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围屋
自从当年海归在深圳落户后,就没少了跟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接触。特别是当时我所居住的区,据说老大是来自梅州的客家人,所以客家餐馆在那一带开得很旺,而且都挺正宗。一般说来,中国客家人迁徙几千里,现在世人多把广东的梅州视作他们的中心,不知是否跟近代的开国叶帅有关。
多年来,我跟客家文化的接触都局限于两广,至少我的感觉两广的客家人对于自己的客家身份还是很自豪的,喜欢让别人知道。难得有机会,去年的夏天带儿子开车走赣南,顺道拜访了几个鼎鼎大名隐居深山的客家围屋。
龙南县的栗园围,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我外出旅游,喜欢看的是人文和自然互动的结合点,纯人文的或纯自然的景观对我的吸引力还在其次。近年来很多人说九寨沟是中国最美的景区,而我则是对黄山情有独钟,黄山汇集了文人墨客上千年的“大块文章”,这是九寨沟没得比的。对于古老的栗园围,最令我惊讶的是居然现在还在住人,还在正常发挥它的居住功能。
有些自然景观要收门票可是门却不容易围起来,围屋却是太简单了。出入的大门旁有个卖票的小屋,一个正在打理厨房家务的中年妇女出来招呼我们买了票。老祖宗留下的产业终于可以直接造福后代了。
围屋前面多有一大片空场,估计原来是有什么功能的,现在正好用作停车场
栗园围里的水塘、水井使得围内带了水,增加了不少灵气。而且围内包括水塘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是按照阴阳八卦设计的,颇有几分意思。
要维持现代化的生活,就要有现代化的供水、下水系统,我都看到痕迹了。网上不少文章提到围屋内很臭,毕竟人口密度大了,下水能力有不足。不过我却没有任何不良的感觉,我相信围屋设计之初就是要给大量人口居住的,应该专门考虑过这个问题。或许不洁是游客带去的,我去的当天几乎没有游客。
都说年轻人已经完全离开了围屋,这也不难理解。可是我竟然看到了围内的幼儿园,似乎还挺现代化的。
这两张小“牛皮癣”倒是现代中国乡村生活的生动写照,只是我至今没有琢磨出来,这个又收“大狗”又收“母猪”的是个什么生意,难道有专门要吃母猪的吗(我可是吃过一桌公鸡、公鲤鱼、公猪做出的席)?
客家酒堡距栗园围不远,之间还路过一些小的或是没有完好保存的围屋。在客家酒堡外面,我惊奇地发现原本是埋藏在崇山峻岭最深处的客家围屋,现在竟然和赣粤高速是近邻了。可惜我无法将它们收在同一个画面之内,不然又是一个历史与现代、人与自然的绝配。
虎型围在邻县定南,距离虽然不远,但是实在不好找。当然如果不是藏在深山里,这些围屋也就失去它们的意义了。好不容易找到跟前,发现实在是不虚一行,古朴、壮观、震撼!我所见过的中国民居里最有味道的一处。而且,还有我相机表现不出来的神奇地方,它背后依托的山脉是一个虎型。
从附近悬挂的横幅来看,虎型围的所在地点应该是一个在正常运转的村落。不过围屋里面已经废弃不再有人居住了。
中国说起来是个文明古国,可是冷静地看一下在战乱和天灾之下真正保留下来的古迹极少。象虎型围这样饱负文化内涵的乾隆年间的民居,当然可属极品了。只是现在人们的旅游,不是被媒体的渲染牵着走,就是顺着什么最美的多少多少个地方的排名去追,很多好地方完全推不出去。下面这张图是上了2011年春晚的照片,经过粉饰的虎型围固然漂亮,可是那令人震撼的沧桑感全都没有了。用这样粉饰作假的手法是推不出有分量的东西的。可是有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是要象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那样来让世界认识周庄,还是象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那样来把开平围屋推向世界呢?
还有一点不吐不快的话,就是栗园围所在的龙南县实在有点“下作”。我既是行万里路,本是带着欣赏和学习的眼光到处跑的。去以前网上看到龙南县在高速出口设了关卡,一段只路过几公里的国道反复收费。我已经不是看着旅游“攻略”去省一点钱的年龄了,对于南来北往怎么绕过关卡并没有细看。结果,现在人家更先进了,在高速的收费站直接“代收”下面的国道费用,而且收来回的,实在可恶。我前面的一台车跟他们发生了争执,一直到警车到场才让开路。这样的收费,鼠目寸光,就像现在中国收“奢侈品”税一样,不外乎就是把消费者赶出去而已。