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杀还是不杀,这是个难题——死刑的抉择

泠江阅读

杀还是不杀,这是个难题——死刑的抉择

前段时间,中国代表团在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上提出,在“死刑问题”决议草案采取行动前进行表决。中方代表认为:死刑问题是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立法和司法问题,国际社会在死刑存废问题上并无共识,应充分考虑各国的具体国情;中方实施“保留死刑,严格适用死刑”的政策,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我们今天暂且不讨论国际上的政治问题,单纯来聊聊死刑。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生命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死刑是刑法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作为一种刑罚普遍存在于各国刑法体系中。因为生命的宝贵性和不可再生性,死刑成为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方法。死刑曾遍存在于各国刑罚之中,自启蒙运动后,“是否废除死刑”这一议题在学术层面产生激烈讨论,并且在司法实践层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现行刑法保持“保留死刑、严格控制”的原则进行死刑的适用。现阶段我国死刑的执行一般分为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二年执行(死缓)两种情况,并严格把控死刑核准。我国目前关于死刑是否废除分为三种流派:全面废除死刑、缓慢废除死刑、保留死刑。

“三湘刑辩第一人”邱兴隆教授其核心学说就是“全面废除死刑”。曾两次因为“经济犯罪”入狱。1996年的冬天,他和两个死囚关在同一个号子里。邱兴隆当时胃出血,拉出来的全是一块一块的血,往盆子里吐的也全都是血。“吐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就要死了。”邱兴隆说他晕了过去,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仍在原地,没有死,也没有人把他带走。他听到牢里的人都在大声地给他报号——这里有人生病了。

有个干警过来,看了看躺在地上的邱兴隆,踢了他一脚,以为他是装病,走了。那两个和邱兴隆同号的死囚用手铐使劲砸着铁门,大声叫道,你们还管不管啊,人都要死了!

“他们是死囚啊,但他们在想着救我,这个时候,你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杀人的时候也许很凶残,但这个时候的他们又怎么解释?我觉得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邱兴隆认为这样的经历影响了他日后主张废除死刑。

在《杀戮的艰难》一书中,张娟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大众能以更多元的角度来衡量生命的重量,即死刑与人道这个有关死刑争议最大的角度来让人们思考:犯人杀人,诱惑我们判犯人死刑,那我们与犯人似乎没有区别。有人说用法律执行死刑是正义的,但这种说法是否代表行侠仗义而杀人、劫富济贫就是正确的?

(图为张娟芬所著《杀戮的艰难》)

而在赞成保留死刑的人看来,死刑是一种及其有效的威慑与惩戒手段,如果不对死刑加以限制、造成死刑的滥用,那无异于鼓励罪犯犯罪,因为轻易的适用死刑会把人逼上绝路。但我国法律比较好的实现了限制死刑,少杀慎杀的政策(从限制死刑的适用对象以及逐步废除一些非暴力性犯罪的死刑适用可看出)。

大部分人赞成死刑是因为相信有些罪犯是无法通过教化改变的,即精神无法转变,那只能通过消灭其肉体而达到目的。就像罗翔教授讲到的:杀了一个人,除了用生命,没有其他任何方式可以弥补,死刑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犯人的尊重,因为犯人觉得人的生命是可以被剥夺的,那死刑其实是对犯人的赞同。而且死刑的执行是符合正当程序,也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的。

关于死刑的讨论相信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我是劝人学法还爱普法的布鲁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