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打造交互作品集

想看干货直接跳到第三章。又是万字长文,手把手教学,学不会你来找我,随缘指导。
最近半年,一直有设计师请教我如何培养交互思维,在行业日渐饱和的情况下,设计师们也意识到了 交互思维 的重要性,不约而同的希望我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在工作中或者作品集中体现交互思维。
在此期间,我也做了很多功课,询问了很多大厂做招聘的朋友,总结了很多规律,受邀参加了很多次分享,所以这篇文章其实是倒逼自己对“如何在作品集中体现交互思维”做一次总结。
在整理之前,我想先聊一聊市场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交互思维。
UI设计师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要能够画好界面就能轻松找到高薪的工作了,更多的设计师涌入造就了更高的门槛,这就意味着只有掌握更高的能力,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但很多人因此对这个行业产生恐慌,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才是这个行业的常态)
所以,UI设计师自然的往三个方向分化。
第一种就是继续深耕设计功底,逐渐的往运营设计和视觉设计发展。
第二种,则偏向产品和交互部分,从用户体验出发来思考页面如何设计,来更好的帮助:品实现商业价值。
第三种:是在外国已经存在,但是国内并不普及的方向――Codeisgner,当设计师同时掌握了设计与实现两个技能时,往往可以产生更强大的力量,可以攻克以往团队很难解决的技术难关。
但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界面设计终究是基本功,但交互能力,视觉能力以及编程能力现如今也不是附加题。如果把基础界面设计能力比做大学的基础课,那其他三种能力更像是设计师的专业课,可以选择但也是必选其一,否则就会被不断发展的市场所淘汰。
言归正传,有些人会说交互思维是培养出来的,我不敢苟同。交互思维人人都有,只是我们不常使用而忽略了它的存在。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也会去作为用户使用一些产品,其实内心都会对产品的好坏有一个评测,这其实就是我们的交互思维在潜意识里运作的结果,让你觉得:嗯,这个产品不合理。
尤其是第一条和第四条一定深入人心。银行软件的难用是人尽皆知的,而大部分人也都出现过在一个平台用不同的信息注册了两个账号,导致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如果你曾经有过上述的想法,那么证明你是有交互思维的,只是需要更好的方法论帮助你“挖掘”更开阔的思路。所以可以发现,让自己成为用户,然后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才是迈出培养交互思维第一步的好方式。
在给很多设计师梳理思路后,我逐渐捋清楚一套成体系的方法论,我将一个完整的产品改版拆分为以下五个模块。但是很多设计师在阐述改版思路时,往往只重视阐述“改版原因 成果验收”这两个模块。(尤其是作品集中这种趋势体现的更加明显)
这就是在工作时没有规范的工作模式,或者只做了执行层面的内容,导致最终自己在工作中话语权低,面试时无话可说。就如同下面的设计师作品集节选,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实力不差,但是单薄的内容和逻辑的不足很容易让人对其专业能力产生质疑。
作品集应该从“专业度”和“工作量”两个方面进行体现,凸显个人才华的内容可以展示,但是不能当作重点,让面试官信任你能胜任工作才是最终目的。
什么是专业度和工作量?
我们知道,真正进入工作,能够高效率产出的往往不是设计能力最好的那个人,而是具备综合能力的人。
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上下游对接能力…
综合设计能力:调研能力,分析能力,验收能力,复盘能力…
个人能力:演讲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
这些能力其实就是你的专业度的体现,你会发现设计能力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这些统称为你的“专业度”。
工作量的定义就非常简单了,指的是你工作时完成任务的数量。
有哪些体现专业度和工作量的例子?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部分人在作品集中体现图标设计时,都是从设计角度出发来分析图标制作过程、改版过程。像下图这种:(文章中所有配图均以保证观感为主,不以作品集的包装方式进行设计)
而我有一个非常极客爱研究的朋友,我就让他将他研究的“图标标准制作流程”放在了作品集中。
这就是专业度的体现的一种方式,他不是单纯的设计能力,这种将一个细节处理到极致的态度,即可体现设计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横向延展的能力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那么这样的作品集,才可以给面试官留下一个立体的“人”的形象,而非单纯的作图工具。
工作量指的又是什么呢?
一般的设计师在做改版迭代时,往往内容上单薄且说服力不够。
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往往一次改版需要多次迭代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而通过迭代的过程,才能体现设计师在其中的思考与价值。
怎样体现专业度和工作量?
专业度其实在文章开头我已经给出了答案。通过之前总结的改版的五个步骤,即可提升大部分的设计师的设计能力与交互能力专业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通过翻译一些外文文章,来向面试官展现自己的外语能力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更有甚者可以通过接国际外包来综合提升自己的背书。(最近好多设计师想要加入我们团队也是这个原因,希望我能带他们做一些国际订单。)
工作量:需要设计师在日常工作时有总结思考,以及保留飞机稿的习惯。将自己的工作内容输出成可供他人观看、分享与观看的能力也是在这个时代设计师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下面我将以一个设计师朋友的例子切入分析 ―― 如何做好一家旅游类App的“撰写评论功能”。(由于不方便展示作品集中的真实案例,我会对以下案例进行脱敏处理,不代表任何上线产品。)
