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用石头换糖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坏主意,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儿童的尊严。
在教育教学中,常常需要教师处在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这就是“换位”。这能很快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帮助教师很快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在一个报告会上,演讲者讲了这样一个课堂案例:
小学的一节公开课,老师叫孩子们画太阳,孩子们都高高兴兴画了起来。
老师背着手在教室里巡视,发现全班所有的孩子都会用圆圈表示太阳,都会在圆圈周围画上放射状的短线表示光线,只有一个小男孩例外——这个小男孩画的太阳光线却是弯弯曲曲的。
老师不解地问:“你画的光线为什么是弯曲的?”
故事说到这儿,演讲者问听众:“大家想一想,孩子会怎么回答?”
有人说:“那个孩子喜欢表现自己,不想画得跟别人一个样!”
有人说:“那个小男孩的直线画不好。”
也有人在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光是一种电磁波,画成弯弯曲曲的线倒是暗合物理学原理呢。
更多的人给不出明确答案。
这时,演讲者说:“小男孩告诉老师,我画的太阳烫了头发!”
答案一揭晓,大家都发出会心的笑声。
演讲者说:“孩子的思想真是无拘无束啊!我们要向孩子学习,解放自己的大脑,让思想活跃起来!”
听报告的老师和演讲者在分析小男孩为什么画出来的是弯弯曲曲的光线时,有的是从行为表现方面加以猜想的;有的是从孩子的手工基础上进行猜测的;有的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推断;有的从教育的弊端上进行剖析。大家都没有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的心放到这位小男孩的生活中加以体验。小男孩之所以要画一个烫了头发的太阳,肯定是烫了头发的人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孩子们用天真、纯洁的目光观察世界的时候,任何新奇的事物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经过自己精心设计了的教学流程,感到上课的时候应当是水到渠成,但实际却是教得很费劲,学生学得很被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缺乏默契,教师不了解学生当下的心态,不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理解能力、遇到的困难以及抑制他们积极思考的因素。
在教育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平时表现还不错的学生,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突然之间和家长、和老师产生了对立的情绪,不批评还好,说他几句马上就会跳起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家长或者教师不了解孩子当下的心态。
还是回到苏霍姆林斯基这里来。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文学教师期间,曾写过一千多篇小作文。他是这样解释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感情。”当教师能坚持从理解孩子心灵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能非常敏感地抓住教育的契机,找准切入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孩子充满爱心,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观察他们,体验他们;需要教师对从事的教学工作充满爱心,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