压升高;风寒外束,络脉收引,可致血压升高;阴血耗伤,阴虚阳亢者,虚阳腾越,经脉失养,脉络紧张可致血压升高。宋兴认为,从中医病因病机学的角度看,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必须深刻认识本病病因、病机,才能收到良效。
二要明诊,即重视中医诊断标准,不唯血压定病性。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通过四诊合参去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的,而不能以某项现代检测指标代替四诊。血压可以作为观察疾病进退的参考指标,不能作为分辨病性的主要依据,若舍四诊而求之于血压,则难察病本。
三要重视湿浊危害。
当今社会饮食生活丰富,不少人贪凉饮冷,恣食瓜果、肥甘、厚腻,往往形体肥胖,营卫壅滞,湿浊内盛。再加上许多患者乱用或滥用中西药物及保健品,其中误用清降、滋补者最多。误用清降则损伤阳气,阳损则浊阴不化;误用滋补则阻碍气机,气滞则水停。加之南方地区湿气素盛,因此湿浊为病者甚多,高血压病也不例外。湿为阴邪,缠绵难愈。宋兴认为,湿为大病之源,恶病之根,这也是本病患者治疗时间长,病情容易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要重视善后调理。
很多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稳定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后续治疗,因此善后调理对于本病的完全康复十分重要。本病患者应以饮食生活调理为主,药物调理为辅,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应嘱患者适寒温,慎起居,以断外湿之路;节饮食,薄滋味,以绝内湿之源;适度运动,以强血脉之本;恬淡情志,以养五脏之根。
此外,治疗本病还有“四忌”:
一忌盲目降压。
宋兴认为,盲目降压者主要是由于错误理解了现代药理学和病理学知识,这种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简单针对现代检测指标用药的方法,是无法发挥中医临床优势的。
二忌盲目清热。
盲目清热者主要是把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与中医热盛生风证简单等同看待,错误认为血压升高均是由于火热内炽所致,所以临床误用清热泻火药物,往往导致脾阳受损,湿浊内生,反而加重病情。
三忌盲目进补。
盲目进补者主要是拘泥于阴虚阳亢之说,认为血压高者均是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因此临证治疗总以滋补肾阴为主。此种证型在高血压病中确实并不少见,果真能正确对症治疗当有疗效。但遗憾的是,有些医者不能正确掌握运用标准,治疗寒湿闭郁、痰浊内盛患者时也盲目运用此法,这无异于抱薪救火,必然加重病情。
四忌盲目平肝。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