评论区始终是很多产品头疼的一个功能,他对于产品有必要性,但同时大部分用户却不愿意在服务后给予评论。这次我们就围绕着某旅游App “撰写评论” 功能来分析如何改版,才能真正有理有据的,既能解决用户的痛点,又能解决产品的痛点。
原版流程与页面如下:
改版原因可以分为两点理论推导原因以及实际数据证明
这跟验证一款新药疗效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既要从药理学中得出结论,新药安全且可以攻克疾病(理论推导)。又要有临床研究,证明药物确实可以帮助病人治愈疾病。
在阐述改版原因时也是如此,既要从道理上阐述,为什么要改版?也要有实际案例来证明,我们的改版是最终可以取得效果的。
理论推导01:没有人用的“撰写评论”功能(改版目的)
我在很多分享会和公开课上问过很多人,即使在淘宝平台,也只有5%不到的用户能够做到每个商品收货后都评论,同时有60%的用户几乎不评论。所以“撰写评论”这个功能几乎像bug一样存在于诸多App中。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功能,却被很多行业一直保留到现在呢?我们只需要站在用户立场去考虑即可得到答案。
在购买商品时,评论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是我们购买一件商品的重要指标。这是一个链接商家和用户的强有力的纽带,没有人评论的商品,几乎没有人愿意冒险购买。这就是为什么要一直保留的原因。
那么综上所述,自然可以得到我们对于评论区改版的目的,即在不破坏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让用户参与到评论中来。
理论推导02:评论区改版是迫切需要被提上日程的(改版的必要性)
说完目的就要说必要性。为什么我们产品有那么多需要改进的内容,为什么偏偏需要先改版评论区呢?
“波士顿矩阵”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改版重要性进行排序的一个工具。
通过波士顿矩阵,我们可以把产品所有的功能按照对用户的价值高低以及对公司战略的价值高低分为四大类别。“撰写评论”的功能是一个对商家、平台高价值的需求,对用户体验低价值的需求。
所以在波士顿矩阵中,它属于“现金牛需求”中的一种,这是除“明星需求”外能够提高转化率的第二大需求类别,所以在已经进入维持存量市场阶段的旅游类产业,如何利用好现金牛需求就是产品增长的关键。
实际数据01:众家App竞相鼓励用户评论(线上数据)
1.通过运营活动提升用户评论积极性的京东。
京东的“评价官”活动,以诸多权益来提高用户撰写评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评论的数量和质量。
2.提升“沉没成本”的饿了么与美团外卖。
“饿了么“与”美团外卖“在当用户退出时,会提醒用户他们将要损失的权益。这两款产品同时使用损失厌恶提高用户的沉没成本,从而让用户完成评论过程。
3.没有鼓励用户评论机制的淘宝。
淘宝为什么没有鼓励用户评论的机制?淘宝本身已经累积了巨量的客户,某个商品的评论不佳对淘宝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自然淘宝会更加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所以自然它将引导用户评论的责任转嫁到了商家身上。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看到,即使淘宝平台明文规定的违规行为“好评返现”却屡禁不止的原因。
实际数据02:多数量的评论对于商品转化率有显著影响(科研数据)
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有一篇文章专门提到了原创评论对于商品转化率的显著性影响。
据Yotpo数据显示,平均而言,没有查看评论的购物者转化率仅为2.16%,而查看评论的购物者的转化率为5.65%,这就是用户评论所带来的显著结果,下面则是不同行业的平均转化率的细分:
这样,改版的原因被论证完毕。
用户调研
通过用户调研,我们归纳出了用户主要的痛点在于:
1.撰写评论成本过高。
2.评论容易泄露个人信息,不愿意评论。
3.评论功能入口深,无法及时想起评论。
4.没有撰写评论的积极性与欲望。
具体如何做用户调研相信已经有很多同行写过文章详细的讲述过了,在此不再赘述。我只提醒三点大家在用户调研时容易犯的错误:
1.只能跟用户提及产品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利用更专业的知识和对产品的熟知去和用户理论,更不能轻易让用户提出解决方案。
2.用户体验有时会和产品目标冲突,所以有时候我们并不能一味的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商业诉求。
3.用户的问题并不一定是产品的真正问题,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用户的话语中去提炼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再从目的去出发寻找达到目的的最简单的方式。
接下来的所有内容,将围绕着用户的痛点进行分析。
竞品分析
通过竞品分析,来观察竞品是如何优化“撰写评论”功能的。
首先对市面上的主流产品做筛选,最终确定了以八款产品为例来进行调研。分别是:淘宝,京东,美团外卖,大众点评,饿了么,美团,滴滴出行,马蜂窝旅游。
我们已经知道了其他产品是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优化“撰写评论”功能的了。此时,我们再对之前的内容做一份总结。
有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游刃有余的去思考我们的产品应该如何改版了。
在得知用户痛点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改版目标来约束整个改版的方向。所以,改版目标分为以下几点:
版本1.0
评论维度过多是用户难以完成流程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登门槛效应,通过让用户不断的完成小目标从而减少用户对于过大目标的畏难心理。
形式上:可以通过弹窗替换页面跳转从而减轻用户的认知负担。
内容上:通过降低评分维度来减轻用户的决策负担。
交互上:只需要点击一次即可完成操作,从而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
那么此时我们就可以做出我们1.0的撰写评论改版。
