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并未泛滥,传统也没消失,变化的是你的钱包

每年到这个时候,网络上总会炒爆。
  有人说洋节泛滥,传统文化不彰,恨那些好过洋节者不成钢。
  有人笑,别太玻璃心,和尚尼姑都是外来文化,没见你觉得有问题啊。
  今日我想说三个问题。
  其一、耶诞是洋节吗?
  非也。
  宪法保护公民信仰自由,任何和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他人信仰某教或不信仰某教。
  耶诞,是信仰基督教的公民的节日,他们过耶诞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可以说,这个节日,是信教的这部分中国人的节日。
  而法律,并未规定信多久叫信。
  信一辈子,是信。
  就是这一天,也算信。
  明天不信,完全是公民的自由。
  记性好的朋友,大概还记得历史教科书里学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景教是当时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唐太宗准其建寺,百余年后,刻了这块碑。
  某百科里面写到——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驰名中外的楷书碑石,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书法秀丽,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景教历史及其在中国唐代传播的情况以及中国古代与叙利亚、伊朗等地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世界考古发现史上最负盛名的“四大石碑”之一,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搞清了这个问题,很多朋友应该就知道了,当你义愤填膺嘲讽的时候,其实就是游走在法律边缘了。
  尊重他人,是好公民,正能量。
  其二、洋节泛滥吗?
  前文有言,耶诞并算不上正宗的洋节,在中国历史不短了。
  其他呢?
  我在深圳待了近十年,回乡也已四年,加上在长沙读书的四年,从懂事起,城里乡里三十年,真未见到几个正宗的洋节日能够很流行的。
  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黑色星期五之类……这些在宗教与世俗间若即若离的节日,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玩。
  可见,每年虽然总有那么几天纷纷攘攘,但用泛滥,显然是夸张了。
(图源:PEXELS)
  其三、传统节日式微了吗?
  以过年为例。
  有人说,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有年味了。
  什么是年味?
  分开来讲,就是过年时候的味道嘛。
  乡里俗话,大人望插田,细人几望过年。
  为何?
  因为每到过年,总要杀猪,买糖……
  有好吃的,舌头才爽嘛,脑袋才爽嘛。
  过年前好久就盼着年快点来;
  祭祖的时候,父母总拍着孩子的手说,先等祖宗吃完你再吃;
  大年三十初一,满桌的菜,大膀子,大鱼……还有用蒸鱼蒸肉的汤煮出来的满是油星的棋子萝卜……
  物以稀为贵,吃不到葡萄的时候,追不到美女的时候,才会心心念念。
  以前就想着过年能吃一顿好的,现在你天天有肉吃,有糖吃,有水果吃,天天都可以像过年,干嘛还要想着那一年才一次的过年?
  你记忆里的那种年味,能不淡吗?
  我们八〇后的后辈们,他们就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出门有车坐,随时可买糖,想吃肉就有……他们对年的理解,会跟以前的人一样吗?
  多年之后,他们记忆里的年味,就是烤着电炉玩手机……
  说白了,传统节日没有式微,该过的都在过,只是没必要那么隆重了。
  何况,观念在改变。爆竹声中一岁除,有些地方,都不放了呀。
  而西方节日,也没有泛滥,有些节日,一年搞一下,只是有钱了,可以去玩了,商家们趁机炒一下,赚一波钱,促进内需而已。
  说话,这几日在县城转了转,发现店前摆耶诞树的少了。
  为何?
  因为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