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饿了!优秀作文中的饮食文化——三条意见,六个案例写出饮食的特色和文化的蕴意
文/陆大勇
在作文中谈吃、谈饮食文化,并成为一篇优秀作文,其实并不容易。有同学来信说,自己喜欢吃,并非贪嘴而食,从文化上看吃也是一种文化,但是落实到作文中,却难以写出彩,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如何让自己谈吃的文章让人垂涎欲滴?得到老师的欣赏?
这里我们给出三点意见:
01
一是写出饮食的特色,如它如何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写出制作的过程。细致的制作过程,能引起读者的思想共鸣,引发读者对这种美食的好感。
如:春卷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将酱肉、蔬菜一类切成长条后炒至半熟做馅儿。轻轻地把一沓粘在一起的透明雪白的面皮一张张地揭起,平铺在干净平整的桌面上,然后用筷子夹着馅儿放在面皮的中央,形成横条状,然后揭起皮子下边往上一盖,左右对折,再顺势往上一卷,面皮就自动黏合在一起。通常,人们会在封口处蘸上一些清水,以防止在炸的过程中突然开裂。然后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盘子里,等待要吃的时候去炸。放在油锅内的春卷冒着泡泡,像一条条机灵而顽皮的小鱼在水面嬉戏,炸至金黄色时,那一份浓郁的香味已经迫不及待地扑了过来,赶集一般迅速,这种香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个信息传给你的大脑,唾液马上流下,美味诱惑,美味难挡啊!当春卷摆放在白色的盘中时,两者相互映衬,则白者愈白,似玉般剔透,金黄者愈金黄,似黄金般耀眼。看了之后,你是不舍得再吃的,一盘春卷宛如一件工艺品。透过半透明的金黄的皮子,还可以看到一丝绿,透出生机勃勃的喜悦、绿色的希望和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激情。(《春卷》)
再如:刀削面的做法十分有趣,先搓一个面团,揉匀,揉软,揉到表面光滑、平整为止。然后左手托着面团,右手持着特制的弧形削刀,“嚓,嚓,嚓……”一刀接一刀地削出薄薄的面片。只见这些面片一叶连一叶,如流星赶月一般,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白色的弧线,“扑通扑通”落入汤锅。汤滚面翻,这些被翻起的面片好似一个个机灵可爱的小鱼宝宝,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有意思!等到热气腾腾的刀削面出锅时,再根据个人口味浇上不同的卤汁,一碗香飘十里的美味佳肴就做成了。(《山西刀削面》)
02
二是写出饮食的文化意蕴或社会意义。各地的饮食美味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有一定的文化意蕴,在我们写饮食的过程中,只有揭示出其历史文化意蕴,才能让文章体现出一定的深度。或者文章体现出社会学的意义。
如:其次,要吃得雅致。雅致有两方面,一是食物,二是环境。所谓食物的雅致,看上去恬静纯美,入口不腻不燥,下肚清新怡然,畅达而不梗塞,使人心情舒爽,感到生活别有洞天。环境也十分重要,古人好在野岭之中、江流之上烹鱼煮酒,洗过一般的空气沁人心脾,将杂尘烦恼一扫而空。一碟小菜开胃,两杯花雕过嘴,三盘鲜蔬入肠,再迎风舀一瓢东流之水,漱胃清肠,何等潇洒!于环宇之中寻一福地,共享人生繁华。(《吃的艺术》)
又如:我们做这桌大餐,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也为了给少年们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碗筷”。每个人都是在国家和社会的喂养下长大的,长大了当然要有所回报。所以,在给自己精心烹调美食的同时,千万别忘了留一份给社会,送一份给他人。“人为了活着而吃饭,但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这句话说得很妙。人生和饮食是有着某种微妙联系的,我的“写食主义”只揭开了璀璨星空的一角,而更多的,将在我们做饭、吃饭时闪现。(《饮食人生》)
03
三是写出饮食和人的关系。饮食是人创造的,饮食又塑造本地的人。 所以,能写出本地的饮食和本地人的关系,可以体现出真实的地域风情。
如:提起兰州,人们首先会赞美兰州的牛肉拉面。清代诗人张澍就曾这样赞美“马家大爷牛肉面”,“拉面千丝香,唯独马家爷”。凡是来兰州的朋友,都要尝一尝这独具特色的牛肉面。“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是牛肉面的五大特色,也是衡量牛肉面质量的标准。别看就那么一团面,在拉面师傅的手中,一眨眼工夫就可以拉出大宽、宽、韭菜、二柱子、二细、细、毛细、一窝丝等十余种不同形状的面条。兰州人吃牛肉面多半不太讲究斯文,就地一蹲,吸溜溜,一碗面即刻下肚。这也显示出西北人的特点——不拘小节,豪迈洒脱。(《兰州的韵味》)
又如: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刷刷’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传神!(《北京的符号》)
看素材
直播间
学作文
尽在一堂作文课
by.一堂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