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心!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受到“隐形霸凌”!
Professor的一位家长朋友,有位四岁的小公主,叫May,目前正在上幼儿园小班。
May生来乖巧,几乎所有人见到May后都夸她懂事。但是大约三周前,朋友发现May刘海下的额上有一块隐约可见的淤青。细问之后,朋友的心沉入了海底……
壹
“你的头看起来软软的,来撞撞看!”
“这是什么时候撞的?为什么不告诉妈妈?”
May小心翼翼地说:“是今天在学校,被班上一个小男生抓着撞桌子时碰到的。”
那个小男生对May说:“你的头看起来软软的,来撞撞看啊!”
May妈妈听了非常震惊,问May:“有没有跟老师讲这件事?”
May说那个小男生一直阻止她告诉老师,所以她并没有讲。
May妈妈安慰了May,并且告诉她这样的事以后一定要跟老师反映,并且回到家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
May妈妈隔天专门到幼儿园跟老师进行了沟通,老师也把那个小男生的父母叫来询问。那个小男生本来死不认账,朋友说要调监控视频并带他去警察局后,他才承认。之后他跟May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做类似的事情。
小男生坦言,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让爸爸妈妈多关注一下自己,不要老是围着刚出生的妹妹……
朋友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谁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她彻底崩溃了……
贰
无论走到哪里,May都要跟着妈妈
一两周后,May在家时突然情绪不稳,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跟着妈妈,而且这种情况一连持续了好几天。
May妈妈追问之下才知道,小男生又改戳May的胸口,一直戳。May很生气,但她无法阻止男生的“恶行”,她的安全感在一次又一次的戳击中消失殆尽。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在这两周时间内,小男生的“恶行”竟然毫无间断!
May妈妈听到后气得快要发疯,但同时又觉得非常难过,没想到女儿才这么小就被人欺负,难怪她的情绪会这么反常。
May妈妈要求老师特别处置这个孩子,例如上课时坐老师身边,使他与其他孩子保持距离等等。但老师说因为学校有监控视频,认为这样做不妥。
May妈妈觉得,除了转校就别无他法了。自己既不能左右他人,也不能时时刻刻保护孩子,她对此深感无力……
听完了May妈妈的描述,Professor告诉她,这就是典型的霸凌事件。
霸凌(英语:Bullying)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叁
并非只有身体的伤害才叫霸凌
Professor认为,那个小男生可能并不是故意要伤害May。正如幼儿园所言,他可能是因为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所以在学校做了一些偏激的行为,以期获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他自己甚至不认为这是在欺凌小朋友,不认为这是错误的。
霸凌并不只发生在小学、初中、高中,校园霸凌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园的孩子还小,大多天真烂漫不具杀伤力,彼此之间最大的冲突不外乎就是争抢玩具互相推搡,一旦冲突升级,老师会及时制止,所以在幼儿园里并不会产生霸凌。
但是,Professor想告诉所有家长,不是一定要有身体的伤害才叫做霸凌。
当一个或一群人故意、重复、长时间地欺负或骚扰一个特定的对象时,这便构成了霸凌。言语霸凌是其中一种,如给他人取绰号、取笑别人、威胁、散播谣言等;又或是霸凌者联合其他同学,孤立一个特定对象时,这也属于霸凌。
幼儿园的小孩常常会因为一些很小的原因去孤立一个小孩,譬如不跟他玩,或是不愿意坐在他旁边等。当一个同学开始发动孤立的行动,其他的同学也会跟着做。
在大人的眼里,也许我们会觉得小孩子就是这样,今天跟这个玩,明天又会跟别人玩。但是如果我们不纠正他们,他们便会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长久下来对被拒绝的小孩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这样的霸凌行为我们称之为“隐形霸凌”。而且Professor认为隐形霸凌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一点也不亚于身体冲突,更糟糕的是它不易察觉,孩子不告诉家长,家长是无从知晓的。
肆
什么孩子容易成为隐形霸凌的对象?
