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认清“题海战术”的真面目后,我建议所有孩子都试试
前段时间,张桂梅校长因为被人质疑“题海战术”而登上了热搜,就连她自己在回应时也说:“(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而这件事也让常爸意识到大家对“题海战术”/“刷题”好像偏见有点儿大,要我说,此乃学霸必备神器之一。不建议盲目刷题,但想要好成绩就必须得有技巧地刷!
学霸不刷题?那都是误会
“学霸到底做了什么,能拿到高分?”
为了找到原因,Elevate Labs做了一项长达13年的研究。他们与澳大利亚、南非、美国、英国四个国家1200所学校合作,对25万名学生的习惯、技术、实践等进行基准测试。
结果他们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和成绩一般学生的区别,不是智商,而是多刷题。
而且,预测学生考试成绩的首要因素就是,做的练习总数量。总之还是刷题。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他们调查了11年级的学生在考试前都做什么?
15%的学生在完善笔记;
5%的学生在重写笔记;
56%的学生在阅读笔记;
13%的学生在死记硬背;
剩下的11%优秀学生,他们在刷题!!!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在网上看到的笑话:
高考之后,校长请来了本市的高考状元做演讲。
状元说:“我的学习方法是,一开始,我每天只做一道题……”
这时校长忍不住说:“同学们,状元学习方法来了,你们的春天到了!”
不料,状元满眼饱含热泪地说:“后来我妈把我打了一顿,让我每天做100道题.....”
所以,别听那些学霸们喊:“我们不刷题!”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人之外,想要一直取得好成绩,练习的量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同样是努力,只不过一个在看笔记,一个在做测试/练习题,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
测试是最有效的学习工具之一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耶鲁大学心理及脑科学教授Henry L. Roediger和普渡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Jeffrey D. Karpicke在2006年就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用大学生做实验对象,分成两组,
“学习-学习”组(SS组):学习一篇文章,接着再学习一遍;
“学习-测试”组(ST组):学习同一篇文章,接着进行自由测试,尽可能多地写出从文章中能记住的东西。
然后分别在5分钟、2天、一周后进行自由测试。
结果发现,
学习后5分钟测试,SS组效果较好;
2天后测试,SS效果明显下降,而ST只有轻度下降;
一周后测试,SS效果几乎减半,ST效果只有轻度下降。
很明显,把刷题加入学习过程,能显著降低遗忘的速度。为了进一步证明刷题对成绩提升的重要性,他们又做了一个升级版的实验。
同样是阅读同一篇文章,但是分为3组:
SSSS:重复学习4次,但没有测验;
SSST:重复学习3次,测试1次;
STTT:学习1次,测试3次。
结果5分钟后测试,记忆效果为SSSS>SSSST>STTT;一周后测试效果完全相反,测试越多效果越好。
而且,请大家注意一点,哪怕只有一次测验,学习效果也比不测验好很多。
看到这里,大家知道为什么学霸要刷题而不是看笔记了吗?
因为它能显著阻断遗忘过程,提升我们的记忆力。这个过程就像是串手链,记忆力像绳子,珠子像知识点,做题就像打结。
打一个结,就能阻止珠子滑走。做一次题,就相当于给记忆力打了一个结。多做几次,就是多打了几个结,知识点的记忆也就越牢固,这就是测验效应(testing effect)。
刷题仅仅是可以阻止遗忘吗?当然不是!
测试的真正意义在于融会贯通
2018年爱荷华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ason C. K. Chan与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实验。
研究对象同样被分成了“学习组”和“测试组”。他们需要先学习三组单词,然后看一遍第四组单词后,进行自由测试,尽量多地写出他们能想出的单词。
结果发现,在四个实验中测试组在学习新单词(第四组单词)时成绩都更好,也就是说测试能让人更快地学习新知识。
这个现象被称为测试增强效应(Test-Potentiated Learning),也叫前向测试效应(Forward testing effect)。
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们给出的其中一种解释是:测验比重复阅读更能将知识迁移到新背景或新问题中。
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是融会贯通,能从简单的概念记忆升级为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和应用。
这点,学霸们也早早地意识到了。每一次刷题,都相当于一次知识点实践活动。所谓的答题套路,也就被慢慢琢磨出来了。
所以,大家以后不要一提“题海战术”就一脸鄙夷。但是如果你认为常爸因此就提倡大家给孩子买成吨的试卷,那就是天大的误会了。
同样是刷题,为什么娃的成绩没起色?