版本2.0
在解决了绝大多数用户的评论成本问题后,我们就需要分离不同用户的行为,对用户设计专属的行为路径。首先思考一个问题,用户在购买流程结束后会积极主动撰写评论?
1.对商品不满意的用户――希望通过评论发泄情绪以及以此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本身是“意见领袖型”的用户――乐于分享自己的心得。
针对第一类用户,我们可以将刚刚制作的“第一重评分维度”作为用户对商品满意度的筛选器,如果用户满意则直接结束流程,用户不满意则通过给予更全面的表单来帮助用户表达。
此时,由于我们增加了更多的信息,我们版本1.0中很多元素的排布方式在版本2.0中就不适用了,此时为了照顾到整体的功能不混乱,需要重新设计信息层级。
针对第二类用户,我们可以在弹窗中加入进入“撰写详细评论”页面的渠道,让用户可以有渠道发表更详细的感想。
经过一系列的改动,最终我们还是回到了最初的页面,但是用户体验流程更加完整并照顾到了更多用户的行为,那么这就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过一张流程图来观察我们具体的改动内容。
大多数产品在发展初期时只能够给用户提供一种行为路径,没有细分用户的使用场景就会让用户体验极差。
这也是为什么大厂产品体验良好的原因,在完成产品初期架构和框架搭建后,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将产品从满足80%的用户到满足99%的用户,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种性价比很低的行为,但却是提升用户体验的绝佳方式。
版本3.0
在撰写评论时,用户的行为可以被分类解决。同样的,在进入“撰写评论”功能的流程中,用户行为也可以被拆解,从而针对不同的用户行为,制定不同的方案解决“入口深”的难题。
版本4.0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上一章竞品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按照“解决问题,覆盖全面,情感补充”三个步骤,来改良我们自己的产品了。最终,我们把上述所有的迭代记录和最终结果呈现在作品集中,就可以真正的体现出了我们设计中的专业度和工作量。
很多人认为最终结果展示完毕,功能改版就结束了。但是在公司的正常流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对项目进行整理复盘,从而得出对团队有价值的规范性文档或者方法论。
标准工作流程即是如此,在制作作品集时同样如此。设计是设计师的基础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如何能为团队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是公司更看重的能力。
其实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我已经在文章通篇都在做规范化输出和总结了:
1.如何确定改版的优先度?
通过“波士顿矩阵”来分析需求层级,对功能改版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2.如何对一个功能点进行快速的迭代与改版?
通过观察竞品App的功能相关内容,倒推提升用户体验以及提高产品转化率的优化点。这样无疑是最高效便捷的方式。
3.在做用户调研时,新手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只能跟用户提及产品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利用更专业的知识和对产品的熟知去和用户理论,更不能轻易让用户提出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有时会和产品目标冲突,所以有时候我们并不能一味的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商业诉求。
用户的问题并不一定是产品的真正问题,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用户的话语中去提炼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再从目的去出发寻找达到目的的最简单的方式。
4.在做改版迭代时,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覆盖全面、情感补充,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个功能点的优化方向,这三个思考点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
1.三个角度是在改版过程中都需要考虑的,往往很多人只考虑到“解决问题”就戛然而止,全然不考虑通过“覆盖全面”去优化用户体验,通过“情感补充”去提高用户积极性,是不可取的。(很多人认为做到了改版1.0其实就解决了此次的问题)
2.并没有按照顺序去思考与解决问题,直接通过高度的情感补充去解决用户体验不好的问题,最终导致事倍功半。
5.对于属于现金牛需求的功能,有哪些可以复用的方法论?
由于现金牛需求本身就是用户所不喜爱的功能,所以可以采取以下的角度切入改版:
1.利用登门槛效应降低用户的畏难心理是一个百试不爽的方式。
2.通过举办活动提供奖励来提高用户积极性。
3.通过文案暗示唤醒用户对于沉没成本的意识,从而减少操作过程中的跳出率。
这是在方法论层面的规范和复盘,其实并不完整,很多改版还伴随着设计规范的制定,以及设计样式的复用,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不过能够理解方法论如何复盘的话,自然就能顺藤摸瓜明白如何在作品集中体现“设计规范的制定与设计样式的复用”。
这部分其实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分析与工作是否真正取得了效果,就是以最终数据作为判断标准的。那么有哪些数据指标是可以在这次改版当中当作参考数据的呢?大家可以去关注我下一篇关于《设计师需要了解的数据指标》的指南性手册来了解。
今天的课题主要围绕着“如何将产品思维与交互思维应用到改版设计”当中,在此也不再赘述。
市面上很多撰写交互相关的内容,大多数愿意就已经存在的产品去分析优劣。但是去分析别人的产品只能令初学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想自己通过记录自己对别人的改版指导,去剖析过程,记录方法论。以此来帮助更多的设计师跨越“交互思维”与“产品思维”这个门槛。
(0)

