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八岁半孩子的一封信,疫情面前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防护!

_

“医院里最weixian(危险),医生们穿着geli(隔离)服,戴着手tao(套)。这些隔离服很re(热),医生们冒着汗跟病毒战dou(斗)。希望他们(爸爸妈妈)不要(被)chuanran(传染),能安安心心zhi(治)病人。”

这一张笔迹稚嫩很多字还用拼音代替的文章,来自只有8岁半的钟子萱,她的妈妈是武汉儿童医院遗传代谢风湿免疫科医生唐红霞,爸爸是协和医院心内科的一位医生。

夫妻俩本来准备过年去老家和孩子团聚后,再带孩子出去旅行,补偿平时不能陪娃的遗憾。但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两人都留在武汉坚守,原本的计划也只好搁浅。

担心女儿不理解,唐红霞发去视频对子萱解释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她劝慰女儿说,你不用担心爸爸妈妈,我们是专治病毒的,一定会把病毒打败,到时就可以接你回家了。

子萱显得非常乖巧懂事,她还经常问:“爸爸妈妈,你们有没有戴口罩,防护好了吗?”唐红霞告诉女儿:不用担心,有很多好心人送来了口罩和手套,爸爸妈妈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假期显得格外漫长和非同一般,面对疫情,焦虑和恐慌情绪也在蔓延。

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更容易受到侵扰和影响,尤其在对孩子意义非凡的春节寒假期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防护呢?

_
_
_
_
_
_
_

_

面对疫情,家长不用在孩子面前装作满不在乎。

焦虑和恐惧都属于正常反应。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疫情未缓解,户外还不安全,出门玩耍有传染风险。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史占彪建议,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需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做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推动者。

“孩子们是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通过一起做家务、一起讨论和商量家庭有关安排等方式,也能推动孩子在特定的历史和环境背景下得到成长。”

科幻作家郝景芳曾经说过:世界确实有危险,但知识让我们不害怕。

家长应该少用抽象名词,多用具体比喻。告诉孩子病毒的类型、病毒传播的途径、病毒感染细胞的方式,也可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

同时,家长也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人类对病毒、对自然的认识还不够深,很多东西都有待进一步探索。这样循循善诱,能激发孩子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

我们经常说:“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此时此刻,父母或家人的情绪稳定,对孩子而言,更是最好的礼物。

孩子常常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父母情绪稳定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力,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_
_
_
_
_
_

_

疫情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孩子的活动范围、社交半径都缩小了很多,有些小朋友的情绪会感到某种压抑。

为此,知名主持人杨澜曾电话连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彭凯平教授,共同探讨如何应对隔离中孩子产生的需要社交、需要沟通的心理需求。

彭凯平教授说:孩子没有必要必须进行面对面的肢体接触社交,也可以让孩子通过微信、打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其他小朋友进行沟通互动。

父母不妨试一试让孩子自己感受能不能欣赏安宁和安静。这样的安宁和安静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心理力量,让他们得到幸福的感受。

比如听音乐、唱歌、读书、运动带来的生命的活力,其实一点都不比朋友的喧嚣产生的活力差。

这样的一种安静的活力,往往比那些热闹的活力产生的效应更长久、更平静、更稳定。

另外,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该吃吃该喝喝,要有适当的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虽然“疫情”是一个应激事件,但一定不要让孩子感到“危机重重”。危机事件的发生容易令人手忙脚乱,自乱阵脚,因此让孩子生活作息维持规律,保持生活的稳定性,是孩子心理稳定的重要内容,也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

_

_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