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小柴胡汤——产后杂病

212产后大便难——张琪医案

倪某,女,44岁,1981年5月12日初诊。十余年前产后一直大便艰难,经常七八日一行,伴脘闷,纳呆,腹胀,10余年来几经治疗,服用过中成药,或无效,或服药则便,停药便秘如初,辗转求治于我院门诊。就诊时患者面色红润,身体消瘦,脘闷纳呆,时有恶心欲呕,倦怠乏力,尿色黄,大便已四日未解,舌苔白腻,脉弦。辨证为枢机不利,气结不行,治宜和解少阳,转枢气机。处方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0g,红参15g,麻仁2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3枚。

5月20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大便得通,每日1行,食纳亦增,胃脘部稍有不适,上方加神曲15g,麦芽15g。

连服上方10余剂,患者欣喜来告知,多年沉疴,已告痊愈。

解析:《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经方验案评析》

213产后大便难——梅喜庭医案

王某,女,26岁。1982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于1982年12月6日顺产一男婴,大便数日1次,经用开塞露、麻仁丸,大便虽可自行排出,但停药后,仍便秘。诊时大便已5日未解,腹胀痛,面色少华,气短乏力,倦怠纳差,舌淡苔黄,脉细弱。此乃产后体虚便秘。治宜养血润肠通便。方用小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黄芩、党参、半夏各10g,何首乌、火麻仁各12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大便可自行排出。

二诊:守方加生地黄10g,继用5剂,大便通调而治愈。

原按;虚人便秘,多为津液不足,所谓“水枯舟停”。久病体虚、年老体衰,产后津亏、大便秘结、不任攻下者,可用小柴胡汤治之。《金魔要略》中指出:“新产血虚,多汗出、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又云:'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大便反坚,但头汗出,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用小柴胡汤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的作用,故能润肠通便而不伤正气。摘自:鲁遂荣,梅喜庭应用小柴胡汤验案举隅,辽宁中医杂1.99(4):3-35.《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论:产后便秘,也是阴阳不和,此大便难,不是用归芍滋阴滑肠,补水行舟,而是用小柴胡汤泄阳和阴,降阳以和阴,调和阴阳。此就是产后郁冒,阳上厥而郁冒,汗出而亡津,大便秘结难下。小柴胡汤,调和阴阳,以建中气,上则不厥,下则不结。

为何不用归芍,是产后中虚,不受归芍之滋腻,还是另有其它。就脾胃来说,虽然产后中虚,但不至于如此之虚,以虚到不能用归芍,很多产后方,都有归芍的,总论来说,用归芍治产后便难,还是不如柴胡对证。此用小柴胡,就是阴阳不和。上阳而下阴,阳上厥而郁冒,产后亡血而阴下厥,汗后亡津,必大便秘结。小柴胡,还是降胃建中为主。

214产后痢疾——彭含芳医案

王某,于1954年秋产后月余,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中疼痛,寒已复除,胸胁苦满。当时偏执产后阴虚下利之见,忽视其寒热胸满的少阳证状,进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服后毫无效果,反增呕逆不食。复诊改从少阳立法:拟以小柴胡汤加吴萸、香、连。连服2剂,竟收热退痢止之效,渐加调养,迅复原状。[江西中医药1959,(5):15]

按语:前医囿于产后病疾多虚之论,而忽视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少阳证存在,用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治疗,不切病本,服后不唯原证不除,反因苦寒遏阻气机而呕逆不止。所幸小柴胡证未变,仍当用小柴胡汤以挽之,合左金丸兼清肝胃之湿热,以达木调土,止呕止利。《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案是产后月余,才下痢赤白。而不是产后下痢白赤月余。如果是产后病痢疾,此就是属于下厥证。产后亡血,则阳上厥而汗出,阴下厥而病下利。产后亡血,木气下陷而疏泄,则病下利,营血内含相火,营陷而火热,则病下痢,木中之相火下陷,所以下利赤白。而用白头翁加阿胶汤,也属正常治法。后改小柴胡汤,治愈。

215产后发热——黄煌医案

王某,女,28岁。1993年4月15日初诊:自述产后3天发热,体温39℃,周身不适,厌食,微呕,头晕乏力。静脉滴注消炎药7天,热不退,诸症不减。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无力。处方:柴胡50g,黄芩50g,板蓝根15g,党参20g,白术20g,半夏10g,甘草10g,生姜5g,大枣7枚,3剂,水煎服。

二诊:自述热退大半,体温37.5℃。上药加减,3剂,药后热退身凉痊愈。摘自:黄煌,濮传文,方药传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精选.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78.《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论:如产后发热是阳上厥,头晕就是郁冒之象,微呕就是胆胃不降之厥象,只是阳厥,而未见汗泄。如果阳泄汗出,那就是亡津,那就是大便难。