相关推荐

  • 对‘全栈MVP设计师’的思考。

    题图来自于spyfari第5期. -------正文-------- 我是一名从空间设计跨界到前端开发的设计师,我有2年的设计师跨界编程的经验,2年时间我通过自学产品设计.用户体验.UI设计.前端开发 ...

  • ui设计好找工作吗

    目前ui设计师是比较高端的一个行业,ui设计人才紧缺,所以ui设计师是比较好找工作的.但是ui设计师还是需要能力比较强的.由于各类商业模式的成熟,行业竞争普遍从拉新转变到存量用户价值提升,这就对产品的 ...

  • 手把手教你打造一套「高性价比」的农业采摘开发平台!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部分智能化工厂已利用机器人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运行:在服务行业,送餐机器人已经开始在餐厅服务,接待机器人早已司空见惯:在立面空间,高空作业机器人也开始在大型船舶外立面上辗转腾挪,大显 ...

  • 通达信定制版面,手把手教你打造自己的看盘界面(图解)

    今天研究了一下通达信怎么设置界面,我的界面是模仿瑞鹤仙在TGB分享的那个,觉得还不错就拿来用了,在此也非常感谢瑞仙的无私分享,今天研究了下怎么设置通达信的界面,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的界面,这个界面包括 ...

  • 花园改造设计,手把手教你打造最美花园

    五个方法让你家的花园焕然一新,美的不要不要的,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一.修修补补美颜术 大多数花园在第一次冲动设计后,经历种种症结的磨砺,逐渐使园主从随性归于理智. 这一类花园有底子在,但总体不尽如人意 ...

  • 人像后期提升教程:手把手教你打造复古色调

    复古人像,最近几年喜欢的摄影师变得越来越多,效果对比如下 1.打开原图,我们对原图适当液化,变成第二张效果 2.复制一层,进入acr里面按照如下参数对画面进行调整,让曝光总体正常即可 3.调完后,我们 ...

  • 人像后期高级教程:手把手教你打造油画效果

    先上对比图: 1.打开原图 2.复制一层,进入滤镜-acr,将各参数按照右边类型调整,并在色调分离板块将高光加黄,暗部区域偏红,平衡往右偏移,得到如图效果 3.回到ps中,再添加一个曲线调整图层,对画 ...

  • 花园改造设计,手把手教你打造最美花园!

    五个方法让你家的花园焕然一新,美的不要不要的,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一.修修补补美颜术 大多数花园在第一次冲动设计后,经历种种症结的磨砺,逐渐使园主从随性归于理智. 这一类花园有底子在,但总体不尽如人意 ...

  • 1w字干货!手把手教你打造一套最牛的知识管理系统

    这是粥左罗的第 1595 期分享 作者 l 常青  编辑 l 易小飒 来源 l 常青说(ID:changqingup)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聊知识管理系 ...

  • 最强读书笔记法:手把手教你打造知识宝库,将读过的书刻进心里

    最强读书笔记法:手把手教你打造知识宝库,将读过的书刻进心里

  • 1W字干货!手把手教你打造一套最牛的知识笔记管理系统!

    本文提要: 本文的主题是聊聊知识管理,为了方便你阅读,我先把内容的结构告诉你~ 如果你比较心急,可以直接跳到第三部分的实操环节,但我不建议你这样做,如果你从头到尾的系统性看完,可以让这篇文章的效果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