学霸刷题成了学霸,学渣刷题还是学渣,为什么?
因为学霸刷题是“更上一层楼”,学渣刷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2012年广西文科高考状元谭思颖以679分考入清华大学,在分享学习经验时她提到自己的一个做卷子流程:
写卷子——对答案、老师解答——擦掉痕迹,再做一遍——对答案,确保满分
为什么这样很管用?用“延迟反馈”的理论可以解释。
在科学研究告诉你:为什么对孩子写作业盯得越紧,孩子成绩越差! (戳蓝字查看详情)里,常爸介绍过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Andrew C. Butler和耶鲁大学Henry L. Roediger两位心理及脑科学教授的实验。
实验具体过程就不赘述了,我们直接说实验结果:学习后不测验<测验后不反馈<测验后即时反馈<测验后延迟反馈。
谭思颖写第二遍卷子的过程,相当于一次延迟反馈,长期记忆效果也就更好。
除此以外,谭思颖还做了一个错题集,总结归纳自己的弱项,时不时就翻看一下。
所以,谭思颖每一次刷题实际上都在进行两个工作:
① 发现知识盲点,及时补充空白
② 反复练习,对每个知识点的记忆都更清晰
但是,学渣刷题往往都在走一条相反的路:
同样的题型,只是数字变了变,重复劳动;
对完答案,知道对错就满足了,没有思考;
发现错题,改完答案就完事儿,没有总结;
……
这样刷题,累死也刷不成学霸,无效的努力=不努力。
还有一点是常爸的切身体验:刷题也要选难度适中的题,踮踮脚尖就能够着的高度。
这点其实很容易理解,题太简单,只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练习,完全没有意义。比如准备小升初考试,却让孩子写1000道10以内加减法的题,对孩子的大考完全没有帮助。
题太难,会浇灭孩子的学习热情,反而畏惧学习。
正确刷题的过程应该是“刻意练习”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
有目的,有特定的目标,要不断走出舒适区。
所以,有效刷题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薄弱环节,找到那些一知半解的知识点。
总结一下,正确打开刷题的姿势应该是:
做题→找到薄弱环节→反思总结→反复训练,弥补薄弱→挑选难度适中的题→发现新的薄弱环节
很多人说考试是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但在我看来,考试是查漏补缺的学习工具。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换一种视角看待考试时,心情也会豁然开朗?
孩子考砸了,安慰自己不生气:“这下知道孩子在哪些知识点上理解得不到位,知道该给孩子补什么了。”
同时,孩子也能安慰自己:“下一个目标,攻克这个知识点。”
测试,就是最好的校准和定位自己的工具。而经常被测试的孩子,因为清楚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大考时反倒没那么紧张了。
总之在我看来,保证足够的测试/练习量(你要简称为“题海战术”也行)是好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影响成绩的因素很多,刷题只是其中一种。但是,如果你想要好成绩,刷题是必走的路之一。当然那些天赋异禀、过目不忘的娃除外。
不过刷题也不仅仅是做卷子这一种方式,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整天写题也实在是没有必要。可以在孩子回家后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或者做抽卡片游戏回答问题。哪怕只是简单的回忆,也能让他们对这个知识点记忆深刻。
常爸在高三备考的时候,为了逼自己在短时间内背牢所有单词,和同桌同学打了这么一个赌:每天早读的时候,让同桌拿着一本厚厚的单词书在我昨天背/复习的100个单词里随便考我,如果有三个答不上来,我请他喝一瓶可乐,然后我会把错的单词抄到本上,如果重点记忆复习。用一瓶可乐的代价,换来一个人肉测试机,大幅提高我刷题的效率(为了喝到这瓶可乐,同桌一般都会找最难的单词来考我,或者考我简单单词的不常用意思,大大减少了我按顺序复习平均分配在简单单词上的时间)。我的英语水平在高三那年急速提升,最后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在一整个暑假不碰英语的情况下,进大学后英语分班考,成绩也依然很好,被分到快班,这都是拜高三那年高效刷单词所赐.
“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轻松学习往往最后都不轻松。也许从今天开始,我们可以再来换个角度重新看待“题海战术”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