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落在“了了常明的状态”里

苏树华2020-12-17 22:52:12

心中心法的修行,不可住在禅定的境界里。我们的妄想、我们的妄念有两种:一种是动态的妄念。另一种是静态的妄念。

容易被发现的、容易引起人们警觉的一种妄念,那就是动态的妄念。也就是这一个一个的念头,这一个一个的想法,我们大家认为是妄念,不许它动,不跟着它跑。所以,打坐修行的人,他在打坐的时候,他这一个一个的念头来了,他就认为是一个一个的妄想来了,一个一个的妄想又生起来了。他容易发现它,容易警觉它,他不会跟着它跑。

最不小心的、最不容易发现的,那就是人们所求的一种妄念,那就是静态的妄念。这种静态的妄念,就是定境。就是安定了。安定有安定的这种境界呀,安定也是一个相,也是一个心相。

在佛教里,把这种定相大致分为九类。这九类,那就是四禅四定,再加上一个定,那就是“灭受想定”。四禅四定,再加灭受想定,一共有九大类定境。

在这九大类定境里面,每一类定境里边类中有类。可以说,每一类里边的具体的定境,千变万化,无量无数。

一类定境里边就有千变万化,无量无数,在这九类定境里边,是九类无量无数。我们把这种定境,及住着在这种定境中的禅定现象,称之为静态的妄念。

万法由心生,万相由心生,万境由心生,这四禅八定,种种定境,种种定相,种种觉受,不也是由心而生吗?

如果不认识我们的这个本源真心,住着在相上,不论你是相对的动态的妄念、动态的相,还是静态的妄念、静态的相,你只要是住着在其上,跟着这种境界跑,不能破了这个境界,而见到这种种境界、无量万相的根源,你不能见到这根源,住在这境界上,你所住之境,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通通称之为妄念,尘相。背觉合尘,弃觉住尘,那都是障碍,那都是魔障,怎么能明心见性呢?

修心中心法,一心持咒,心念耳闻。如是而念,既能脱开动的妄念,也能打破静的妄念。一直用功,如是而念,直至动静两相,了然不生,方至根尘脱落处。根尘脱落,就是根无挂碍,尘不挂碍,不是强行它不挂,而是你不做任何功夫,不用任何力气,一切现相,一切尘相,皆在我们的觉性妙体上了无挂碍。到了这个地方,叫做根尘脱落,也叫做了然不生。

这个不生并不是死寂不生,而是了无挂碍之生,而是了无挂碍之灭,这生生灭灭的相,在我们的觉性灵明里,你不费任何功夫,他本然不挂碍,这个时候就叫做根尘脱落,也叫做动静两相,了然不生。

如果我们修行人,住在了这种静的妄念上,住在了这种禅定的境界上,以为住这种禅定的境界,住的时间长了,功夫深了,就自然能修成一个什么东西,就自然会出现一个什么东西,就自然会等来一种什么奇妙的现象。有这样的观念,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追求,这就是一个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见地,永远不能得成正果。

也可以说,你着在这个相上,住在这个相上,以为住在这个相上功夫深了,就能得到一个、修成一个什么东西,这也可以说是外道见。

外道见,是背觉合尘之见,是心外求法之见,是不知返本还源、一味住着境界之见。

修心中心法的人,开始修的时候,乃至到了三五百座的时候,手也疼啊,腿也疼啊,心也烦呐,他想入定,入不了啊,所以,没有这种静态的妄念让他住着。只有你手不疼了,心不烦了,往那里一坐很安静啊,很明明了了的呀,很清清楚楚的啊,一点点都不挂碍啊。他觉得自己一点点不挂碍了,其实,他还是挂碍在了这种了了常明的状态里,他还是挂碍在了这种了了常明的定境上。这是他不小心的挂碍处,这是他很愿意的挂碍处。

所以说,在三五百座之内,手疼,腿疼,心烦,意乱,你想入这个平静的、安然的定境——禅定境界,那是入不了的。唯一可对付的,唯一可用功夫的,那就是看着自己,心里边翻江倒海,而不被自己心里边的翻江倒海、翻起来的种子所缠绕,不跟它跑,不理睬它,那就是念这个咒子了。专心持咒,心念耳闻,这时候,腿又疼,手又疼,心又烦。如此克制对治,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对治到快要崩溃之时,你再坚持一下,一机来临,也就是一个刺激,无论是听觉上的,还是视觉上的,还是心中现起的一种境界,突然被打破。

