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黄兴亮:科技类公司持仓占比一半,好企业越跌我们增持越多
“一是有空间,二是有能力,构成我们长期成长策略选择公司的最主要的两个条件。”
“现在这个阶段,在我们的投资组合里面,科技类的公司占比可能会有一半左右,另外大概还会有1/4左右的医药类的公司,还有1/4是属于各种传统行业里面的一些好的优秀的企业。”
“行业、企业是很少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巨变的,所以在整个股票市场的这么多的波动中,可能有95%以上的是纯粹的交易性的因素。”
“好的企业长期值得关注,符合我们的策略,我们就买进来了。买进来以后它可能会下跌,跌的多了,如果长期的预期不变,我们会增持更多。”
“A股结构分化的特征可能会长期存在,也就是说大家可能看好像指数波澜不惊,但是这里面的结构天翻地覆。再往后,纯粹基于交易型的、博弈型的机会越来越不容易把握。”
近日,万家基金明星基金经理黄兴亮分享了他的投资理念,并对市场作出了以上判断。
黄兴亮提醒,在选择基金产品的时候,“因为权益类股权属于风险比较高的,所以最好使用的是自己的闲钱,最好是长期限的钱。比如说如果下个月要去买房子的钱,千万不要用来买基金。”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微信ID:tuo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科技类公司持仓占比一半
Q:首先想让你谈谈你的投资框架、投资理念以及选股逻辑?
A:我们是偏成长风格的基金。概括来讲,我们是长期成长的策略,我们比较偏好那些将来增长空间比较大的企业。
同时我们希望看到这些企业它有一定的特质,能有相当的几率能够持续的真正的成长起来。这两点,一是有空间,另外的是有能力,构成我们长期成长策略选择公司的最主要的两个条件。
我们找到这些公司之后,通常会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关注。包括在我们进入到投资组合以后,也会保持持有期相对长一些。
在现在这个阶段来讲,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公司比较多,在我们的投资组合里面,科技类的公司占比可能会有一半左右,另外大概还会有1/4左右的医药类的公司,还有1/4是属于各种传统行业里面的一些好的优秀的企业。
我想这样行业的分布,也和当下国内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是相关的。
当下在国内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追求更高质量的增长,尤其是国内的科技产业需要有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使得在当下领域,活跃的成长的机会更多一些。
假设我们回到15、20年前,我想可能是很多的资源类的公司,比如说煤炭类的公司,或者是钢铁有色,他们在那个阶段是推动当时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力量;如果10年前,可能就是金融资本相关的行业,过去5年毫无疑问是泛消费类的行业。
所以每个阶段,我们整个经济各个领域里面的主要矛盾不同,它最活跃的部分可能都有所不同。
我们很幸运处在这样阶段,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的科技创新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里面真的能够找到这些长期的成长的好的投资机会。
好企业越跌,我们增持越多
Q:市场上有一句话叫“会卖的是师傅”,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A:买和卖某种意义上讲,它都对应着短期的交易,而短期的市场,在越短的时间里面,整个市场就越接近零和。
行业、企业是很少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巨变的,所以在整个股票市场的这么多的波动中,我们的观察可能有95%以上的这种波动,是纯粹的交易性的因素。
面对这种短期的零和博弈,这不是我们所擅长和能把握好的。相对而言,我们更愿意去从长期的角度在企业的成长和变化当中去寻找抓手。
比如说我们希望找到相对来讲比较不错的企业,给他足够长的时间,比如说2年3年5年,它应该是大概率的能比今天更好。如果运气好,2年3年5年以后增长,比如说翻了一倍,它的股价可能大概率就会上涨,蛋糕变大了,我们赚到蛋糕变大的钱,我们是希望在这种企业的成长和变化中,去寻找价值的增量。
所以我们在实际的组合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好的企业长期值得关注,符合我们的策略,我们就买进来了。买进来以后它可能会下跌,跌的多了,就像刚才讲的,如果长期的预期不变,我们会增持更多,直到他在更长的时间里面,他的业务真的是如预期一样,好起来,股价上涨,把浮亏抹平,然后到最后能够实现盈盈利。
如果我们判断错了,比如说原来我们对某一家公司的长期的预期是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没有能够发现它的一些关键的问题,后来意识到了长期的判断错了,我们就要卖出了,卖出其实和盈亏没有任何的关系,它只是和我们的长期的预期和我们长期成长策略的本身直接相关。
第二个卖出,当我们发现有新的机会,比我们现在持有的公司还要好的时候,我们想做替换,我们会把老的这些持仓卖出来,基本上这两类构成了我们在日常的基金管理过程中,主要的所谓的卖出的原因。
卖出的原因和股价其实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还是基于我们对于企业经营的判断,还是要注重企业的本身,而不是市场的一些波动。
下个月要买房子的钱,千万不要买基金
Q:对我们的持有人有什么建议?
