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冬至:夜长好酣睡,夜长人忆家
▼冬至(12月21日)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冬至
太阳黄经270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节,春之先声也,正所谓“阴极而阳始至”。
此时节,北风正盛,卷席百草,但几番寒起一阳来,日光虽短,梅花却也开了。这是数九寒天的启幕,亦是万象更新的前奏。阳气,在天地间酝酿;暖意,在心间涌动。
许是最长的一夜,有着最长久的思念。《清嘉录》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古时漂泊的游子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此时此刻,在外奔波的人们准备归家,而家中人也频频念着远行人,不妨彼此打个电话,道个顺遂平安。如果已经团聚在一处,分汤圆、吃饺子,这便是寒冬里最大的幸福。
四季音色 - 冬至... 四季音色 - 暖冬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丨冬至之日“蚯蚓结”,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
二候,麋角解丨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动丨 再五日“水泉动”,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冬至·诗词|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
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
不是花时肯独来。
满江红·冬至
宋·范大成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至习俗
冬至大如年
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冬至半月是很喜庆的节日,庆祝方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祭祀、贺礼、饮食等。至今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数九”
古人从冬至日起便开始「数九」,民间有广为流传的「九九歌」,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八十一天中的天气变化规律。
九九消寒图
古人在冬至来临前,绘制《九九消寒图》:自冬至日起画梅花一枝在窗上,佳人早起梳妆时,每日以胭脂随手画一圆,待九九八十一圆画满,梅花变杏花,推窗春色满园矣。
冬至养生
宜早睡晚起,遵循“冬藏”养生之道。
冬至期间,我国南北各地天气渐寒,此时也是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生活起居方面,建议大家早睡晚起,如果有晨练习惯,最好在早上7点至9点这个时间段进行,过早外出身体易受寒冷刺激,诱发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同时外出要注意保暖,避免过量运动,做到劳逸适度。
冬季闭藏,万物休整,神志深藏于内。这一时节需遵循“冬藏”养生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保持精神愉悦。
宜进食温补类食物。
天气寒冷首选温补类食物,像是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均为进补佳品,但要注意不要过多进食这类食物,可能会导致上火。
还有莲子、芡实、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平补类食物也适合多吃一些。
另外,木耳、芝麻、黑豆、海参、鲍鱼等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年龄阶段都适合进行食补,同时进补也要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补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男性宜在40岁左右、女性宜在35岁左右开始进补。
药膳进补宜在身体状况良好时进行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常用的药膳进补有:八珍、四神、四物、单方,将这些药膳和肉类一起炖煮,药效会渗透到汤中,正确“冬补”可强身健体。
使用药膳进补需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时候进行,患有感冒、发烧、咳嗽都应避免。另外,药膳进补一忌虚实不分,要遵循“虚者补之”的原则,二忌无病进补,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会对身体有害。
编辑:刘倩、刘璐(实习)
图文:中国网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