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记】语文课上我流出了哈喇子/朱志宏

文/朱志宏

语文课上我流出了哈喇子

最初的记忆是

小学的一篇课文

是写红军过草地几乎没得吃

一位老班长用缝衣针

钓到了鱼并烧出了鲜鱼野菜汤

我对一碗鱼汤并不稀奇

小时候吃肉才痛快

但是全校的一次朗诵比赛

一个会唱《我是一棵蒲公英》的女生

用暗哑低沉缓慢的语调

朗诵了这篇《金色的鱼钩》片段

让评委老师听得热泪盈眶

而顽皮的我也很代入,在听到

“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

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一声口水噎过喉咙的响动

一直被我的同学嘲笑到今天

高中的时候学到了贾祖璋的
《南州六月荔枝丹》
这是一篇经典的美食说明文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荔枝这种东西是有地域界限的
宝应人不要说在本地吃过
可能基本都没听说过
就像我,到现在
对龙眼桂圆荔枝也不甚了了
但是这篇课文洋洋洒洒的描述
十足吊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尤其是引用的诗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真是既神秘又香艳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索性我们后来表达爽的时候
直接就用“三百”来做量词
初中的时候学外国文学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入选课文
印象中《羊脂球》和《项链》也学过
语文老师陈东升讲得井井有条
我们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
哪里对法国文豪的春秋笔法能理解
也不管陈老师如何卖力地
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丑陋
我们生生被一段描写震撼了
“她们用一种优雅的姿态吃起来,
一面用一块精美的手帕托起了牡蛎,
一面又向前伸着嘴巴
免得在裙袍上留下痕迹。
随后她们用一个很迅速的小动作
喝了牡蛎的汁子,
就把壳子扔到了海面去。”
嗯,一众孤陋寡闻的小屁孩
绝对不可能想象资产阶级小姐们的吃相
我们干脆就让陈老师讲一讲
牡蛎是啥东西、好不好吃
陈老师只大概说
牡蛎有点像宝应的河蚌
及至长大,我才终于有机会
粗暴地一次生蚝吃到爽
算是回敬了少年时代
对资本主义腐朽生活的忿忿不平
鲁迅先生的课文
是所有学生时代的恶梦
必须全文背诵
但是《孔乙己》例外地受到欢迎
我记得同学们还排了课堂剧
瘦瘦高高的班长扮演了孔乙己
穿起松松垮垮的长衫
拿腔拿调地说出那句著名的台词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我们问了老师,得知
茴香豆其实就是我们常吃的蚕豆
宝应人下晚想起要咪两杯
到熏烧摊子切猪头肉时
在门口小贩处会顺带一袋五香烂蚕豆
绍兴人喜用茴香调味
是不同于我们宝应五香八角的
班长为了追求表演真实生动
回家特地要他母亲做了一锅茴香豆
一等下课,他的道具豆子
就被觊觎已久的几个男生一抢而光
我犹记得当时光顾着多抢一把
却全然忘记了茴香是一种什么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