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 | 注意!这些学术会议讨论的议题,才是今年出题的方向!

最近,不少学校都集中召开了很多学术会议,其参会者大都是学界教授和业界资深的从业人员,会上探讨的也是最新、最具有研究性的议题,涉及到短视频、十九大、网络舆情、大数据等等。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最新研究动态,它能帮助我们把脉考研出题方向。速度抄记之…

学界焦点1
短视频与直播

11月10日下午,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主办,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承办的“2017中国网络视频秋季高峰论坛暨中国短视频与直播联盟启动仪式”,在中传国际交流中心成功举办。中国短视频与直播联盟,是由多家互联网短视频与直播行业的龙头企业联合组成的行业视频产业联盟,本着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

❖ 会议主题:短视频的价值与营销·网络视频新生态

❖ 参会人员: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秘书长);钟大年(香港凤凰卫视节目副总裁,资讯台台长,中国传媒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孙翔(梨视频运营总监)

❖ 研究领域:广播电视新闻学、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网络视频传播、媒介融合、新闻与传播教育;纪录片创作、电视传媒研究等

❖ 讨论议题:

议题一:短视频的社交意义

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钟大年认为今年是短视频爆发的精彩一年,这使得网络视频开始进入互联网最本质的社会属性——社交性视频社交作为一种趋势性的网络新现象引起业界、学界和投资界的关注,网络视频从注重内容的文化属性,开始向注重互动交往的社会属性拓展。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媒体教研室主任、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员顾洁希望从更学理、更本体的层面去思考媒介发展规律,希望从媒体的技术属性出发,观察媒体如何与社会形态结构发生互动关联。他提到,短视频很好地契合了今天社会碎片化的趋势和形态,应从“中介化”走向“媒介化”,从平台化走向工具化,从社区化走向网络化,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激活用户互动,将网络化的用户互动关系与短视频联结起来。

议题二:短视频的内容价值和营销策略

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运营总监姚帅,分享了今日头条短视频的成功之道AI催生短视频新版图。他说,通过智能分发,将内容供需渠道从点对点的两极传播升级至一个点对多个点的中心辐射型集束传播,能极大程度扩大内容的辐射范围、曝光次数,对于创者者和平台来说是有利的。

梨视频运营总监孙翔介绍,梨视频加拍客是一个全新的拍客体系,它的内容生产创新的核心模式是专业的编辑团队+全球拍客网络。其中,全球拍客包括草根拍客、专业拍客、机构拍客与垂直拍客,而由于做的是资讯类视频,专业的编辑团队能在真伪识别、专业加工、价值观把握上做好把关。

快手科技传媒副总裁刘洋从记录、普惠、技术驱动、年轻四个维度分析了快手的核心“记录世界,记录你”,并由此出发探讨了快手所认为的短视频价值所在——1.降低民众交流门槛,解决了孤独感;2.利用强大的AI技术与用户理解能力,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与互动质量。他认为,短视频要更加注重UGC的价值升级,依靠科技提升用户体验。物质层面上,利用技术提高社会总价值,改善用户生活质量;精神层面上,满足基层文娱需要,消除隔阂和孤独感,提升幸福感。

个人微博拥有13万粉丝“怒豆渣”新片场联合创始人、魔力TV副总裁李扬总结了四种变现方式——平台分成、广告、电商和用户付费,并对内容制作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明白唯一的稀缺资源——观众的时间和注意力;第二,清楚观众的诉求——有趣、有用;第三,了解观众的心态——我喜欢你,我想成为你。抓住用户心理,高效、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产出。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短视频?炎炎视频创始人兼CEO徐广宇认为,第一长得好看,第二能说会道,第三勤奋,第四要有学习能力,此外还要懂一些运营知识。“遇言·不止”创始人兼CEO席越,聚焦匹配和创新两个关键词,认为内容要匹配用户的心理、情感需求,才能产生更高的黏度,而如何把现有的东西用更新的主意创新出来,是短视频未来的趋势

