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和顿挫力是一生的财富

一个同情心过度的医生

笔者曾有过一段临床医生的生涯。

在急诊外科实习时,曾经有一个晚上,接连送来两位车祸的伤者,笔者作为实习医生参与了抢救。其中一位是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比当年的笔者大不了几岁。穿着笔挺的西装,高大英俊,看上去非常优秀,可能是在下班路上遭遇的车祸吧,送来时就已经心跳呼吸全无……另一位则是三十几岁的外来务工男子,据说是骑着助动车带了很长的钢筋,转弯时被疾驰的汽车刮到,严重颅内损伤。这位伤者虽然仍有呼吸,但很快被宣布脑死亡。他的妻子和孩子很快赶到,妻子当场昏倒,年幼的孩子围着抢救床哭喊着叫“爸爸,爸爸”……

那个晚上,穿着厚厚制服、戴着厚重口罩和帽子的笔者,在看到年轻小伙子被裹起来推去太平间、中年男子的妻儿无助地哭泣时,自己也泪如雨下。虽然还能机械地听着老师的教导做一些最基本的配合(其实实习生在那个时候只是以学习和观摩为主,并不会被安排真正重要的救治工作),但脑子里已经反复在想:那个小伙子的父母如果来了,会是怎样的伤痛?这样一个看上去极为优秀的年轻人,应该也是父母的骄傲与晚年的依靠吧,就这样一声不响地走了,留下父母,该怎么办?而那位失去了爸爸的孩子,又将怎样面对以后的人生……

在抢救结束之后,笔者和另外一个同样泪流不止的女同学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摘掉了口罩的老师一如既往的冷静,严肃地告诫我们:“如果一个医生,在抢救患者时,自己先哭了,怎么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怎么去给患者最科学合理的救治?你们两个,回去好好反省!你们需要考虑的是该如何从这次的抢救失败中吸取教训,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如何保持冷静。如果实在改不了,你们就无法成为值得病人信赖的好医生。至少,建议你们不要做急诊外科……”

那个晚上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感谢我的老师们,使我在那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学会了如何面对,当我成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时,已经能够从容地去救治每一位患者,保持着为人医者的冷静与沉着。

冷静:医生的首要素质

伟大的加拿大医学家和教育家、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教授在1889年告诉医学生说:“虽然没有人给医生的沉着冷静进行分级,但如果哪位医生没有这个素质,将是一种莫大的不幸。如果哪位医生失去了冷静,在危急时刻开始内心慌乱,心跳加速;那么就意味着他无法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给患者做出最合适准确的诊治,会使患者迅速失去信心,这无异于草菅人命。”

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医生要具有同情心,几乎没有病人会去反对一位善良的医生,但如果一个医生在患者面前哭了起来,大多数的患者和家属都会去怀疑这位同情心过度的医生,担心这种态度是源于经验的不足和能力的不够。由此,作为医生,保持冷静非常重要,必须在任何紧张危急的时刻都保持着冷静的外表。即便内心在痛着患者的痛,苦着患者的苦,但表面上也必须平静,这样才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信心。当然,这不等同于冷漠。

医生如何保持冷静

同时保持冷静和对病人的关心,奥斯勒教授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是一个能在紧要关头保持冷静的优秀医生,同时也不乏同情心。奥斯勒教授认为,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保持冷静和沉着。

耶鲁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安迪·摩根(Andy Morgan)在美国进行了一项军队中压力训练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们面对压力的关键在于直觉,也就是“当一些画面出现时,你的头脑中将做出何种的神经生物学反应”。如果一开始你就对自己说:“噢,天哪!这太可怕啦!”于是,你的机体就开始释放更多的皮质醇激素,以及一连串的警报,从而导致慌乱和头脑中一片空白。

神经科学能够深化我们的理解力和决策能力,但很显然,具有冷静素质的医生值得我们所钦佩的不仅仅是天生的真性情。当面对抢救失败的患者时,医生需要进行反复的思考来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后续的尸体解剖来分析抢救措施的正确与错误,从而设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改善或避免。长此以往,就训练出了医生在危机关头的冷静与沉着,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状况时能够做出最好的诊治。

医生需要有“钝感力”

对于过度泛滥的同情心,不应一味指责,应该提倡医生们具有一定程度的“钝感力”。

所谓钝感力,与“敏感”相对应,可以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意为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钝感力”概念的提出,最初来自于曾经做过医生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一本散文集,作者结合曾在札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时的经历,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浓缩成《钝感力》一书。

全书开篇,作者就以自己在医院工作时的同事S医生为例,讲述了钝感力对于成为一位好医生的重要性。在日本的医院中,年轻医生被前辈呵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位S医生的指导教授则更是严厉异常,会在手术时不断地斥责他,很多医生因此不敢与教授一起搭台手术,或者耿耿于怀。而S医生则毫不介意,每当他被教授大声斥责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十分可怜。可不管教授如何批评,S医生似乎从不颓唐,而是默默地接受,并认真观察老师如何治疗病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后来,这位有着超常钝感力的S医生成为了该院医疗部最出色的外科医生,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院长。

“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情绪的巨大波动”,可见,“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难的一种耐力。在复杂的环境下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是具有钝感力的人所拥有的优秀素质。S医生所面对的是指导教授的斥责,他能够坦然面对,而在本文所讨论的“冷静”领域,同样值得借鉴。试想,当一位医生遇到危急的抢救时,如何保持冷静的头脑?此刻,医生应该具有钝感力,暂时忽略自己情感中人文关怀的那一面,将精力都集中于处置患者,争取诊疗成功。

同情诚可贵,冷静价格高,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关键时刻具有钝感力,更有着超乎寻常的冷静与沉着,这样的医生,就如同在法庭上心如磐石的法官一样,百炼成钢,是真正能为患者带来最大效益的医生,值得信赖。

本文摘自《康复·生命新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