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那庄的人爱“闯外”

作者   吕东平

山东有闯关东的习惯,遇天灾荒年,饥饿缺粮,吃不饱肚子。或其它什么原 因,往往向东北跑,据说那边养穷人。有去三年两年的,十年八 年的,也有终生不回的。
       我爷爷什么时候闯的关东,我记不准。只记得我三四岁时他回 家一段时间,后来又回东北了。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给爷爷写过 信,希望爷爷回家。爷爷晚年也遭遇饥荒挨饿,加上身体状况不佳,更加思念故土,就 回家了。爷爷回来八个月零十二天,连病带饿就去世了!
       我长大了才知道,爷爷开始也是走到烟台坐船去的大连,在那里 租了个摊桌,和四爷爷靠卖菜为生。后来生意不好做也不知什么原因,爷爷就把摊床给了我四爷爷。 他去了吉林省的通化七道沟,和本族堂兄××松,还有江苏赣榆××树等 几个人,在那深山老林里开荒种地种菜,维持生计。门前种上菜,用 空树筒装上打下的粮食,自给自足,天然绿色食品,真好似世外桃源。
        后来爷爷又投奔亲属,到扶松的万良参场干了一段时间。赶上三年饥荒时期,身体又有病,无钱治疗,才于一九六 0 年十一月十三回家来的。岂知那正是大饥荒年代, 山东还比不上吉林,饭都吃不上,哪有钱买药?所以第二年,也就是一九六一年的七月二十五连病带饿就去世了!
         六十年代,父辈们进城的,闯东北的,当盲流的更多。我所指的“父辈们”,并非全指自家人,凡指那些和父辈年龄差不多的那一代人。也并非全指我们的庄上,周围别的村庄也是,有的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跑了一半。
       早晨若听说有某某某 “跑了”,那就是闯东北去了。 为什么说跑了呢?因那年代是不允许农民外出务工的,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干大帮哄。所以,如果打算跑,白天更得若无其事地到生产队干活。等到晚上,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走。还要背上被子,再包些煎饼,煮几个鸡蛋作为路上的干粮。夜间,悄悄地,避开人们 的视线,先步行七八十里到县城,有钱可坐车到青岛或烟台。 没钱就得一直走到烟台,通过烟台坐船先到大连,也可以从胶县坐火车直接出山海关。
         俺庄上的人历来“闯外”的多,有好多整个家族迁到东北的。二零一九年,我回家给太爷和爷爷立碑的时候,听村邻说,我们 村在外面始终没回来的人口,比现在村的总人口还多得多。除部分参军分到外地的,脱产进城工作、当工人的外,还是当年去东北当盲流的人数最多。
       象我算是 率先落叶归根了,生处不嫌地面苦,始终思念故土。但老家那个村是落不下的,因原来的房子卖了,又加上农村人多地少,政策上是不给落户 的。只好在市里买个房,倒也方便,随时可回家看 看乡邻们,适逢清明、中元、春节可到南北山祭奠先祖。
       别人家的事怕说不准,就说我们这个家族吧,目前在东北的和去南方的估计得有几百口人。从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也就是说从我 曾祖父的曾祖父到我这一代,整七代人,目前在老家居住的仅有两小 家。离开老家的这些人,有早年参加地下共产党,或从军随大军南下,解放后安排到昆明,安阳,袞州,临沂,徐州等城市工作的。有一九五七年国家迁民去东北的,有一九五八年随十万官兵下北大荒的。只要去了一家,其他兄弟姐妹及亲属去投奔的很多。但更多的是,自己跑出去闯东北当盲流的,分布在东北三省的好多城市、农场、农村、林区、矿山。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只要能走出去,东北是给落户的。 虽然已有“盲目流入人员”这个命名了,但开始人们还不好意思当面 称“盲流”,还是热情地称“山东客人”,各行业抢着给安家落户。
       由于缺人干活,经常出现抢劳动力的现象。早些年,听辽宁姐夫说了一个故事。一天,好多山东人下车后,当地很多单位的人举着牌子接站招工,有工厂的,矿山的,林业局的,农村的。山东客人们为了能找到称心如意的活,还想再转一转,挑选一下,留一个瞎子在原地看行李。结果回来一看,那瞎子也被农村来招工的用马车拉走了。可见当时多么缺人,山东客人多么吃香。
       但没过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称呼也变化了。对没有户口来东北务工的,逐渐开始称“盲流”,“臭盲流”,“盲流子”,更有甚者也不知是不理解?还是故意的?偏把这两个字倒过来念,称“流盲”,我真害怕别人理解为“流氓”。乍一听真的很扎心,习惯了也就无所 谓了,何况此乃官方命名。这个称呼从一九五几年历经合作社、人民公社、四清、文革, 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末。
       改革大潮到来,才开始北燕南飞,都愿进 入南方城市打工,很少有人再到东北落户了。由于国家的干预,“盲流”的称谓逐渐变为“打工仔”,“打工妹”、“农民工” 或“进城务工人员”的称谓。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深翻整地,打 水库等强度体力劳动。加之三年大饥荒,人们一方面在不分昼夜地参加重体力劳动,一方面没有饭吃。这个时期闯东北的潮流达到高潮, 父辈们也就在这个时期,随波逐流,暂时或永久地离别了故乡,闯了东北。
       我的父辈亲叔伯兄弟排行八人,还有四个姑,除大爷早逝,二叔 在外省从政外,其它都闯了东北。
      家父闯东北是一九五九年初春,到一九六 0 年腊月二十四回家的,那次不到两年。也是从烟台到了大连,向已在大连的本族兄妹借了五元钱到的通化。先在省林业厅的勘察队工作,后调到通化钢铁厂当工人。期间干得不错,加入了工会,还因表现优秀和拾金不昧受到厂的表扬嘉奖。
        后因家乡只按工分分粮,家中老小难以维持。加之奶奶有病,愈加想念 父亲,奶奶让我代发了五个字的电报“母病危速回”,哄骗父亲回来了。
       三大爷是从杭州部队随十万官兵转业到北大荒的,并由国家对全 家予以安置,有几位叔姑也是投奔他落下户的。
       六叔先是随祖辈到大连,后读书在大连机校毕业。因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大连的工业面临危机,工作不好安排。所以政府 允许自找工作并给发迁移证,随身带户口走。先到延边,后也投奔三大爷,在兵团落户至今。
       五叔的东北之路犹为艰难。五叔的父母早亡。我父亲排第四,他 俩关系最亲切。一九五八年,五叔盖房至半无钱继续完成,为盖房父亲和五叔上 山北头推石头时,察觉五叔异常,因压力太大,大脑受刺激,随后果然 得了病。父亲心急如焚,昼夜陪护,经多方求医,煎药料理,终于治好,等病 好后也就闯东北了。
      五叔和我说,青岛到烟台那段路是靠“拉崖头”,挣了几块钱,才到烟台坐船到大连的。然后到通化投奔我爷爷,后去了矿山上班并安家 立业。
      那些年的开春,隔三差五地就有偷跑去东北的。还有一个本队一起干活的×x×,比我也就大四五岁吧。为了能顺利走出去,免得引人注意,他在洞房夜,天还没亮就跑了,到了黑龙江的二龙山, 干了几年又回老家了!
       唉!不一一细说了,遗憾的是二大爷,三大爷三娘,我父母,小叔婶 等还有若干的本庄的叔父大爷们,都已在那片黑土地上永久地安息了!
       我这几年带儿孙回了老家,是因为五十年来我时刻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想念村中的老老少少,想念在一起上过学、干过活、尤其儿时一起玩耍的发小们,更想念我家门前 那条河。

