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语言规划学的实践品格——在“国家安全中的语言战略”高峰论坛上的总结发言
语言规划学的实践品格
——在“国家安全中的语言战略”高峰论坛上的总结发言
(2017年12月30日)
潘文国教授已经为本次论坛做了精彩的学术总结,我再做的学术总结,是为潘文国教授的总结“做注”。我把本次论坛的特点,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话题意义重大。国家安全与语言战略,于国于学都属于“宏大叙事”。这次论坛,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语言,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论坛提出的很多问题,具有整个中国的语言规划层面的意义;有些话题,不像讨论主语、谓语、宾语那么轻松愉快,特别是最后一个专题,确实有些沉重。
第二,涉及内容广泛。本次论坛视野开阔,讨论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语言在国家安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怎样为“语言安全”分类?各类别的“语言安全”有哪些特点?问题广泛,与参会者来自广泛的领域相关。
第三,有问题,有思路,有举措。本次论坛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不是“大脑游戏”,而是来自一线,来自实践,来自对材料的分析。论坛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不完全是坐而论道。
第四,学术使命感。会议参加者都秉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家国情怀”。语言规划学和语言规划学者本都应有实践的品格,正视中国发展中的语言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这些问题,并致力将研究成果付诸应用,应用于智库,应用于学术,应用于社会大众。
我国当前需要关注的与语言相关的安全问题,根据会议讨论和已有研究成果,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国语)的推广问题。这一问题表面上属于习得规划,其实牵涉到语言地位规划。语言地位规划是语言政策的核心,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语言地位规划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通过本体规划、习得规划、声誉规划等不断巩固。就国家安全角度看,这一问题牵涉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一定要根据科学规律把这一工作做好,做稳妥。把这一工作做好做稳妥,要有使命感,要有激情,也需要大智慧。
2.民族地区多语种人才培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专业领域语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汉族的少数民族语言学习。
3.港澳台地区的语言认同问题。特别是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年轻人的语言认同和文化认同。要对这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要有分析,要有对策。
4.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全球治理,必须重视国际话语权问题。在国际话语上,我们目前还没有到“设置话题”的时候,有时候还是在被动应对。我们应该了解国际各区域、各国家、各组织对中国的看法,认真分析这些看法,制定有效应对措施,逐步引导,步步引导。在引导过程中,再来设置话题。获取国际话语权是一个过程:首先,你的声音要能够传出去,让人听到;其次,能够吸引住人,有人愿意坐那听;第三,不仅人愿意听,而且能听明白;第四,不仅能听明白,而且还能相信你;第五,不仅相信,而且合适的时候,还能帮帮腔;第六,遇事主动要求你来谈谈,要你来设置话题。话语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且需要一个话语体系来支撑。当然,国际话语权说到底是一个国际形象问题,我们能够在国际上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问题。
5.“一带一路”的语言问题。“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我国对“一带一路”的语言了解太少,掌握太少,还不能够用“一带一路”人民习惯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观念。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都需要“语言顺通”;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语言纽带的系连,需要语言钥匙打开一把一把“心锁”。
6.全球华人的语言传承及华人文化认同问题。这个问题,本次会议讨论得比较多。一方面,很多华人社区重视华语教育,重视华人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许多华人传统区域,正在失去华语,失去华文。潘文国教授报告的印度尼西亚华文的命运不是孤例,东南亚很多华人社区,华文教育都在蜕变为“华语教育”,蜕变为第二语言教育。当华语不再作为社区交际语时,华语教育和华语传承该如何进行?这就是“华裔语”或“华语祖语”教育的问题了。
7.孔子学院的形象、功能及其发展问题。孔子学院已经是中国的一个品牌,应当得到支持。不过,树大招风,品牌有品牌的荣光,品牌有品牌的苦恼。孔子学院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比如,孔子学院的形象,包括对外形象和对内形象,都需要继续建构,有些地方甚至需要重构。孔子学院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是语言传播还是文化传播?是主要传播历史文化还是当代中国?孔子学院有哪些发展的机遇和风险?
8.语言资源保护问题。语言资源的理念已经获得共识,但是现实中,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汉语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仍是一个大问题,语言资源的流逝依然严重。应当认识到,语言资源的流逝,不仅流逝着语言文化资源,而且也潜存着各种社会隐患,会因此诱发地方矛盾和民族矛盾。
9.网络语言及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问题。在虚拟语言生活中,只关注网络新词语,太单薄了!网络是个虚拟空间,如何过好虚拟语言生活,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和谐的语言生活,不仅是现实语言生活的善治目标,也是虚拟语言生活的善治目标。只有虚拟语言生活和谐了,才能真正实现网络安全,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走向世界,也许我们中国人是先从网络走向世界,而不是先从现实空间走向世界。这一点应该特别注意。
10.语言智能的发展及其引发的伦理学问题。语言智能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语言智能发展得如何,关系到国家的软硬实力,是“大安全”问题,是语言规划必有之篇章。此外,当智能机器人进入社会,与人类共处共事之后,马上会产生一系列伦理学问题。这些伦理学问题也会成为国家安全、乃至全球的安全问题。
11.普通话的规范使用和母语教育的问题。语言的规范使用决定着民族的文明程度,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水平,根本措施有二:其一,做好学校的语言教育;其二,文学家、大众传媒、行政公文要起榜样作用。其中学校教育是更长远、更根本的。
12.语言与认同的问题。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语言与认同有关系,但是语言认同究竟是哪个层面的认同?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还是国家认同?有时候把语言认同的功能看得强,有时候又把它的功能看得太弱。
13.语言意识。我国自古以来,就较为缺乏语言意识。史书很少记录古代汉家王朝如何与外族人说话,好像少数民族说的都是汉语。今天的会上,陆俭明先生请台上的三位专家打分,看人们对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的认识,三位专家分别给出了5分、5.5分、7分,平均起来也不到6分,不及格。依我看,这分还是打高了,在这方面的语言意识,我认为还处在启蒙阶段,需要对社会的启蒙。认识不到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就是最大的危机!陆俭明先生多次呼吁语言意识问题,今天胡壮麟先生、戴庆厦先生用具体事例讲了美国、中缅跨境景颇语的情况,发人深思。
14.一些特殊词语。一些语言生活、语言规划中的常用词,如“母语、国语”等,在中国的语境中却较少使用,这是值得研究的。
国家安全视域中的语言问题可能还有许多,上面列出的问题也不一定都合适,仅供参考。满满的两天会议,开得非常好,收获非常大。中国的语言规划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使命,因此应当也能够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学术流派。
再过一天就是新年了。2017年,就这样作别了;2018年,就这样降临了!记忆是美好的,因为它贮存着我们的努力、收获、快乐,也有一些感叹和无奈;未来是激动人心的,因为它充满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机遇、挑战,还有诗与远方。祝各位新年新气象,新年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