你比如说,你正在这里念咒,正在这心烦意乱,但是,你又抗拒,不跟它跑。对抗到极点的时候,外面有一辆汽车,突然鸣笛一声,吓得你“激灵”一下,就在这“激灵”一下的当下,你不动了,你不挂碍了,你的心境廓彻了,这就是一个机缘呐。

一机来临,就可以让你脱落。脱落之时,你不能住在这种脱落里,你要透过这种脱落的现象、一丝不挂的现象、一丝不挂的状态,看到那应声有响的无面目的面目,也就是这个应声有响的无相真心。

识得这个无相真心,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宗旨。一切法都指归在这里。这里是彼岸,这里是净土,这里是真佛。

你如果住在这个了了常明里,所谓有念的时候我就知道有念,没念的时候我就知道没念,有念我不跟着你跑,无念的时候我就清清明明的坐在这里”。以这种清清明明的状态为住处,那就是住禅定,那就是落在了静态的妄念里。

落在了静态的妄念里,这种静态可靠吗?一下座就没了,一喜怒哀乐就没了,到红尘里一滚就没了,你依然还是没有找到那个红尘当中的真佛。当你找到这个红尘中的真佛的时候,红尘就会变成净土。

所以找到本真的自己啊,这是佛法的最根本的宗旨,不能忘了这里。这是修行人的见地。如果没有这样的见地,不向着这个见地、这个目标而行进,而追求,而实现,就不可称之为菩萨,就不可称之为佛弟子。顶多宽泛一下称谓,那叫做佛教信仰者,大众信仰。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可以用大众信仰指导自己的修行啊,大众信仰是表面的呀,是热闹的呀。真实的修行,已经顾不及这种表面的热闹,他要追求更深一层的、更本真的那个佛教文化的内容、宗旨、核心、生命。

就像我们买一件东西,它的外包装那都是花花绿绿的,怎么诱惑人的眼睛、怎么么吸引人的眼球他就怎么做,那叫广告。谁看见了,哎呀,这个外表很好啊,很诱惑呀,吸引眼球啊,他就想买。但是,你的目的不在这表面,如果你是个穷人,只是逛逛商场,逛逛超市,看看这花花绿绿而已。你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买家,真正的懂行的人,真正的要把一个东西买回家的人,外包装只是一个过程,你看到了它,你发现它,你把它买回家,你要拿掉这个外包装,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你要的是什么呢?你要的是包装里边的那一个。

大众信仰,他把自己的情怀投注在外装上,而真正的行者,他的情怀,他的追求,是包装里面的那一个。

四禅八定,种种定境都是外包装,都是现象,不要、不要、不要。依照佛教的文字,打的那些佛教的妄想,佛是怎么样啊?菩萨是怎么样啊?净土是怎么样啊?天堂怎么样啊?地狱怎么样啊?六道轮回又是怎么苦啊?你所想的这些事,都是外包装。乃至于你想的、你意识上你认为的那些佛教的道理,所谓的理性的、逻辑的那些概念,那些道理,也是外包装,都不可住着。

所以,对于修心中心法的人来讲,不住动态的妄念,也算是相对的容易。你要让他不住静态的妄念,那实在是太难、太难。因为他想要的就是定,若是定了,好、好、好,好、好、好,他恨不得一直都在这个定里。住在这个定境上——有成有坏的这个定境上,那不是背觉合尘了吗?背觉合尘,你怎么能够明心见性啊?所以,不住这种定境,不住这种静态的妄念。

无论你有动态的妄念,还是有静态的妄念,你都把这个咒子提起来,用这个咒子,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动态的妄念来,斩!静态的妄念来,打破!一直斩杀到底,斩到脱落处,不住这脱落。

你只是要找回这个不来不去的妙明真心,你只是要找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无相真我。

当你找到了这个无相真我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无相的真我具足万相,十方世界,无量万相,就是你显现出来的报身佛,也是你的净土庄严,也是你的神通妙用。所以,找回这个无相真心,融入这个无相真心,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唯一目的。

好,今天就给大家讲这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