A:最重要的还是以平常心来看待权益投资。
我们在选择基金产品的时候,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去考虑,考虑我们的基金资金的属性——因为权益类股权属于风险比较高的,所以我们广大朋友最好使用的是自己的闲钱,最好是长期限的钱。比如说如果下个月要去买房子的钱,千万不要用来买基金。
第二个寻找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做好风险的匹配。
刚才讲到我们的长期成长的策略,我们的相对集中的持股,所以其实我们是属于比较激进的这一类产品,相对来讲比较适合这种风险偏好比较高的个人投资者或者说这种进取型的。
只有风险匹配好了,才比较容易在长期的持有的过程中保持比较好的心态,才有相对高的几率在权益投资上获得收益。
A股结构分化可能会长期存在
Q:你是怎么看待当前的市场?
A:最近的市场结构化变化的特征是非常的剧烈的。
一方面是临近年末,然后不同的这些机构,包括不同的投资者,可能在资金安排上面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股票市场的一些表现。
但是如果看整个指数,是在相对窄幅的震荡的状态和结构上的剧烈分化,可能就形成了比较强的反差。
我们对这一点的理解,我们也有个观察,A股的生态正在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变化一直在进行,主要有两点:一点就是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从15年到现在,机构投资者在A股的交易的占比是不断的提升的,包括今年以来过去这一两年,很多的爆款基金的出现也推升机构投资者的占比。
加上过去这么多年的互联互通,北向的这些国际的投资者也很大程度参与到了A股的投资上面。
第二个,去年开始的注册制是影响非常深远的一次制度改革,极大的提高了A股的供给。交易制度也改了,它从10%的涨跌停限制变成20%的涨跌停限制。我们犯错的成本是在提高的,或者说投机的成本是在上升的。
市场里面大家越来越倾向于去关注那些看得明白的、质地优良的公司。
其实这种情况在海外的市场,港股、美股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在这些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成熟市场来讲,它早已呈现这样子的格局,A股确实是在不断的趋近这种成熟市场的生态。
它有几个特点,第一就是这种结构分化的特征可能会长期存在,也就是说大家可能看好像指数波澜不惊,但是这里面的结构天翻地覆。
第二个,我们认为再往后,纯粹基于这种交易型的、博弈型的机会越来越不容易把握。
如果纯粹基于交易目的的话,涉及到的一些公司没有比较强的基本面的支撑,可能大家就会担心犯错,就会担心成本比较高。
行业的变化,产业的变化,企业的变化,对股价对市场的影响,我想可能会越来越大。
估值一定要结合未来增长空间
Q:科技股该怎么估值?
A:估值确实是问得非常多的问题,但同时怎么去给公司估值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挑战比较大的事情。
我们的体会就是估值一定要结合未来的增长空间一起来看。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可以举不严格的例子,比如说有一上市公司,现在可能是100亿的市值,盈利只有1亿,它的估值、它的市盈率倍数是100倍,那肯定是非常贵的。
这是我们静态的看它的结果,但是如果处在非常大的行业里面,同时它自己也非常的有能力,将来非常有可能会变成500亿甚至1000亿的公司。行业有容量,它有能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它又是很便宜的,因为它将来可能变成1000亿,现在100亿,哪怕是200亿,那也不一定是非常贵的。
所以我们的理解就是估值要结合空间来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相对偏好,长期增长空间比较大的公司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当企业它的体量接近天花板的时候,我们认为就要非常的关注估值了。
现在国内的消费电子行业的公司做得非常棒,他们的经营的体量也非常的大,占据的份额也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来它的增长空间不大的时候,它的未来和现在相差不大。我们就要去谨慎的去评估当下的性价比了。
活跃的创新阶段的公司,它的估值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我们也会犯错,在这里面也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但是也要看到它的合理性,因为这些公司它的增长的节奏不像泛消费类的公司,容易线性外推,这些创新类的公司它的节奏,比如说有几年的平台期,当它的产品力或者是它行业的机会来的时候,它可能是指数式的增长,好几倍的增长。
中国广告类企业还需要更多积累
Q:黄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个案例,犯过的错误是什么?或者是成功的案例是什么?