216产后发热——徐素仙医案

患者,女,30岁。1998年12月25日初诊:产后半年,自述产后第3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上升到39.8℃,曾用抗生素治疗1周余而愈。但出院后一直感口苦而恶,时有流涎,喜叹息,二便尚调,自感仍有发热,以午后为主,血培养、子宫附件B超均无明显异常发现。再以广谱抗生素治疗10余日,继以中药治疗,均无效验。初诊时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数,此乃少阳证之变证。治当疏肝利胆,清化痰热,小柴胡汤主之。方用柴胡、竹茹、陈皮、郁金各12g,黄芩、半夏、香附、生姜各10g,炙甘草10g,3剂后,发热已减,惟午后潮热,口中无作恶流涎。但前次求诊时疏忽,未提及其偶有少腹隐痛,恶露未净,微有恶臭,夜间梦多易醒。此乃初感外感时,为产后血室空虚,外感乘虚而入,余热在血室,故而恶露难净,热入血分,夜寐难安。遂加生石膏20g以清下陷之热,去黄芩苦寒;加芍药以缓急止痛,兼滋阴养血,退热除烦;加益母草12g,活血祛瘀,又能清热解毒。服7剂,自觉诸热已除,胃纳渐佳,无不适感。《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217产后发热——梅喜庭医案

李某,女,28岁。1980年8月16日顺产一女婴,第6日突然恶寒发热,体温达39.8℃,以产褥热收住院。经中西药解热,四肢酸痛、心悸乏力,口干不欲饮,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产后气血皆虚,麻、桂是禁药,和解表里.。只能用小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15g,黄芩、党参、半夏、防风各10g,苏叶6g,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日后复诊,体温已降至37.8℃,头痛、恶风寒消失。原方去防风,加藿香、陈皮各10g,再投2剂。

三诊:体温已降至正常,食欲稍见好转,虑其病后脾虚,拟加调理脾胃之品,以巩固疗效。

原按;《伤寒论》记载:“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产后体虚,复感外邪,恶寒发热,表邪内陷,客于少阳,治宜和解。本案以小柴胡汤加苏叶、防风和解少阳,发散表邪,而获良效。摘自:鲁遂荣,梅喜庭应用小柴胡汤验案举隅.辽宁中医杂志,1999(4):34-35.《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218产后发热——庞泮池医案

张某,24岁。初诊:1975年5月23日。剖宫产后第5天,身热已4日,曾用抗炎1号中药针剂、庆大霉素等肌内注射,身热不退,朝轻暮重,昨夜发热高至38.8℃,汗出颇多,乳房作胀,下腹疼痛,咳嗽有痰,恶露不多,小便涩痛,脉虚大而数,苔腻,舌有瘀斑。此属新产后气血已亏,恶露未净,外邪乘虚而入,肺气不宣,寒热往来,邪恋少阳。当予小柴胡汤和解清热,化瘀生新。柴胡9g,黄芩9g,制半夏9g,党参9g,炮姜3g,大枣3g,当归9g,川芎9g,桃仁9g,益母草30g,1剂。

二诊:1975年5月24日。药后身热渐退,昨夜37.7℃,晨起已退热,自汗减轻,恶露增多,咳嗽有痰,脉转濡数,苔腻稍化。前方有效,益以宣肺。守方加杏仁12g,桔梗9g,象贝母9g,2剂。

三诊:1975年5月26日。身热渐退,24日夜37.5℃,25日夜37.1℃,咳嗽、自汗均,脉濡细,舌根部苔白腻。仍守前方,佐以和胃。柴胡4.5g,黄芩9g,制半夏9g,孩儿参9g,炮姜3g,当归9g,川芎9g,益母草30g,砂壳4.5g,陈皮4.5g,2剂。5月28日病愈出院。摘自:沈丽君,包来发,申江医粹续集,妇科名家庞泮池学术经验集.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38-39,

219产后发热——沈衡甫医案

刘某,女,28岁。病史简介:第1胎第1产,足月自娩。产前,血压上升至20.0/13.3千帕150/100毫米汞柱,曾有一度发痉。产后第7天,体温突然上升至39.6℃。检查:心、肺(一),腹部无压痛,两肾区无叩击痛,乳房无炎症现象,乳汁分泌正常,恶露无臭。血常规检查:白血细胞13.4 ?10/升,中性粒细胞0.85,当时曾先后给予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治疗,以及冬眠灵静脉滴注,安乃近小剂量穴位注射等,高热持续3天不退。第4天,邀中医会诊,共同治疗。

中医治案:第一胎产后一周,恶露虽少未净,腹不胀痛,寒热往来,连日不解,头痛面浮,口苦作恶,胸痞,时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数。肝阳素旺,复因产后血室空虚,邪乘虚人,居于肝胆之经,少阳之气不和,营卫失调。拟小柴胡汤加减,以调枢机而和营卫,使邪热循经而散。处方:

醋炒柴胡2.4克,炒黄芩4.5克,人参片4片(吞服),全当归9克,炒白芍4.5克,姜半夏9克,紫丹参9克,粉甘草1.5克,益母草9克,炒黑荆芥2.4克,生姜1片。

服上药1剂,得汗而热减;服两剂后热退(37.4℃);服3剂后热罢,最后以和养之剂调治,服8剂而收功。(沈衡甫,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8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10:14)《经方临证集要》

220产后发热——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二十七岁。初诊: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八日。足月产,产后第八天,体温忽上升至39℃。西医检查:无呼吸道感染、乳房炎、尿路感染等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34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5%。西药用抗生素、退热剂等三天无效,邀编者诊治。恶露未净,色黯,有臭味,往来寒热,晨低晚高(昨夜99℃),头痛腰酸腹痛,口苦,咽干,欲呕,胸闷,时欲深呼吸,无食欲,小腹压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数。拟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合剂加减:北柴胡8克、黄芩6克、法半夏9克、党参9克、炙甘草2克、生姜3克、白芍6克、丹参9克、桃仁9克、茯苓9克、丹皮6克。服两剂。

二诊:一月三十日。药后汗出,热降至37.8℃,胸胁苦满及腹痛减,恶露较多,食欲增加,大便通顺,苔腻去,脉缓。续服上方三剂,调理而愈。《伤寒论运用法》

(0)

相关推荐

  • 柴胡桂枝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柴胡四两(12克),半夏洗,二合半(6克),黄芩.人参.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一两半(4.5克),甘草炙,一两(3克),大枣擘,六枚[服用方法]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 ...

  • 《伤寒论》——柴胡桂枝汤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1],微呕,心下支结[2],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四两(12克),半夏洗,二合半(6克),黄芩.人参.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一 ...

  • (十四)小柴胡汤——疟疾,郁证,厌食证

    157疟疾--张德超医案 王某,男,24岁.夏秋间患寒热已四日,每至下午二时,寒战发热,高烧至40℃,入暮汗出热退,头痛身楚,胸闷,泛恶,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弦数.血涂片找到间日疟原虫.辩证为少阳症 ...

  • (三)小柴胡汤——长期发热

    21少阳外感--李宇铭医案 叶某,男,23岁,香港人.2013-10-08感冒半天.今晨开始流涕,数小时前始觉整个咽喉部不适,轻咳无痰,平素眠浅易醒.舌暗红胖,苔薄白,脉寸涩,关尺弦.与小柴胡汤原方. ...

  • 胡希恕小柴胡石膏汤医案

    养生之家导读:[组成]柴胡24g,党参9g,黄芩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半夏12g,生石膏45~120g. [功用]疏解少阳,清理积热. [适应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或纳差恶 ...

  • (十四)大承气汤——产后胃实,产后恶露不行,产后杂病

    107伤寒二便闭--张景岳医案(明) 一壮年,素好火酒,适于夏月,醉则露卧,不畏风寒,此其食性脏气,皆有大过人者,因致热结三焦,二便俱闭.余先以大承气汤,用大黄五七钱,如石投水.又用神枯丸及导法,俱不 ...

  • (十八)小柴胡汤——经期杂病

    202经期头晕--冯世纶医案 赵某,女,32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14日.患者诉3月18号来月经,吃活血化瘀药之后出现头晕,头晕时伴有出汗,从小到大一直胃痛,不敢吃凉,时口干,饮水多,鼻塞,涕黄 ...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 ...

  • 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注解

    马丹阳不仅是道家的成就者,而且医术也相当高明.据说,天星十二穴的治杂病歌诀就是传自马丹阳. 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个穴道,分布在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两条脉上:每一个经络上的穴道数量不一,例如膀胱经上最多 ...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注解

    老祖宗留下的绝技:天星十二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注解 <黄帝内经>中记载,说人身上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其实就是说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穴道数量在历代 ...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疗杂病疗效显著

    以下是笔者多年前做的笔记 祝福:中秋快乐.平安幸福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总诀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 ...

  • 『常用便方』妇科: 治产后杂病便方系列

    治产后杂病便方方1[组成]黄酒150 毫升.红糖100 克.[用法]黄酒煮沸,加入红糖,续煮3 分钟,待凉顿服.[主治]产后单纯腹泻.方2[组成]陈艾15 克(炒热).黑姜15 克.[用法]浓煎服.[ ...

  • 【每日歌诀】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歌诀详解(附音频)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马丹阳(1123年一1183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遇仙派的创立者.初名从义,字宜甫,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宋陕西扶风人.后迁往山东登州宁海县(今山东省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