议题三:短视频与直播行业规范化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表示,“移动媒体时代造就了短视频与直播的繁荣,传媒人要投身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致力于培育优质的内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而面对目前中国网络视频行业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责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应该做三件事:1.搞清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什么;2.搞清楚网络视频行业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3.搞清楚社会潮流所向、社会责任所托,讨论如何建立网络视频行业有秩序的制度系统和正能量的价值系统。

谈及联盟创建初衷,钟大年表示,是希望建立有秩序的制度系统和正能量的价值系统;网络视频行业怎么做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各方要去探讨的。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晓红同样强调,随着网络视频的蓬勃发展,当前正面临制度重建和自律发展的多重困惑;自律的平台和平台的自律,对于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 会议相关论文:

  1. 《互联网时代政府传播中的政治修辞变化及其偏失》(《新闻爱好者》)

  2. 《以“戏”说“法”,扩展道德类节目新思路》(《现代传播》)

  3. 《向电视新闻本质的回归——关于中央电视台2012-2013年新闻报道变化的思考》(《新闻爱好者》)

  4. 《电视新闻的好文风从哪里来》(《中国记者》)

  5. 《视频文本化及其技术功能初探》(《新闻爱好者》)

学界焦点2
十九大报道和“一带一路”

10月31日,主题为“党的十九大报道:重点与亮点”的中外媒体分享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行,这是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非新闻交流中心、中国-南亚东南亚新闻交流中心主办,人大新闻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媒介沙龙第三期活动。中外演讲嘉宾与在场记者共同就十九大报道的重点与亮点进行探讨。

❖ 会议主题:探讨十九大报道的重点与亮点进行探讨

❖ 参会人员:钟新(人大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奥运总体影响评价(OGGI)课题组专家);高洁(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记者)

❖ 研究领域:广播电视新闻、国际传播、公共外交、危机传播、新闻教育

❖ 讨论议题:

议题一:报道新技术和内容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记者高洁在发言中介绍了新华社新媒体报道技术及内容。关于十九大的新闻报道中,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创新报道手段,直播“党代表通道”等现场新闻“火力全开”,“现场云”处处升起,并联合多家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多个新媒体产品,比如基于大数据的“党代表通道”数据新闻、“三个起来”H5产品、《新时代》歌曲、与共享单车企业合作推出的名人朗读19大报告片段等等。高洁说,契合新媒体特性的“新新新闻”产品不仅有助于改变新华社一贯严肃的形象,更有助于普通人关注“十九大”、了解“十九大”。

《人民日报》记者张天培首先用采访十九大的中外记者数量、新闻发布会数量、集体采访数量、接受党代表通道采访的党代表数量等一系列数据总结了十九大的报道情况,并特别介绍了人民日报借助东航客机让十九大报道“上了天”,乘客在飞行过程中也可以借助空中Wi-Fi观看十九开幕式直播和相关最新资讯。

然后,她重点介绍了人民日报在十九大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亮点,强调了十九大报道中的多项历史之最,突出了其与以往的不同,具有很多创新之处。从对记者招待会、集体采访、外媒联合采访等报道环节的参与体会出发,她谈了几点个人感受:十九大报道的公开透明;党在媒体面前表现出了超凡的自信与魅力;融合报道、创新报道成为亮点热点;记者的新闻专业精神与激情感染了每一个人。

《人民日报》记者张天培认为,《人民日报》对十九大进行评论性报道,以此吸引读者;新媒体团队会分析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的数据,分析中国百姓重点关注了哪些话题并对接下来的报道进行调整。

议题二:对外传播

南苏丹广播集团资深记者阿汤加在发言中谈到了非洲新闻工作者眼里的中国共产党与非洲人。他认为对十九大的报道要建立在中非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提取十九大中与非洲关系密切的内容,客观报道新时代的中国,并表示非洲国家可从十九大中借鉴中方治国理政新战略新理念新举措。

