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老师带着学生改了3遍!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编者按】
丁向红:苏州市甪直甫里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育硕士,教龄20余年。曾主持校文学社工作,现主持开展校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发表教学论文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多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点击听取文章音频版
阅读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一遍遍修改后的结果,也要关注丁老师给出的一次次好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就能明白好文章怎样写出来的!
丁老师课堂的作文原题:
上面是课堂限时作文题目,下面的四篇文章都是得意弟子陆晨媛所写。在三稿中出现一些典型的文病,你犯过吗?
)
人的一生中,扮演着许多角色。如今的我,在父母面前,角色是女儿;在弟弟面前,角色是姐姐;在同学面前,是同学;在老师面前,角色是学生。
外头下雨了,屋内的雨似乎更大,多像一首贝多芬所奏的交响乐啊!
后来,母亲给我买了一本书,叫《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我终于明白,原来母亲更生气,是因为我没有明白,学习是为谁学的!
【第一稿分析】
本文缺点是没有构思,属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的类型。这从开头“人的一生中,扮演着许多角色。如今的我,在父母面前,角色是女儿;在弟弟面前,角色是姐姐;在同学面前,是同学;在老师面前,角色是学生”一组句子可以看出,那就是顺着提示语的回答。而且后文又不是按照这些内容组织的,就像在头顶上长出瘤,非常多余,面相难看。开头这个关键位置往往是开门见山,或者是先声夺人,或者是迅速引人入境,泛泛议论,与文章主旨与结构无关的议论,都应该果断砍去。
另外,文章主体风格不一致。前面一半是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这在散文中常用而且是有效的表达。如果一贯下去,写成记叙性散文,也未尝不可。但是,后文在写到对学生角色迷茫时,却采用了有具体生活情境的描述,譬如“外头下雨了,屋内的雨似乎更大,多像一首贝多芬所奏的交响乐啊”。前后截然不同方式和情味的表述,在同一篇文章中显得格格不入。作为一个整体,前后的叙述风格应该一致,这才能产生和谐美。
文章最后,表达“我很荣幸扮演这个角色——学生”,“荣幸”何来?既不能与上文衔接,更谈不上有力收束前文,因此,这也是败笔。恰当运用一个词语,关系到语言的准确,思维的缜密,章法的严密,不可轻慢懈怠。
建议:重新构思,学会用事件、形象来传达思想情感,因为文学美在意象。
自从成为一名学生,我遇到了我的同学。我们共同沐浴着知识的阳光与雨露,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努力地成为一名更好的学生,我们是肩并肩的战友。
面对不同角色的人,我们需要不同的方式。为了让他人认可自己的角色,首先需要尊重他人的角色。
【第二稿分析】
第二篇有了构思,对学生角色的理解随年龄渐长渐丰,并以此为线索组织材料。开头从自己的形象入手点题,然后回顾由向往到成为一名学生,然后从自己的成长到对与同学、老师关系的认识来解读学生角色的含义。因为年龄的缘故,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有拓展的空间。
第一节显然直接入了题,去掉那些议论,头脸干净多了。开头形象而直接,好!
第二节写得非常好!有事件有画面有细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向往学校纯真无邪的童趣。
第三节概括描述,略显概念化,后面的几节尽管也用了比喻、引用手法,还是形象性不足。
综合比较表述形式的效果会发现,细节的描述能丰富内容,又能增添情趣,增加形象生动之美。可以沿着第二节的写法修改后面的内容。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角色,也都有各自憧憬的角色。作为学生的我,从小就向往那些在讲台上绽放光芒的老师,为了成为这个角色,我不断努力着。
一直以为老师这个角色很好当,其实不然。
此时,我才发现我忽略了一个大错:有的同学是不会这题目的,我讲的语速过快,他们就没时间慢慢去琢磨,去想,跟不上节奏。是我只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中,忽略了他们的思考啊!当反应过来想去纠正这个错误时,下课铃又准时响起了!
