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景德镇瓷板画的产生发展及装饰特点详解分析
瓷板画与一般陶瓷作品有两个显著不同的地方:第一是装饰对象的不同,第二是装饰方法的不同。为了述明瓷板画的产生,发展及装饰特点,首先得探索一下瓷板的制作及其发展过程。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彩陶和黑陶,相传一千多年前我国晋代就开始有了瓷器。古代陶瓷的器型,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和工艺的改进,由简到繁,或仿铜器,或仿漆器,型制大备,但多为圆器,因为古人制作陶瓷多以陶车成型,方器的制作比较麻烦,困难。从故宫和我市藏瓷来看,清代才有方器。方器是瓷板镶起来的,实为瓷板制作的先河。我市最早的瓷板已知者为清雍正时期的作品,现龙珠阁对面的消防队所在地,过去为“师主庙“,门芦上曾有雍正时督陶官唐英所题的门匾”佑陶灵祠“,是由四块边上装饰着青花图案瓷板组成。现保存在陶瓷馆内。由此我们不但可以推知雍正时代以有了瓷板的制作,而且只限御窑厂生产。但当时的瓷板很小,只有一尺五,六寸见方。过去的瓷板是平烧的,受了匣钵大小的限制,不能生产大尺寸的,清光绪初年王少维所画的瓷板是平烧的,没有竖烧所特有的忖子痕迹,所以我们有理由进一步说,光绪才有竖烧的瓷板,因而也才有可能制作比较大(及较长)的瓷板。瓷板竖烧,可能是受方器的启示,过去方器与瓷板的制作都属于刁削一类,瓷板的制作得出了经验,不能不影响方器的生产,从四方千件瓶和六方瓷墩的制作来看,与较大瓷板的制作是有关的。但巨型瓷板的制作,则如大家所知是新中国大跃进以来的产物。记得解放前最大的瓷板是三尺六,民国初有人找王琦画像,愿出高价,要求越大越好。当时制作瓷板技术最好的,首推蔡昌书的兄长,外号人称”拿的稳“还只能制作三尺二的瓷板。至于像我市东风瓷厂大跃进以来所生产的六尺四的瓷板,过去是望尘莫及的。由此可见,瓷板的制作是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的。就瓷板的装饰来说,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总的来说,我国陶瓷美术的发展是由粗到细:三代以前的刻花,刁花多为铜器,宋以后彩绘有仿漆器的,清代又仿景泰蓝,装饰越来越精细,华丽,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历代均以图案居多,往后陶瓷装饰受到漆器,刺绣,丝绸等兄弟工艺的影响,虽有花鸟,山水,人物画面的出现,但其风格仍然具有强烈的民间气息,或采取年画的表现方法,或采取剪纸的表现方法,与以表现事物精神为主的国画风格不同。
雍正以前,没有粉彩,乾隆时粉彩完全成功了,由于色彩的丰富,装饰技法的完备,于是陶瓷的装饰 风格有了转变和多样化的条件。古彩的色彩不宜作没骨写意的画面,出破了单线平涂的条件限制,就存在可能作渲染,浓淡的表现,给没骨写意开辟了道路。于是国画技法逐步被吸收到陶瓷工艺美术领域中来。但应指出,这时采用国画工笔的多,而且还带有民间风格,追求装饰性,缺乏国画的精神,国画所表现的主要是事物的精神,而不是事物死板的形态。当时的没骨写意画面虽然也出现了,但仍然是”细“的,并不是大笔头的。应此,这只能看作国画技法进入陶瓷美术的准备时期。
国画技法进入陶瓷美术并为它添上绚丽的一笔,除了物质条件外,还得有第二个条件,即具有国画修养的陶瓷美术工作者。清末民初,景德镇陶瓷陶瓷美术界加入了一批文人画家,如以人物画擅长的王少维,以山水画擅长的程雪笠父子,以花鸟画擅长的程声和,潘陶宇等。他们来景德镇后,以其清新的国画技法,大大影响了陶美的传统画风,虽然作画的原料不同,但他们仍将瓷器作为纸和绢一样看待,努力使它达到同样的效果。。。。国画的效果,继起的”珠山八友“就是在他们的影响下走这条道路的,但比较讲究和照顾陶瓷器型及工艺特点。国画成功加入陶瓷美术行列,还有第三个条件,就是摆脱器型限制的装饰对象,能充分表现国画的技法特色,瓷板的采用,就解决了第三个条件,虽然早在雍正时就出现了瓷板,但如前文所述还是少量的,到清末民初瓷板已应用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正式的产品来生产,型有条幅,条屏,扇页,圆形,各种式样,使王少维,程雪笠等一批文人画家有了用武之地。看来,国画在陶瓷上的运用,与瓷板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他们互为条件且互相促成着。国画在立体陶瓷器物上所表现的效果,远不如在瓷板上表现的效果好。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个人认为还有一点也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传统的陶瓷美术纹样在瓷板上的表现效果同样也远不如以国画装饰的效果好。我们试想在一幅条屏或堂幅上装饰些图案,几何纹样,或者装饰着颜色釉,一定会不如装饰着花鸟,山水,人物的国画效果好。
瓷板上表现国画时,一般应该把瓷板当作绢和纸一样来处理。不仅仅在章法上要注意,而且在笔墨上也要讲究。但由于加工对象,原料的不同,我们暂时还不能完全达到纸上的效果。例如国画有三种;浅降,青绿,水墨。在瓷板上作国画。由于原料的不同。以浅降,青绿为宜,水墨的效果就差些。特别是瓷与纸不同,在瓷上泼墨,不能收到晕染的效果,所以多少受到限制。但我们也不要因某些技术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只要多想办法,困难还是可以克服的。如以胶水料代替油料,就有助于表现国画的运笔,以玻白或其他代替物打底,就能改变瓷板不吸水和光滑的条件,有助于表现国画的墨。
记得过去,我在瓷上表现桃花时,由于对料性掌握的不够,以玻白掺洋红点出桃花烧出后发乌,后来经过反复试验,采取先以玻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红点出的办法,才得出国画桃花的效果来。由此可见,要使祖国最有民族特色的国画,装饰最有优良传统的瓷器,使他们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作为陶瓷美术工作者来说,除了要对料性对瓷画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之外,还必须熟谙国画用墨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