马拉维《国民报》编辑桑杜表示,通过她的报道,许多读者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十九大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摒弃了以往存在的一些偏见言论。她谈到十九大开幕以来,非洲各大媒体都对大会给予了高度关注。

阿富汗帕克沃吉通讯社英语新闻记者帕尔维兹·卡洛哈伊在发言中说,他在十九大之前就做了关于中国国情与十九大的报道,致力向阿富汗人民介绍中共十九大以及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在十九大期间,他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中国原则、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社会的福祉以及结构性改革等话题。

几位非洲和亚洲记者表示,提供信息、帮助受众了解中共十九大、懂得中国政治是他们的基本任务。马拉维《国民报》编辑桑杜谈到她会向读者介绍中国的政治制度,提供更多的信息,让读者更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阿富汗帕克沃吉通讯社英语新闻记者帕尔维兹·卡洛哈伊提到他报道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等话题。南苏丹广播集团资深记者阿汤加则表示他在比较南苏丹的政党和中国共产党中寻找报道亮点。

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记者穆罕默德·扎米尔·阿萨迪针对十九大新设立的“党代表通道”对中方记者进行提问,探讨这一新举措的作用和意义。中新社时政记者蒋涛认为“党代表通道”可以让在之前很少有机会发言的代表们吐露心声,比如来自偏远地区的代表,同时,这也为记者接触和采访党代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 会议相关论文:

  1. 《从比特到人工智能:数字新闻生产的算法转向》(《编辑之友》)

  2. 《政治竞选中全球议题的媒体议程分析:基于《纽约时报》美国总统大选的气候报道研究》(《国际新闻界》)

  3. 《微博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现状及原因分析——以新浪微博环境传播为例》(现代传播》)

  4. 《 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中外主流媒体应用国际社交媒体的现状分析为例》(《新闻与写作》)

  5. 《微博外交视野下的大使形象自我建构与他者建构——以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为例》(《国际新闻界》)

学界焦点3
网络舆情

11月11日上午8:30,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了第五届“舆情与社会发展论坛”。本次论坛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由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发展协同中心承办。

❖ 会议主题:舆论新格局,传播新秩序

❖ 参会人员:李良荣(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领域:新闻学理论、国际传播;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新媒体与社会等;新媒体、网络舆情、媒介大数据等

❖ 讨论议题:

议题一:网络诉求:从学界到业界的变化

李良荣教授以中国网络社会主流人群的变化展开了他题为“中国网络社会的结构反转与舆情嬗变”的演讲。“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舆情,我这里所说的社会,就是指网络社会的结构。”

李良荣首先提出,中国网络社会正在从以“三低”人群为主流人群转向以中间阶层为主流人群。“三低”主要指低收入、低年龄、低学历,而中间阶层的人群则相对有较高的学历、稳定的工作和中等水平的收入。

由于主流人群的改变,网络社会的主流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李良荣将这变化总结为“三高三低”,即“高发展效能,高个人奋斗,高生活追求;低政治效能,低政治关注,低政治表达”。与此同时,理性表达也成为网民表达的主流模式,这体现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有组织的表达以及大量的视频传播上。“我认为,在未来几年当中,中间阶层成为主流的表达人群,三高三低成为主流的表达内容,理性表达成为主流的表达形式,将在数年内基本主导我们网络的舆情变化。”李良荣总结道。

与此同时,业界也注意到了这种主流诉求的变化和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作为腾讯的区域内容拓展总监,陈博从业界的角度阐述了用户变化所带来的行业趋势。

“打开新闻的方式已经变了,使用移动终端的人越来越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用户也来越难获取,老用户越来越挑剔。”与此同时,社交获取新闻的比重增大、用户信息需求大于交友需求、重度个性化阅读以及用户对于视野变狭窄的担忧等等变化,都引导着腾讯等业界媒体进行改革。