(待续)

(0)

相关推荐

  • 家魂

    2014-06-23 15:18 星期一 和兄弟姐妹一样,感觉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是多么的幸运,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爷爷奶奶经营起来的大家庭里,我们无限快乐,无限温暖,父辈们沐在深深的手足情中,他们相互作 ...

  • 散文||坚守与传承(一)

    坚守与传承(一) 寇九杰||河北 我的家乡地处内蒙古南缘,燕山北麓,沟壑纵横的接坝山区,土地贫瘠,无霜期短,受西伯利亚季风气候影响冬季漫长寒冷.聚落成村大约百余年,在解放前那个匪患战乱的年代,先后有颠 ...

  • 致逝去的亲人

    致逝去的亲人             文/曾艳 ***************************************************************             ...

  • ​​怀念“姑姑” || 作者 张潮

    怀念"姑姑" 作者    |    张潮 作者相关文字链接: <市级文明村"张城堡"><父亲的革命领路人--万通轩><怀念父亲&g ...

  • 【散文】父辈的梦想 | 四月芳菲

    文|四月芳菲             父辈的梦想 八十年代初,父亲和他村里的穷哥们儿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过上弹弓换鸟枪,鸟枪换大炮的日子.可这个梦想实在有点飘渺,像天边绚丽的晚霞看得见却摸不着. &quo ...

  • 图说大连98:烟台7832亿>大连7668亿,说明了什么?

    对标青岛能找到很多答案和有价值的思考. 青岛的12000亿可能有水分,但它能注入4000亿水分吗? 烟台的7800亿也可能有水分,又能注入多少水分呢? 烟台的7800亿放在东北也是冠军体量. 对比青岛 ...

  • 追忆奶奶

    〓 第 1422 期  〓 文|张宏 编辑|王成海 2020年12月27日,奶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87周岁. 追念往日岁月,奶奶是我最亲近的人,最关心我的人,最疼爱我的人,胜过所有. 奶奶坎坷一生 ...

  • 种400种土豆的大爷与爱尔兰土豆大饥荒!--马铃薯漫谈

    土豆发展历史,种400种土豆的大爷,土豆的多样化种植,爱尔兰土豆大饥荒.

  • 我爷爷那些年…

    祭父亲 文/张靳阳 昨晚跟娘一起守岁,娘说起俺爷,爷一九三七年生,那年鬼子进中原,兵荒马乱,爷的乳名叫小兵,后来日本兵打来了,到处跑返,在磨坊躲祸,太爷给他改名叫小磨,贱名命硬,希望他能平安能活下来. ...

  • 踏歌而行——宋英达回忆录之三

    踏歌而行--宋英达回忆录之三             宋英达         在我刚上小学前后的那几年,在我家与爷爷.老叔一家一起过的大家庭里,还有两位重要的成员一一顺头哥和英子姐,他们是我家替我二大 ...

  • 大连老地揭秘2谭家屯后人谭世光回忆:谭家旧事

    原来,我的大部分人生没离开300年前老祖宗生活的地方多远,中山公园道南.学龄前的五一广场南,竟然都不到一公里! <大连老地揭秘:大连市政府以前叫谭家屯>一文中说:1925年,扩建市区,建体 ...

  • 郭旭峰丨清明,逝去的人是一阵风

    几日前就和堂哥相约好,清明节前回老家扫墓.那天堂哥带着侄子从市里,我和母亲从县城往老家赶,与在家等候的三叔一家会和.我父亲弟兄三个,大伯几年前去世,父亲和三叔体弱多病,给先人上坟添土已力不从心,作为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