Professor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了以下三点特征:
1、人际关系不良
被霸凌的对象通常比较内向,不善于跟别人互动;他们只有很少的朋友,甚至没有朋友。
这一类型的小孩通常不善于察言观色,所以比较不受欢迎。也因为他们没有朋友,当遇到事情时,也没有人帮忙,所以很容易成为隐形霸凌的对象。
2、缺乏自尊心
父母的过分保护或严厉让孩子变得脆弱、依赖、不敢去探索。因为父母的干预和支配,孩子的感受常常被忽略,没有自己的思想,导致孩子的“自我”发展受到影响,缺乏自尊心。
这一类型的孩子本身就是脆弱的形象,很容易成为霸凌的对象;再加上当别人欺负他们时,他们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更容易成为目标。
3、外观因素
也许小孩有某方面外观的缺陷,比如肥胖等,都会成为被嘲笑、欺负的对象。
很多家长问Professor,怎样知道小孩有可能被隐形霸凌呢?根据被霸凌孩子的父母和老师观察,受害者通常会害怕去上课,对学校的活动失去兴趣,往往会有紧张、忧郁、头痛、肚子痛、没胃口、做噩梦、不明的伤痛等现象。
Professor通过调查得知,很多成人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承认自己曾经遭受过霸凌,霸凌并不罕见,如果父母能够教会孩子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霸凌,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霸凌可能带给孩子的伤害。
Professor在这里分享一些美国父母教孩子应对霸凌的Tips:
1
直接忽视“霸凌者”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隐形霸凌,父母要告诉孩子应当第一时间忽视霸凌者,忽视其前期的言语上的戏谑或挑逗行为,快速走到一个安全区域,比如有老师或者更多其他成年人看得到的地方。
霸凌者所获得的成就感之一就在于戏弄对方,让对方表现出愤怒或恐惧,继而进一步激发霸凌者的兴致;而当孩子无视、不在意对方的挑衅时,霸凌者很可能感到无趣而放弃。
2
保持冷静稳定的情绪
当孩子遭遇隐形霸凌的时候很好地保持情绪的稳定对于孩子而言是不容易做到的,大部分时候,孩子遇到霸凌就会当场“懵”掉,而后任由对方的欺负。
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要保持冷静,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能勇敢的表达自己的反对,大声的喝止对方就更好了。即使孩子做不到真正的勇敢自信,也要在霸凌者面前鼓励自己假装做到这一点,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孩子能够坚决的大声呵斥对方后快速离开,就可以打消霸凌者的念头。
3
不建议以暴制暴
有一些家长可能会有“以暴制暴”的心理,甚至会直接找到霸凌者对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
家长直接介入很有可能会导致事件的进一步恶化,而且家长同样不应鼓励孩子去挑战霸凌者。很多家长可能会主张让孩子学习空手道、跆拳道和拳击等来保护自己免受霸凌。学习武术能够强身健体,这件事情本身而言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在无意中培养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心理则是非常有害的。
当遇到霸凌事件的时候,Professor认为最正确的解决方式应当是尽快离开,寻求大人的帮助,而非以暴制暴、激化矛盾。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最大程度上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而非让其逞一时之勇。
4
寻求学校、老师的配合和帮助
解决校园霸凌事件,需要学校、霸凌实施者的家长、被霸凌孩子的家长三方进行沟通与合作。
一旦遭受霸凌,孩子和家长应当及时向校方报告,对霸凌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详细商定事情的处理方案,对被欺负的孩子进行保护,对于“霸凌者”则应当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学校的老师也应当对于被霸凌孩子的行踪状况进行密切监控,并且应当积极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避免其受到孤立。
5
必要情况下求助于心理医生
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也是十分重要的。欺负人的孩子往往不会因为简单的批评教育就停止霸凌行为,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受到了批评,甚至会采取恶意的报复。所以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找到霸凌发生的真正原因,治疗孩子的心理创伤并帮助其走出阴影才是治本之策。
6
让孩子自己变得强大
有的家长在知道自己孩子被霸凌之后,就采取非常极端的“保护”措施,比如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甚至直接帮孩子转学等等,这种做法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继续受到霸凌,但是却不利于孩子融入集体,不利于孩子和其他同学正常的交流玩耍。
很多时候霸凌并没有严重到不可以解决的程度,而转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逃避,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Professor要告诉各位家长,应对校园隐形霸凌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变得强大,家长可以保护其一时,但无法保护其一世。
Professor说:
霸凌和隐形霸凌是不会自己消失的,老师和家长必须要介入才可以有效的阻止霸凌。也许我们会认为从幼稚园便开始跟小孩讨论隐形霸凌有点太早,但是小孩子的观念和行为是从小建立的,如果我们能及早发现,及早提防,平常多关心孩子,多了解孩子的状况,从小教导他们要尊重别人,便不会有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现在很多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被霸凌或者隐形霸凌,而当自己的孩子表现出霸凌他人的倾向时则并不容易注意到。如果家长一直放任自己的孩子霸凌他人,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会难以融入社会,他们很可能被成人世界的道德规则所排斥,面临更多的失败和挫折,甚至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因此,家长不仅应当关心孩子是否被他人霸凌,还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成为了“霸凌者”中的一份子。
Professor
关于霸凌和“隐形”霸凌,您还有什么看法吗?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踊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