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聊一聊寿光的“古八景”和“新八景”

​关于寿光八景,我以前写过多篇,今天打算把寿光的“古八景”“新八景”掺和着一块聊聊。

说到“八景”,就要先说“八景”的起源了,关于八景起源,一致认为是源于道教文化,道教是本土宗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道教中的八卦、八仙、八大神咒等。就算到了近代,“八”与“发”发音相似,又赋予了发财的寓意。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八”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到了宋代,宋迪创作了一幅“潇湘八景图”。描绘的是潇湘一带、湖南的八处名胜。“潇湘八景图”一经面世即引起了轰动。随后各地效仿,推出了各自地区的“八景图”。
明清时期“八景文化”更是到了顶峰,推出能代表当地风景名胜的“八景”已经是“政治任务”了。
“八景”源于道教,起于宋,兴于明清。由单纯的道教用语延伸成了景观用语。
关于寿光的“古八景”记录,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王椿的《续寿光县志》,也符合“兴于明清”的大体年代。
寿光的“古八景”有“熙台秋月”、“望海崇台”、“仓颉双井”、“宋台神釜”、“周疃海市”、“雾现霜城”、“王高银刹”、“星落石臼”。
“熙台秋月”中的“熙台”指的是建在县署后面城垣上的“熙熙台”。台名取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句意。城垣本就高大,“熙熙台”又建在了城垣之上,愈发显得高大巍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古代的寿光城没有北门呢?而且还在北门的位置的城墙上建一座“熙熙台”呢?是为了保证县衙的安全?站岗?放哨?瞭望?还是有什么风水阴阳呢?
“望海崇台 ”中的“台”又叫黑冢。大体位置在西黑村附近,传为秦始皇所建,今已无迹可寻,只剩传说了。根据“望海崇台”的传说,寿光市区还建有“望海楼”,寿北的农业基地建有秦始皇雕像。

