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立早闲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硕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劳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后淡泊明志,致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转化成文字,写出人性之廉耻,告诫世人勿疯癫。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趁机先是抢占荆州、南郡、襄阳,后又南征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即所谓“荆南四郡”。从此,一直无处落脚的客将刘备,华丽转变成占有立锥之地的主公刘备。有地盘,就要有人经营,人是关键,尤其是人才。为此,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大肆招揽荆襄俊才,武官有魏延、黄忠、霍峻等,文臣有伊籍、马良、庞统、蒋琬、向朗等。在诸多人才当中,马良是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后,第一个被举荐的荆襄人才。《三国演义》里,马良一上场就给刘备策划巩固赤壁之战的战果及向南征讨四郡的长远之计,一下子被刘备认可,重用。《三国志》中,马良不仅以才名闻名于荆襄大地,还以奇貌鹤立于大千世界。《三国志》中记载奇特相貌比比皆是:身材中诸如“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的刘备、“形貌奇伟”的孙权、“长八尺余,腰大十围”的许褚等;胡须中比如 “须长四尺”的崔琰、“紫髯”的孙权、“须黄”的曹彰等。然而,马良的“眉中有白毛”这种奇异相貌在整本《三国志》甚至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也是极其罕见。尽管马良的白眉或许是基因突变,毕竟少年须发眉毛反呈白色,大多有老成持重的感觉。这样,马良的家乡才会流传道:“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良从刘备领荆州牧(建安十四年(209年))起,至夷陵之战中(章武二年(222年)秋七月)遇害,头尾十四年效力于刘备。相比其尊兄诸葛亮效命刘备刘禅两代人二十八年而言,马良虽只是一半时间,却对刘备及蜀汉影响极大,尽管加快刘备站稳荆州,积蓄力量,可是也加速蜀汉政权覆亡,削弱力量。有一歇后语叫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因此,世人将荆州失利的原因,大多归因于关羽的主观原因,即粗心大意,骄傲轻敌。在这主观原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客观原因,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即马良调离荆州,转任益州。刘备、诸葛亮入川后,“拜(关)羽董督荆州事”及“(马)良留荆州”。马良之所以留下和关羽一同镇守荆州,是因为其先是荆襄本土士族,能巩固刘备在荆州的根基;再因深刻地认识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可平衡孙刘在荆州的关系;后是有理政才干,能辅佐关羽处理荆州政务。当马良调任益州后,独留“刚而自矜”且“轻士重卒”的关羽一人在荆州独大,一言堂,无人制约,从而导致关羽一人的决策出现失误,最终导致荆襄丢失。有一歇后语叫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因此,世人将街亭失守的原因,大多归罪于马谡的主观原因,即妄自尊大,刚愎自用。在这主观原因的背后,暗藏着一个更为隐蔽的主观原因,也是一个极其紧要的原因,表面原因是马良与诸葛亮非同寻常的关系而重用马谡,深层次原因是以诸葛亮为核心的荆州派存在文官多并理政强而武将少且军事弱。马谡以“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而被诸葛亮“深加器异”。马谡之所以能被诸葛亮信任及重用,是因为其先是蜀汉政权荆楚军事人才凋零,诸葛亮可选择接班人的余地很少;再因有谋略,采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而平定南中;后是马良之弟,两人是“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特殊关系。马良死后,诸葛亮因为与马氏兄弟(主要是马良和马谡)的非同小可的关系,才不顾先主刘备临终之告诫,对马谡盲目信任,从而导致街亭之战的失败。关羽失荆州及马谡失街亭,看似与马良没有任何关系,毕竟荆州之失时,马良已调离荆州而街亭之战时,马良已殉职六年。其实未然,马良与这两件大事颇有关联。要是马良未在夷陵之战中英年殉职,虽不说能够改变荆州失守和街亭战败这两件大事,但势必也会出将拜相,成为诸葛亮接班人。笔者按:影响,指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马良在荆州的影响力及才能帮助刘备加快称霸历程,而马良与诸葛亮非比寻常的关系,催化蜀汉加速灭亡进程。如马良未英年早逝,誓必会成为和除诸葛亮外“蜀汉四相”(蒋琬、费祎、董允)比肩的人物。正所谓:历史是不能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