针对李良荣提出的理性表达模式,陈博也指出了腾讯所感受到的变化。查找违规信息的难度增大了,“现在很多网上的信息不再是以前的脏话,更多的是理性的探讨,所以一些内容我们也很难识别,无法根据关键词删除,因为不可见。”在“无视频不新闻”的时代,腾讯也开设了八个直播平台,并且与“快手”进行了合作。

议题二:连接:向内的技术,向外的地理

“世界的演化的目标和手段就是连接,连接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沈阳教授在会上提出了“连接论”这一理论。他认为,当人与一个、一百个乃至十亿百亿个人连接时,这种量的变化将会带来质的变化:“一旦连接建立起来之后,就不会的满足于单一的连接形态。”他举出共享单车的例子,智能音箱可以使共享单车变成“电商推荐平台”、“婚恋匹配平台”,说明在一个基础连接当中,还可以不断叠加高维的连接形态。而这也与本人连接的强度和能力有关。

“连接论”的有一个原理认为,任何一种连接都需要依托平台。这种平台在不断地变化,从PC端到移动端,如今我们正在进入智能互联网和机器人的时代。因此沈阳做出猜测:手机将可能被智能眼镜、人工智能的问答系统和互联网的展示系统、衣服组成的物联网取代。

相对于沈阳在技术层面对连接做出分析,张志安教授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地理,对连接给出他的看法:“连接不仅是我们更多地往外拓展,连接还需要确定一种边界:外部的东西不能随便地闯入我的世界。我们在利用技术发展智慧城市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政府更好地、科学地管理城市,而在于我们在这个城市当中是否能更愉快、更自由地憩息。”怎么才是一种好的憩息状态呢?张志安认为地理和空间非常重要。

网络时代不同于过去的报刊时代和电视时代,网络时代的人是移动的,信息流动彻底实现跨地理跨空间链接,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媒介与地理的关系。接着张志安展示了他所在的实验室做的“中国城市网民性格画像研究”以及“中国城市微博提及及其网络规律”等两个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他最后强调:基于地理所形成的时空的新的秩序的重组,是我们在今天认识新媒体、理解新媒体、研究新媒体非常重要的视角。

议题三:新群体的崛起与变化

在李良荣教授指出了网络社会结构中主流群体的变化从“三低”人群到中间阶层,这些中间阶层由70后、80后和部分90后组成,他们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阶层,有着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的特点。

“我们的舆情研究需要关注社会不同阶层的变化,以及他们之间不同关系的变化。”沈阳说。对此他提出了当今连接变化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人们比较确认,中华民族将走向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跟中国人、跟世界之间的连接的一种变化;第二个特点即大的、新兴的技术已经到达临界点,包括人工智能、VR、AR,这些技术快速的演变。

随后单学刚也在演讲中对移动舆论场中新意见群体的崛起做出了探讨。根据人民网的数据研究,“新意见阶层”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他首先分析了微博的“金V”群体,指出了这一群体的特征、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金V’群体的娱乐化趋势明显,但是舆论引导力量不足。”与此同时,“金V”也存在着商业色彩浓厚,意见领袖缺位的问题。

其次,网红群体也在这几年迅速地生长起来,对此单学刚给出了他的四点管理建议,即建立网络直播监管机制,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引导个体在法律和社会公德范围内表达,让“积极网红”驱逐“粗鄙网红”。最后单学刚从澎湃、知乎、微博问答三个平台分析了在线问答平台与答主的特征与影响。

❖ 会议相关论文:

  1. 《论报纸再造:从“信息媒体”到“意义媒体”》(《现代传播》)

  2. 《新生态新业态 新取向——2016年网络空间舆论场特征概述》(《新闻记者》)

  3. 《主体性: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传媒新角色》(《现代传播》)