老师不好当啊!那些在讲台上不紧不慢讲题的老师们,在绽放光彩的背后,她们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啊!对她们的敬佩又高了一段。
每一个角色都不好担任,为了自己角色得到认可,加油努力!
【第三稿分析】
本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主旨明确。这满足了优秀作文的部分要求。
本篇再提取意象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憧憬老师的角色是本篇围绕展开的点,切开小,可以集中阐述描写。作为记叙文,那当然要选择事件作为表达的意象。前面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没有提炼出明确的思想情感;另外也没有集中的意象,串联起全文,因此散杂,连贯性不强。
组织结构的线索分明。情感思想变化也很清晰。从憧憬老师角色到开心担任老师角色,再到感慨老师角色难,勉励自己担当好每个角色,内容取材简单,但意蕴还是比较丰富的。这也是记叙文要善于选材,表达主旨的文体要求。
但是作为记叙文,议论还是偏多。画龙点睛,点睛的笔墨在文中那就是一点,两点,尽管少,但精光四射,统摄全篇。我非常欣赏叶圣陶先生的比喻,记叙文就是把思想寄寓在事件叙述、人物塑造、景物描画中,如同盐化在水里,而不是盐是盐,水是水。议论太多,就冲淡了情味。文章主体部分叙述给同学对数学答案的一件事,在体验教师角色的过程中开心、自信、、文章后面的感慨很多,应该转化成形象,不落痕迹。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角色,也都有各自憧憬的角色。作为学生,我从小就向往那在讲台上绽放光芒的老师,为了成为这个角色,我不断努力着。
我一直认为学生难做,老师好当,其实不然。
望着台下那几十双期待的眼睛,我开始对答案。由于紧张,报错的现象时有发生。前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还算顺利,但大题目有些同学不会,我只得硬着头皮讲解了。由于对题目类型不熟悉,我做不到像老师那样镇静自如。晾在黑板上,真是太丢人了!只能重新读题,重新研究题目,像爬不出热锅的蚂蚁那样焦躁不安。还好!终于弄懂知道该怎么讲了。
我抬头看教室,发现同学们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南边那一堆正围在一起窃窃私语,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北边的那一组犹如身处闹市外,埋头奋笔疾书,原来在做其他作业。
正当我不知所措,老师来了。她语速不紧不慢,我们轻松地跟着她的思维。她讲完了,同学们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这让我松了一口气,同时更加敬佩老师了。
每一个角色都不像看着的那么容易!
为了担当起角色,为了憧憬的角色,努力吧,少年!
【第四稿分析】
本文有如下几个优点:
1.小事情,大道理。从一次对答案的事件中体验教师角色的甘苦,从而由“憧憬教师的光芒”到体悟到“角色不像看着那么容易”,自然过渡到自我勉励:为了担当起角色,为了憧憬的角色,努力吧,少年!角色的含义在换位中得到更深刻细腻的表现,立意也自然得到了展现。找到合适的意象,就基本产生了这篇文章的雏形。
2.开合有度。记叙内容展开,要找准时间节点。知道消息时、上课铃响时、台上对题前段中段后段、老师救场时,这些节点分别处在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每个环节又各有心理情绪变化,如此安排,经纬交织,既清晰明了,又浑然一体。而矛盾冲突即高潮部分,是行文重点,也恰是作者着力描写的部分。
首尾点题呼应,结构圆合。选材恰当,与文章中心统一融合。内容与结构统和成一体。
3.衬托合理自然。台上活动一般处在全班视线焦点之中,因此同学的反应既是与我的互动,也是对我的态度。非常高兴地看到在场景描写中作者没有忽略自己以外的人物环境,做到了物我交融,处理得合理自然。当自己窘迫不安、手足无措时,那个镇定娴熟的老师的形象总是与自己形成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折射出对角色的感受与思考,巧妙地规避了议论泛滥的毛病,为揭示主旨作好铺垫,并强化了主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