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下场为何如此悲惨?贾谊道破天机:你看看他得罪了谁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胡亥与赵高等人在咸阳宫内饮酒,旁边围绕着一群美女宫娥,正在胡亥与宫女们嬉戏正欢之时,宫人呈上了丞相李斯的《上书对二世》。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胡亥看罢之后勃然大怒,即刻下令将李斯逮捕入狱,可怜一代能臣就此身陷囹圄。同年7月,丞相李斯被判处死刑并诛灭三族,他在走出牢狱大门时看见了他的次子,不说了这样一句话: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随后,父子二人便抱头痛哭。李斯,作为秦朝大一统之后的头号功臣,为何他的下场如此悲惨?他到底都得罪了哪些人呢?

为什么说李斯是得罪人了呢?因为李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家学者,换一句话说,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改革家。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改革家历来就没有任何好下场,李斯之前的商鞅被处以车裂,而李斯之后的王安石更是承受了一千余年的骂名。

直到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鼓吹变法,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还是以'祖宗之法不可变'抗拒。可怜北京西郊菜市口的谭嗣同,只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么一句豪言壮语,然后就死在了屠刀之下。

事实上,这些人的死因并不是改变了'祖宗之法',而是损害了依靠'祖宗之法'生存之人的利益。

变法成功者如商鞅、李斯,不成功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梁启超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冲击,有些人甚至因此万劫不复。

关于李斯的死因,历来有人将其视为赵高与胡亥二人阴谋的产物,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堂堂大秦国的丞相李斯,一个写出了《谏逐客令》,提出了'车同轨,书同文'并且亲自创造了小篆的人,难道在智谋方面还不如一个小小的宦官吗?

非也,李斯的真正死因其实已经被贾谊道破了天机,这句话出现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

李斯原先不过是管仓库的小吏,他的发迹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秦始皇嬴政。正是依靠着嬴政这座大靠山,李斯才能在秦国国内实行轰轰烈烈的改革,李斯改革的内容是相当得罪人的。

秦朝是我国率先实行'郡县制'的封建王朝,而这项制度的倡议者和实际推行者就是李斯,秦朝由此被分为了'三十六郡',极大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但是,推行郡县制很明显就得罪了诸侯王,尤其是六国遗留下来的一些旧贵族,他们的利益直接受到了损害,李斯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此时维护李斯的人只能是秦始皇嬴政。

除此之外,李斯提出与实施的'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行为,对于大一统的秦国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其他的六国是不利的。

尤其是废除文字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杀人诛心的办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李斯力图抹掉的是其他六国集体的认同感。

此外例如严刑峻法、禁止私学以及焚书坑儒的主张,极大地伤害了读书人的利益,尤其是儒家学者的利益,但李斯青年时期偏偏就是荀子的学生。

总而言之,李斯一系列的行为极大地维护了秦国的统一,但他同时将自己能够得罪的人基本上得罪光了。

秦始皇与李斯是真正意义上的'唇齿相依',秦始皇一死,李斯就只能'唇亡齿寒'了。换一句话说,即便是扶苏最终没有被赵高和李斯设计杀死,李斯很有可能也难逃一劫,除非公子扶苏的手腕和他的父亲一样强硬。

而李斯一死,二世胡亥的江山也注定坐不住了,除非他的手腕同样和他的父亲一样凶狠。也就是说,只有秦始皇那样的人才能力保李斯,而秦国也只有李斯这样的人才能受得住,但很可惜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李斯和二世胡亥的关系非常差!

所以说,胡亥是个昏君这句话是正确的,他简直是自己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公元前208年7月,丞相李斯被处死且夷灭三族,公元前207年,二世胡亥被赵高逼迫自尽,秦朝正式灭亡。李斯显然是押错了宝,他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押在了赵高和二世胡亥的身上,但谁能想到这竟加速了他的死亡?

而历来被人痛骂的赵高,笔者认为到未必如此不堪,因为赵高本来就是赵国贵族的后裔,而他的母亲又遭受了秦国的刑罚导致身体残缺,连赵高本人也成为了宦官(另有考证为后人伪作)。赵高与李斯注定是生死冤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赵高几乎以一人之力搅动了整个大秦帝国,最后实现了自己复仇的大计,其忍辱负重倒要比后世传颂的'荆轲刺秦'好得多,其胆识与智力实在是令人钦佩!

丞相李斯与赵高最终都被处以'极刑',但两个人在史书上的评价却完全不一致,李斯成为了毁誉参半的人物,而赵高则彻彻底底地沦为了'奸臣之首'。

中国史学家们历来以'春秋笔法'著称,但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对赵高用'春秋笔法',毕竟,秦朝以后的历史走向都是'大一统'了,这或许也可以用'攻守之势异也'来解释吧?梁启超先生说:'二十四史,一家之言耳。'然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