  4. 《不失真、不失语、不失调、不失品——守住主流媒体的底线》(《新闻记者》)

  5. 《媒介融合时代中国电视VR应用多维分析》(《现代传播》)

  6. 《媒体两微一端融合策略研究——基于国内110家主流媒体的调查分析》(《现代传播》 ) 

  7. 《中国网络意见领袖社区迁移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国际新闻界》 )

  8. 《数据新闻的未来:数据新闻、数据服务、数据体验的结合》(《中国传媒科技》)

  9. 《基于移动互联的省级新闻网站赢利探索》(《中国出版》)

学界焦点4
大数据

2017年11月17日,第四届大数据传播”学术论坛及首届“社科大数据工作坊”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顺利举行。

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负责人带领各位与会嘉宾参观了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实验室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为依托,以张志安教授为主要负责人,以“建立舆情研判分析和应对的综合体系”为总体目标,开展了舆情仿真与应用研究、社会心态模型建构与网络舆情趋势洞察、港澳舆情大数据研判和应对这三大方向的研究。目前,实验室已经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人民网、广东省网信办、中山市委宣传部等多个政府和企业建立项目和报告合作。

❖ 会议主题:大数据传播:跨学科探索和实践

❖ 参会人员: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主任);孙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领域: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新媒体与社会;受众与传播效果、媒介与社会、舆情调查;新媒体与舆论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理论、媒介文化研究、城市传播;

❖ 讨论议题:

议题一:移动社交的优化技术

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陈旭教授首先提出研究面向移动社交应用的网络优化技术的重要性。

他指出移动社交应用产生了视频、音频和图片等海量数据,对未来移动网络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亟需研究面向移动社交应用的网络优化技术。陈旭教授认为,面向社交群组的网络协同优化的理念是基于用户社交行为特征、以社交应用为驱动,而移动社交多媒体预存取则主要集中在社交化驱动用户行为预测方面。

最后,他提出通过物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这三个层次的协同运用以实现社交群组效用最大化的网络协同优化。

议题二: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的挑战

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何凌南副主任进行主题演讲——《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的挑战及海量文本分析技术介绍》。

主题演讲第一部分为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的挑战。何凌南副主任首先阐释了数据的重要性,并谈及当前大数据对研究方法的三方面挑战,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

目前大数据研究主要是在计算机背景的主导下进行,并且需要学者在研究思路上有所转变、在量化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

他指出,大数据传播研究方法需要新的大数据网络心理学理论,包括网民画像、网民认知模型、情绪态度模型、网民直觉模型和网络舆论传播模型等;在新技术的运用上,则可以使用文本分析、PSR模型语义分析和仿真模拟等新兴技术。

第二部分何凌南副主任着重介绍了海量文本分析工作——LIWC软件,他对软件本身及其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从语言到思维主要是一种从词汇到概念再到价值观的群体思维过程。

议题三:大数据网络心理学

大数据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王俊秀主任提出当前大数据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面临的两大挑战: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原有的科学研究范式向数据密集型范式转变,这使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理念和范式都亟需改变;而十九大提出的社会政策使得心理学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建构和完善的问题。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院长阐述了大数据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三个发展目标:紧跟社会发展、坚持学科交叉和追求理论创新。

同时,他提出大数据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目前开展了数据库建设、文本分析、跨区域比较研究、共建高端智库等工作。而在委员会的发展中有两个挑战不容忽视:一是数据的挑战,即数据如何反映社会心态;二是方法的挑战,即如何实现文本意义的阐释。

此外,张志安院长针对如何搭建跨学科的学者交流平台,提出自己的五个思考:一是定期举办大数据传播论坛,并使社科大数据工作坊的分享内容能够更加专业化;二是组织更多国际和国内的协会会议;三是通过核心刊物和系列出版物来在大数据和社会心态等领域推出共同的成果;四是搭建专家学者在线交流机制;五是推动数据库的开放和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