A:比如广告营销行业,因为广告营销其实还是挺大的行业的,国内的市场有6000亿的人民币的体量,全球有6000亿美金的体量,然后我们看到如果国内的公司做得好,它能占到1/8~1/10的流水,然后应该能够有机会有这种三五百亿的公司。
所以在10年前后,第一批国内的广告公司上市以后,我们一直都挺关注的,也一直期待这些公司能够持续的成长。
后来这些公司确实持续成长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我们也注意到,当收入的规模增长到比如说100亿的门槛的时候,它的增长的节奏或多或少都慢了下来,这里面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这种并购带来的快速的增长,它的边际的作用在下降。
另外一方面,往更高端的客户走的时候,竞争更加的激烈,尤其这里面会有很多的海外老牌的广告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可能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企业还需要更多的积累。
因为我们一直讲中国的比较优势,可能在工程技术领域,我们认为我们是能做的很好的,比如说像很多的这些科技企业以华为为代表的,但是我们做基础学科的研究,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做这种最前沿的创新的材料,最尖端的这些技术,我们可能也还有差距,包括我们在这种内容创意的这些方面,我们也还是有差距的,因为这些东西它可能和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还是相关的。
成功的案例,比如说检测认证的服务公司。这个行业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比拼的是品牌公信力,出具检测报告是不难的,你只要有设备有人员采样,你就能够出结果,但是这个报告是否被认可,这里面就不容易,一定是那些有品牌的,大家公认的,才容易获得认可。
需要这些企业长期的诚信的经营,能够持续积累出来,所以本质上讲这是拼软实力的行业,它的先发优势非常重要。
我们也看到了海外也有类似的经营了上百年的企业,在瑞士、在法国、在伦敦、在英国都有,这些企业体量也都很大,一两千亿的市值。而且这些公司的长期经营的稳定性非常高,因为业务其实某种程度上比较接近消费品,所以它也是防御性很强的行业,在中国它是增长很快的行业。因为大家对于品质的这种认知,也就是这些年才提高的。
所以我们从创业板开板的09年10年就一直保持着对这家公司的关注,也看着他逐步的从二三十亿的市值,三四十亿的市值增长到现在400多亿的市值。
它在这个行业里面借助它的先发优势,当然包括他的管理能力综合的结果,获得了持续的成长到现在。
短期交易多数是亏损的
Q:您认为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他该具备什么素养?
A:我觉得从我自己的从业的经历来看,其实也走过了很多的弯路。
我是14年开始管理基金产品,到现在有几年的时间,一开始我们也做过很多的尝试,包括很多的短期的交易,主题性的机会、板块轮动的机会,我们都希望能去把握,尤其在A股这些事件性的机会特别多。
但是其实几年下来就发现好多都是亏损,就是短期的交易多数落地的结果就是亏损。
反过来讲,可能我们不擅长这种短期的交易,我们的市场的感觉其实是相对比较迟钝的,所以慢慢的我们会去更聚焦一点,我们更多就立足于企业和行业的长期的判断。
就像刚才我们讲的,我们希望找到比较还不错的公司等待他足够长的时间,然后它能长大,我们赚到蛋糕长大的钱,我们觉得是相对能够把握的, 所以我们把更多的精力专注在这种这个方向上。
我们看到这市场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交易者,它可以通过这种短期的交易获得很大的盈利,这也是非常厉害的。
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武功,关键的是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然后最好能够有好的环境,能够长期坚持下来。
只要方法方式大概率是正确的,只要能长期坚持,应该大概率能够在市场的剧烈的变化中能够存活下来。
对于居民投资者来讲其实是完全类似的,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基金、适合自己的工具,然后长期投资。我想这都是共通的。
抄对作业,投资更简单,请“五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