“仓颉双井 ”在仓颉墓前。(仓颉墓大体位置在现在的“启秘巷”附近,今已无存)墓地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深井,虽说两井近在咫尺,听说却是一口井是甜水,一口井是漤水,很神奇。
“宋台神釜”中的宋台指的是寿光城南的“呙宋台”,传说呙宋台前有“海眼”,人们怕生祸端,于是做了一个大铁锅,把“海眼”塞住了。当然传说不足为信,但呙宋台的历史厚重久远却是事实。呙宋台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商末、西周早中晚、春秋、战国、汉至南北朝几个时期的文化层。
“周疃海市”以及“雾现霜城”都是属于“虚”景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海市蜃楼”。区别只是周疃的海市在“海上”,“雾现霜城”在清水泊、巨淀湖。古时的海岸线要往南很多,当年秦始皇站在“道口”附近的望海台上就能看到海,现在到海还得五六十里路,古时大家洼的“筏子口”出门就是海,现在离着海还大远远……
“王高银刹” 中的“刹”指的是“王高塔”。说到王高塔就不能不提“慈化寺”。塔是慈化寺的一部分,随着日久年深,寺没了,塔还在,“王高银刹”成了八景之一。王高塔在“破四旧”中被炸毁,千年古迹,化为瓦砾。前几年,寿光复建了慈化寺、王高塔。一处胜境也算是有了传承。其实历史上多数“名胜古迹”都是拆了修,修了拆,能把“招牌”保留下来就算不错了!时间就是好东西啊!把新物件打磨出了包浆,又成“文物”了……
“星落石臼 ”中的“星落”是寿光城西四十里星落村(今划归青州市),“石臼”是“状如石臼”的陨石。“苇湾旁有一陨石,状如石臼。因属罕见,旧为八景之一”。陨石又叫“星皮”,从资料记载来看,寿光落陨石的地方也不少,只是没有星落村的陨石大,没有星落村的陨石有特点。我们邻村就有一块“星皮”,六十岁以上的人都记得,后来让“南蛮子”偷走了。星落村的陨石现在也不知去向,有的说是让日本鬼子偷走了,有的说是修桥垫在了桥底……期待它重现天日的那一天吧。
时代发展,旧景物消失、新景致生成,也是发展规律和必然现象。寿光的“古八景”中也就只有“呙宋台”还残存着部分台基向人们诉说着它的久远和沧桑。其它的景物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只能通过前人的文字来感受、凭吊它的美好和曾经了。
进入新世纪,新世纪嘛!就得有新形象、新气象!2003年寿光日报社发起了“寿光新八景”评选活动。
寿光“新八景”由此诞生。
“寿光新八景”是,“弥水环翠”、“林海觅幽”、“圣园寻芳”、“菜乡硅谷”、“巨淀丰碑”、“银杏承云”、“银滩映日”、“广场情韵”。
“弥水环翠”指的是弥河观光带,各种公园散落两岸……比如滨河湿地公园,月季园,农业生态观光园,植物公园,牡丹园,五色土广场,爱情公园,以及拆除了的“欧洲村”……
弥河是寿光的母亲河,尽管两场大水把寿光呛得眼睛流泪、鼻子冒泡,但是寿光人勤劳、倔强、不服输!从泥里水里爬起来,挽挽袖子,骂声娘!又是一片生机盎然……扯远了,由“弥水环翠”想到了弥河大水,多说了这么几句。
“林海觅幽”说的是“林海生态博览园”。能在盐碱地上拨弄出这么一片绿色也实属不易。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的森林公园,集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因为我没去过“林海”只能说这么多。
“圣园寻芳”指的是“仓圣公园”。仓圣即“仓颉”,仓圣公园的湖心岛建有“仓颉纪念堂”。虽说“仓颉墓”、“仓颉双井”都无迹可寻,但是仓圣公园及“仓颉纪念堂的建立也算是寿光人对“文祖仓颉”的纪念和敬仰吧。寿光因为有了文祖仓颉“文圣”而叫“圣城”。挖掘历史,贾思勰成了农圣,又深挖!夙沙氏成了盐圣。现在寿光成了“三圣故里”,不知道往后还挖不挖呢?
“菜乡硅谷”指的是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狭义的说“示范园”是蔬菜种植者的“心中圣地”,依托菜博会掌握着“新、高、精、尖”的种子、种苗及种植技术。广义的说整个寿光就是个蔬菜大硅谷也不为过。我曾看纪录片《蔬菜改变中国》后写了一篇观后感,如下:纪录片开头就从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我的家乡寿光市开始,由此可见寿光蔬菜在全国蔬菜生产、流通环节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蔬菜硅谷”可不是徒有虚名。
寿光蔬菜的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它经历了几代人的付出。无论成绩还是成果,都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得来的。当别的地区的人们在农闲时节晒太阳、炕头聊天、“砸牙”的时候,寿光人早已开始了白天大棚劳作,晚上放下大棚保温被后还要“挑灯夜战”。
前几天,一位朋友切身实地参观考察了寿光蔬菜种植、流通的过程,不由得发了一阵感慨,“寿光人太能干了!没白没黑!寿光人没有道理不富裕起来……”
富裕起来的寿光人,不保守、不吝啬。他们把蔬菜大棚生产技术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教授技术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笔者认识几个大棚种植户,他们去海南承包了土地,建起了蔬菜大棚和瓜果基地,利用南北方的温度差异,依托寿光蔬菜物流园,做着“南菜北运”的生意,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打得就是这个时间差”。
当然,寿光蔬菜的技术输出也不是百分百成功,有的地方吃不了寿光人的苦,受不了寿光人的累也就半途而废了。
“寿光模式”的底色是吃苦耐劳。
两场水灾,对于寿光蔬菜大棚可以说是遭遇了“灭顶之灾”。支援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涌来,抗洪排涝的同时,还要保证蔬菜生产、稳定蔬菜价格,勤劳朴实的寿光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泥水里爬起来,并且“满血复活”。“满血复活”没有捷径!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
寿光人“急公好义”!从非典到地震到新冠,寿光蔬菜总能在第一时间“千里驰援”。
一棵菜,改变了你我
一棵菜,改变了家乡
一棵菜,改变了中国
一棵菜,甚至(一定)还要改变世界……
“巨淀丰碑”指的是“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纪念馆。牛头镇是寿光的红色根据地和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的“八支队”以及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让我们深知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现在已经列为“寿光历史建筑”并已挂牌保护。我也有机会在今年九月三十号的烈士纪念日这天、在纪念碑前参加了“历史建筑”的揭牌仪式。那一刻的心中有升华、有触动……
“银杏承云”说的是孙家集街道张家寨子村六百年的古银杏树。银杏树最初在村子的后面,后来有了学校,银杏树圈进了校园。学校也成了“银杏小学”。“银杏”+“学校”这不就是“杏坛”嘛!六百年古树历经沧桑,“十五旅”也曾打过它的主意,打算伐了银杏树做枪托,幸好村人筹集上交木料才保住了古树。这就是传说的“筹木换树”。也有另一个版本,说不是十五旅,是日本鬼子。现在学校已经合并、停用,但是银杏树还是主角,银杏小学成了银杏广场。“银杏承云”之下,是盛世的繁华,是熙熙攘攘的过往……
“银滩映日”是寿北的万亩盐田闪银辉,古有夙沙氏在这片土地上开创华夏制盐先河,今有寿光人“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的浪漫……说起寿北的万亩盐田,我也出过一份力!开发寿北那年,我十七岁,从八月十五开始出夫,一直到上冻,在北大洼里推了一个多月的车子,推土筑坝、修盐田、修虾池、白天推、晚上推,从家里走时是“白脖干净一小伙”,一个多月摔打成了“又黑又瘦的长毛贼”。盐场大丰收没忘了俺,分了两袋盐,听说虾池也丰收了,没见大虾。
“广场情韵”说的是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还能有这么一处休闲娱乐之处,也算是市民最大的福利了。特别是广场南面的夜市一条街,更是寿光夜生活的中心。小吃、饭店、酒馆……通宵营业。那年,有朋远方来,想体验一下寿光的夜生活,我没二虎,“走!咱们去广场……”人民广场的人气太旺了,车难走,人挨人,音乐、喧哗、叫卖、烧烤……城市的烟火气息倒是很足,住在附近的表哥却回了乡下,一脸苦笑着“喳喳的慌,困不好觉……”
“古八景”、“新八景”啰啰嗦嗦的说了一大堆。古也罢、新也罢,呈现的都是历史节点中的美好。每个节点都有人物、景致走心,或怦然心动或念念不忘……“新”能怎样?“旧”又如何?古人是现在的我们,我们也将成为古人,用不了多久,历史的风尘也会将我们掩埋,成为文化层的一部分,任由后人挖掘。如此说来,什么八景、十景、二十四景已经不重要了,最美的风景其实就在当下。
那就活好当下,感受美好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