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常有朋友问我,一天工作那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写作?
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你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
友人举了举手中的手机,笑曰:“看它啊!追剧、看新闻、刷抖音,时间唰地就过去了!”
我说:“我就是在你看手机的时候看书和写作的。”
朋友感慨道:“这可真是个好习惯。”
说到习惯,我常想起培根的一句名言: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其实,说来惭愧,我真正培养起读书和写作的习惯始于近几年。在此之前,读书和写作只能算作偶尔为之的爱好,还称不上是习惯。
2016年初,有一次在机场大厅待机,我在无聊之余逛了逛附近的一家书店。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有一本俞敏洪的书。书名忘了叫什么,但我至今仍记得他在书里提到的一件事:他每年都规定自己阅读60本书,如接近年关还未完成计划,就会专门腾出几天闭门谢客,静心读书。当我读到此处时,内心是震撼的。我想,俞敏洪作为那么忙碌的企业家都能做到一年坚持读60本书,而我却日日蹉跎时光,将时间用于吃喝玩乐等无甚意义的琐事上,实在是辜负大好年华。当即我就暗下决心,以后每年都要至少阅读60本书。
自那以后,我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我的阅读量也开始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二十几本到2020年的100本,从一开始的几日一读到现在的每日必读,从最初的心神不宁、心烦气躁到如今的全神贯注、气定神闲,阅读带给我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见识,更是深邃的思想和内心的淡定从容。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我愈来愈体会到什么叫做“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于我而言,读书似乎早已成为每日必行的惯例。每天早晨睁开眼,第一件事是坐在床头看几页书,似乎只有看书才能让这一天变得充实;到了晚上临睡前,再颇有兴致地看上几眼,才进入梦乡。有时看到高兴处,便会沉浸到书中的世界中,以致忘了时间。闲余时,我也喜欢通过阅读打发时间。比如,在地铁上、在等人时、在飞机上,娴熟地打开一本书,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
至于写作,则是从去年建立公众号以后才开始的。
最初,见几位朋友的公众号经营得风生水起,我也有些心动,但却未付诸行动。后来,朋友鼓励我写几篇试试,这一写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影评、书评、随笔再到小说,写作渐渐成为了继阅读之后的又一个习惯。
比起阅读,写作无疑更难坚持。阅读是一种不断吸收、整合、内化和思考的过程,而写作则是一种更具思辨性和创新性的输出。阅读时,可以站着、坐着、躺着,怎么舒服怎么来。写作时,则需端正地坐在桌前,一边苦思冥想,一边奋笔疾书。最糟心的是,有时坐在电脑前,半天敲不出一个字,那种感觉比便秘还难受。然而,你却不能因灵感女神不光顾就停滞不前,即使举步维艰,你也得一路披荆斩棘,努力前行。
当然了,写作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是阅读所不能比拟的。不必说写作所带来的思维的提升,也不必说偶尔灵光一现时的神来之笔,单看写作的成品,就是一种不可思议、回味无穷的享受。
庚子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冷。这种冷在山城的室内体现得更为鲜明。每每下班回家,人都要冻得搓手跺脚,只想一股脑儿钻进被窝,刷刷视频,追追新剧。然而,这种时候,有个声音在提醒着你:今天的写作任务还没完成呢!于是,你只好泡一杯热茶,硬着头皮来到桌前,打开电脑,伸出僵硬的双手开始创作起来。一旦进入写作的状态,你便忽略了天气的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间,一篇带有个人印记的文章就此大功告成。这时,你会觉得,这一天没有虚度,这一天是无比充实的。
由写作这件事,我体悟到,喜欢很容易,坚持却很难。如果将喜欢的事一直坚持下去,让它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习惯,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更是难上加难。尤其当这是一种需要你克服阻力、不断奋进,并且需要坚持一生的习惯时,更是难于上青天了。
我一直认为,在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有一样东西例外,那就是时间。上天分配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绝不会厚此薄彼。在每个人的二十四小时里,除去吃饭、睡觉、恋爱、工作等用去的时间,余下的时间所剩无几。在这极其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我们可以任意支配,选择了刷手机,就没有功夫去阅读;选择了写作,就意味着会少了很多娱乐。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别无他法,谁也不能获得上帝格外垂青的时间。既然如此,我们便只好二者择其一了。
我常在想,到底要怎样度过这一生才算不愧此生?是碌碌无为,在迷茫中安逸地度过此生,还是追寻梦想,义无反顾地踏上一条注定孤寂的旅程?或许,我注定要选后者。既然选择了后者,那么便意味着你要选择一种能够增长智慧的习惯并持之以恒。而这条路注定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谨以此文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